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河边草》第十一章:岁岁青**
---
#### **1**
**1983年冬,北京西城区某胡同**
暖气片滋滋作响,明君着泛黄的《新青年》,老花镜滑到鼻尖。窗外飘着那年第一场雪,邮递员的自行车铃在胡同里叮当作响。
"沈老师,您的挂号信!"
信封上的苏联邮戳让她手指一颤。里面只有张黑胶唱片,标签上手写着《摇篮曲》——是程书尧当年在程府常吹的调子。
唱片机沙沙转动,箫声流淌的瞬间,电话铃突兀地响起。
"请问是沈明君女士吗?"陌生的男声带着电流杂音,"这里是秦城监狱管理局...关于您1950年的申诉材料..."
---
#### **2**
**三天后,秦城监狱档案室**
灰尘在光束中飞舞。明君翻开标着"绝密"的牛皮纸袋,一张泛黄的审讯记录飘落:
**"犯人沈书尧坚称记忆停留在1946年武汉监狱,对1947-1949年间作为'冷锋'的活动全无记忆..."**
档案员递来老花镜:"当年给他做精神鉴定的苏联专家留有笔记。"
俄文笔记的夹页里,藏着一张脑部X光片,太阳穴位置有个针尖大的阴影。明君突然想起冷梅说过的话——**"诚实血清里掺了微型定位器"**。
"这页被撕掉了?"她指着残缺的页码。
档案员压低声音:"1980年平反时,有人特意来销毁过..."
---
#### **3**
**除夕夜,莫斯科郊外的中国专家楼**
电视机里播放着央视春晚,明君裹紧羊毛披肩,凝视窗外的雪松林。使馆工作人员傍晚送来个包裹,此刻正原封不动放在茶几上。
"不打开看看?"年轻的女翻译好奇地问。
牛皮纸撕开的刹那,明君闻到了若有似无的沉水香——是程府书房特有的味道。盒子里静静躺着半块蝴蝶玉佩,断面崭新,像是刚被利器劈开。
电视机突然爆发出欢呼声,春晚主持人激动地宣布:"接下来有请著名旅苏音乐家沈青先生,为我们演奏箫曲《思乡》!"
镜头切到舞台中央,白发苍苍的演奏家独臂执箫,左袖别着枚铜钥匙形状的胸针。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明君攥紧了玉佩——那是程书尧独创的转调方式,世上再无第二人会。
---
#### **4**
**1997年香港回归夜,罗湖口岸**
轮椅上的明君望着漫天烟花,怀里抱着精装版《青青河边草》——这部由她口述、孙女执笔的小说,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解禁出版。
"奶奶,要过海关了。"孙女轻声提醒。
明君点点头,将一片梧桐叶夹进书中。树叶是昨天从香山带来的,叶脉上用针扎出细密的小孔,拼成"1997.7.1"的字样。
"请问是沈明君女士吗?"海关官员翻看证件,"有位沈先生托我们转交这个。"
牛皮纸信封里装着两张票:香港文化中心《回归交响曲》音乐会,座位号是7排1座和2座。
---
#### **5**
**音乐厅穹顶洒落星辉般的灯光**
明君着空荡荡的邻座,节目单上"特邀箫笛演奏:沈青"的名字被荧光笔标出。演出开始前五分钟,服务员送来张字条: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席慕蓉"**
熟悉的字迹让她眼眶发热。舞台上,白发演奏家独臂执箫的身影被追光灯笼罩,箫声一起,仿佛时光倒流回苏州河边的那个清晨。
当《东方之珠》的旋律响起时,明君感觉有人轻轻握住了她的手。邻座不知何时多了位戴鸭舌帽的老人,右袖空荡荡的,左手掌心有道陈年疤痕。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十指相扣地望着舞台,像两株依偎在历史河岸边的青草。
---
#### **6**
**2008年北京奥运闭幕式当晚**
护士推开病房窗子,让烟花的光芒洒进来。病床上的明君戴着氧气面罩,目光却亮得出奇。电视机里,各国运动员正在鸟巢中央欢呼。
"奶奶,您要的唱片。"孙女把黑胶放进播放器,"奇怪,怎么只有半首..."
《摇篮曲》放到一半戛然而止,随后是长达三分钟的沙沙声。正当孙女要关机时,录音里突然传来轻微的咳嗽,接着是苍老而温柔的独白:
**"明君,如果听见这段录音,说明我终究没能活过你...我在列宁格勒的公寓里留了东西,钥匙在..."**
录音在此处中断。窗外,最后一场烟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明君滑落眼角的泪珠。
---
#### **7**
**2023年春,苏州河改造工程现场**
年轻的女记者蹲在河堤上,给刚挖出的铁盒拍照。盒盖锈蚀严重,但"沈记"二字依然可辨。
"这是什么?"工人凑过来问。
记者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物件:半块蝴蝶玉佩、一把铜钥匙、泛黄的《新青年》残页,还有两张褪色的音乐会门票。
河水哗哗流淌,岸边的青草在春风中摇曳。女记者突然发现铁盒底部刻着两行小字:
**"草木有本心
岁岁青复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TQG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