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京城的牡丹开得正盛,青梧糕铺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不是因为新出的牡丹酥有多香甜,而是从清平镇传回来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大街小巷 —— 有人说沈青梧用助学田让贫家孩子有了书读,有人说她请太医治好的不仅是腿伤眼疾,更是街坊们对日子的盼头,连茶馆的说书先生都编了段《青梧记》,说她是 “下凡的仙子,带着暖春入人间”。
这天清晨,沈青梧刚掀开铺子门板,就见门口停着辆乌木马车,车帘绣着金线牡丹,一看便知是富贵人家。车夫见她出来,连忙躬身行礼:“沈姑娘,我家夫人听闻您善举,特意备了些薄礼,想请您移步府中一叙。”
春桃从后厨探出头,手里还拿着揉面的木杖:“青梧姐,是礼部尚书家的马车,昨儿个就派人来问过三回了。”
沈青梧擦了擦手上的面粉,望着马车里隐约透出的珠翠光影,忽然想起清平镇田埂上的新绿。她对车夫笑了笑:“替我谢过夫人美意,只是铺子里实在走不开。若夫人真心想做些事,不如捐些笔墨给城郊的义学,那里的孩子正缺这些呢。”
车夫愣了愣,显然没料到会被这样回绝,嗫嚅着说了句 “我回禀夫人”,便赶着马车走了。春桃凑过来,小声说:“听说尚书夫人最是爱名,怕是想借着您的名声办场慈善宴,咱们这样回绝,会不会得罪人?”
沈青梧拿起扫帚清扫门前的落叶,金黄的梧桐叶在她脚边打着旋:“做善事若是为了名声,倒不如省下力气多烤几块地瓜。你看清平镇的李寡妇,从没说过自己帮了谁,可她儿子的烤地瓜摊,寒冬里暖和了多少人?”
正说着,林轻安回来了。他刚从宫里领了旨意,脸上带着笑意:“陛下说,要把‘青梧助学田’的法子写进农书,还让各州府都效仿着办 —— 你这小小的善举,竟成了朝廷的范本。” 他从袖中掏出块玉佩,温润通透,上面刻着株青梧,“这是皇后娘娘赏的,说佩服你的‘守拙之心’。”
沈青梧着玉佩上的纹路,忽然想起地瓜爷爷的话:“守拙才好,就像地里的红薯,埋在土里默默长,才结得出甜果果。” 她转身对春桃说,“把库房里的新米装十车,送去城郊义学,再让阿竹带着几个伙计,帮他们翻修下漏雨的屋顶。”
消息传出去,京城里的富户们纷纷效仿。王员外捐了五十套桌椅,李掌柜送了两车布匹,连平日里最吝啬的张屠户,都扛着半扇猪肉去了义学,说是 “给娃娃们补补身子”。沈青梧看着铺子里堆积的捐赠品,忽然对林轻安说:“不如咱们办个‘善举簿’吧,把每个人的捐赠都记下来,不是为了扬名,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有多少人在惦记着他们。”
林轻安笑着点头:“好主意。我让翰林院的同僚帮忙写篇序文,就说‘善不分大小,有心皆珍贵’。”
几日后,“善举簿” 挂在了义学的正堂。泛黄的宣纸上,既有尚书夫人捐的百两白银,也有挑夫老王送的一担柴火,还有小毛豆用省下的铜板买的两刀草纸。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围着簿子认字,先生指着上面的名字说:“这些都是好心人,你们要记住这份暖,将来也要做个暖别人的人。”
沈青梧去义学查看时,正撞见念安在教孩子们数数。他搬来自己的小木珠,教大家用红珠算 “捐了多少米”,用黑珠算 “够多少人吃”,小脸上满是认真。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小公子,我娘会绣花,能捐绣品吗?”
念安歪着头想了想,脆生生地说:“当然能!我娘说,心意比啥都金贵!”
沈青梧站在廊下,看着孩子们围在一起算珠、认字、笑闹,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想起初到这个世界时的惶恐,想起清平镇雪夜里的地瓜香,想起京城铺子里的烤地瓜档口,原来所有的经历都不是偶然 —— 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善意,就像种子,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傍晚关铺时,春桃拿着账本进来,脸上带着惊奇:“青梧姐,你看!这个月的烤地瓜档口,竟比桂花糕卖得还好!好多人说,买块地瓜,就当是给孩子们添块炭。”
沈青梧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巷口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青石板路,像撒了层蜜。她忽然想起地瓜爷爷临走时说的话:“咱庄稼人常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种的是暖,收的自然也是暖。”
夜风穿过葡萄架,带来淡淡的花香。沈青梧拿起块刚烤好的地瓜,递给身边的林轻安,两人并肩站在灯下,看着远处义学的窗棂透出微光,那里的孩子们怕是还在围着 “善举簿” 认字。
“你看,” 沈青梧咬了口地瓜,甜香在舌尖漫开,“日子真的在一点点变甜呢。”
林轻安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混着地瓜的暖意,熨帖得让人安心。他知道,这份甜不会止步于此 —— 就像这烤地瓜的香气,会顺着风,飘过青瓦白墙,漫过田埂山坡,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温暖的种子。而他们要做的,不过是守着这份初心,继续添柴、旺火,让这暖意,一首烧下去,烧过一个又一个寒冬,迎来一个又一个暖春。
作者“泡泡吃芒果过敏”推荐阅读《当拼好饭穿越古代:小吃店的逆袭》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OD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