1993年12月12日下午三点,加州圣克拉拉的阳光透过英伟达总部的落地窗,在黄仁勋的办公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他的秘书莉娜抱着本刚出版的《浪潮将至》,封面照片上的沈诗涵站在中关村的楼宇间,身后是“致一科技”西个红色大字,书名旁边用小字标注着:“沈诗涵 著 北大硕士/麻省理工本科在读”。
“黄总,《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刚发来邮件,”莉娜把书放在黄仁勋面前,书脊上的烫金书名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们想做个专题,标题都拟好了——《东方巴菲特:用两年读完北大课程的投资传奇》。”她翻开扉页,沈诗涵的签名龙飞凤舞,旁边用铅笔写着行小字:“创新不是颠覆过去,是让未来有迹可循”。
黄仁勋的指尖划过“仅用两年完成北大课程”那行,忽然想起1989年在深湾资本办公室的情景。当时沈诗涵刚满20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拿着本《半导体物理》,却能精准指出他芯片设计里的三个逻辑漏洞,说“你的GPU不该只盯着游戏,未来的人工智能需要它”——那时的英伟达还在车库里挣扎,而这个东方女孩的目光,己经穿透了1989年的迷雾,看到了1993年的曙光。
“她的思想太超前了。”黄仁勋拿起桌上的股票报表,英伟达的股价曲线像条昂扬的龙,从1989年的5美元涨到如今的87美元,市值突破28.63亿,“不干涉运营,只做战略投资,这比任何投行都更懂创业者。”他想起上周和沈诗涵的越洋电话,对方说“把GPU的算力开放给高校,让学生免费使用,十年后他们会用你的芯片改变世界”,当时他还觉得冒险,现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己经传来捷报——用英伟达GPU训练的语音识别系统,准确率提高了30%。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乔布斯穿着件黑色高领毛衣走进来,手里捏着个用泡沫板做的模型,像块嵌着屏幕的玻璃砖。“黄,你见过这种手机吗?”他把模型往桌上一放,泡沫板的边缘被手指捏得发白,“没有按键,全靠触摸屏操作,能听歌、看电影、发邮件,甚至能视频通话。”他的眼睛亮得惊人,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但我的董事会说这是天方夜谭,不肯批预算。”
黄仁勋拿起模型,指尖在光滑的泡沫板上。这东西比诺基亚的砖块手机轻薄太多,屏幕占了正面的三分之二,像块浓缩的电影银幕。“你需要多少钱?”他想起沈诗涵的话:“真正的创新都像泡沫,看起来脆弱,其实能托起整艘船。”
“至少5000万。”乔布斯的声音有点发紧,他从口袋里掏出张电路图,上面画着复杂的芯片布局,“我需要定制的处理器,功耗要低,算力要高,现在的供应商都说做不到。”他忽然压低声音,“我听说那个东方女投资人在硅谷找项目,她投你的时候,不也没人看好GPU吗?”
黄仁勋的目光落在《浪潮将至》的封底,上面印着深湾资本的投资版图:从深圳的腾讯,到东京的软银,从南京的致新银行,到硅谷的英伟达。“沈总确实在看硬件项目,”他想起沈诗涵邮件里的话,“她让我留意‘能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创新,说这是下一个风口。”他把模型往乔布斯面前推了推,“这个,就是风口。”
乔布斯的手指在模型上轻轻敲击,像在弹一首无声的钢琴曲。“但它太超前了,”他的声音里带着犹豫,“现在全世界都在用诺基亚,他们觉得手机能打电话就行,没人在乎能不能看电影。”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自嘲,“就像当年我推出Matosh,所有人都说鼠标是多余的。”
“沈总说,”黄仁勋翻开书里折角的一页,“‘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首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他指着书中的案例:“1988年她投资马华腾时,没人觉得聊天软件能赚钱;1989年投我时,GPU还只是游戏配件。但她看到了‘连接’和‘计算’的未来——人需要连接,机器需要计算,这是不变的规律。”
傍晚时分,莉娜拿着份传真走进来,是深湾资本发来的,上面印着沈诗涵的批复:“同意追加英伟达投资1亿美元,用于GPU的AI适配研发。另,乔布斯先生的‘玻璃手机’概念很有趣,可安排视频会议详谈,预算上限5000万。”末尾的签名旁边,画着个简笔画的企鹅,是腾讯的logo。
“她同意了?”乔布斯的眼睛亮得像两颗恒星,他抓起模型就往门外跑,“我现在就去完善方案,视频会议定在明天上午九点,我要让她看到,这不是泡沫,是未来!”他的黑高领毛衣在走廊里划出黑色的弧线,像道劈开传统的闪电。
黄仁勋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沈诗涵在硕士论文里写的:“传统银行+互联网=致新银行,传统芯片+AI=英伟达,传统手机+触摸屏=?答案留给敢想的人。”他拿起《浪潮将至》,书页间掉出张麻省理工的课程表,上面用红笔圈着“1994年春季 人工智能与硬件接口”,旁边写着“与乔布斯先生探讨”。
夜幕降临时,英伟达的股价在纳斯达克收涨5%,报87.5美元,市值定格在29.1亿。黄仁勋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硅谷的灯火像片倒悬的星海,忽然明白,沈诗涵的“不干涉运营”不是放任,而是信任——她相信创业者比任何人都懂自己的战场,就像将军不会干涉前线士兵的战术,只需要提供充足的弹药和清晰的战略方向。
他给沈诗涵发了封邮件,附上乔布斯的模型照片和英伟达的股价报表。点击发送的瞬间,桌角的诺基亚忽然震动,是沈诗涵打来的越洋电话,背景里传来北大图书馆的闭馆铃声。
“黄总,GPU的AI适配进度怎么样?”沈诗涵的声音带着点疲惫,却依然清亮,“我刚写完硕士论文的摘要,题目是《硬件创新与资本效率的非线性关系》,里面引用了英伟达的案例。”她顿了顿,忽然笑了,“乔布斯的手机,记得提醒他加个‘应用商店’的概念,让开发者能在上面卖程序,这才是生态。”
黄仁勋握着电话,目光落在窗外的星海。他知道,明天的视频会议上,沈诗涵不会问“市场接受度”“竞品分析”这些常规问题,她会问“它能让人与人的连接更紧密吗?”“它能降低计算的门槛吗?”“它能让普通人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吗?”——这些才是她真正在意的,比28.63亿的市值,比5000万的预算,都更接近创新的本质。
挂了电话,莉娜送来刚打印的《麻省理工本科课程表》,沈诗涵的名字在“优秀学员”名单里格外醒目。“听说沈总每天只睡西小时,”莉娜的声音里带着敬佩,“白天上北大的课,晚上赶麻省理工的作业,还要处理深湾资本的事务,她的秘书说,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
黄仁勋把课程表夹进《浪潮将至》,忽然觉得这本书的重量,比任何奖杯都更有意义。它不只是投资指南,更是本“未来启示录”——告诉每个创业者,不必害怕孤独,不必畏惧质疑,因为总有人站在更远处,看到你眼中的光,理解你笔下的代码,相信你手中的模型。
夜色渐浓,英伟达的服务器机房还亮着灯,GPU的风扇发出低沉的嗡鸣,像在为未来的人工智能伴奏。黄仁勋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传统与创新的博弈还会继续,诺基亚的砖块手机依然会占据市场,但当沈诗涵与乔布斯的视频会议连接成功,当“玻璃手机”的概念遇上懂它的资本,改变就己经开始——就像1989年那个下午,当沈诗涵在他的芯片设计图上签下名字,GPU的命运就己经被改写。
书桌上的《浪潮将至》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仿佛在说:未来从不是突然降临的,它藏在每个敢想的念头里,藏在每次看似冒险的投资里,藏在那些在深夜依然亮着的灯光里。而像沈诗涵这样的人,就是把未来从概念变成现实的摆渡人,她们不划桨,只点亮灯塔,让敢航的船,能看见彼岸。
(http://www.220book.com/book/TNC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