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绒球里的时光圆满
清晨的阳光像揉碎的金箔,洒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把叶片上的露珠照得闪闪发亮。苏晚睁开眼时,听见书房传来毛线缠绕的轻响,披衣走过去,看见萧策正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里拿着团红色毛线,晨光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指尖灵巧地绕着毛线,转眼就缠出个圆滚滚的绒球,像把阳光揉进了毛线里。
“在学做绒球吗?”苏晚走过去,看见他面前摆着张奶奶画的绒球做法图,图上用彩笔标着缠绕的圈数和剪线的角度。萧策抬头笑了笑,鼻尖沾着点红色毛线头:“今天要教大家给虎头鞋做绒球鼻子,昨晚跟着视频学了半夜,总算摸到点门道。”他举起手里的绒球,毛线蓬松柔软,在光线下泛着温暖的光泽,“你看这松紧度,张奶奶说要‘攥着不塌,松开不散’,这样的绒球才好看又结实。”
苏晚伸出手指轻轻捏了捏绒球,软乎乎的触感像棉花糖:“比我第一次做的强多了,我上次把毛线缠太紧,剪出来硬邦邦的像石头。”她拿起毛线团示范:“绕线时要像给孩子扎辫子,既要扎牢又不能揪太紧。”萧策握住她的手跟着学,两人的手指在毛线间轻轻穿梭,晨光透过纱窗落在他们手上,把红色毛线染成了金红色,空气里飘着毛线的清香和桂花的甜香,像一首温柔的晨曲。
早饭吃的是红糖发糕配豆浆,萧策在发糕表面用红枣摆了个小小的虎头形状,逗得苏晚首笑。“今天是手工课最后一课,”苏晚咬着发糕说,“张奶奶要带她的虎头鞋成品来当样品,是她大孙子小时候穿的,都快三十年了还好好的。”萧策从厨房柜子里拿出个布包:“我准备了彩色鞋带和装饰用的小铃铛,给虎头鞋系上铃铛,走路叮当作响,孩子肯定喜欢。”
刚把长桌摆好,张奶奶和李爷爷就互相搀扶着来了,老人手里提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双保存完好的虎头鞋。鞋面上的红布虽然有些褪色,虎头的轮廓却依旧清晰,绒球鼻子软乎乎的,铃铛鞋带虽然没了铃铛,鞋带却依旧结实。“这是我大孙子的周岁鞋,”张奶奶轻轻抚摸着鞋面,眼里满是怀念,“当年做了整整七天,纳鞋底磨破了三个顶针,现在他都当爸爸了,鞋还留着。”
李爷爷拿起虎头鞋翻看鞋底:“你看这针脚,三十年了都没松,当年纳鞋底时特意用了‘万字纹’,取长命百岁的意思。”他指着鞋跟处的加固针脚:“这里多纳了三圈,孩子学走路总磨鞋跟,加固了才耐穿。”苏晚凑近看,果然在鞋跟处发现了更细密的针脚,像藏着无声的牵挂。
学员们陆续到了,手里都提着基本完工的虎头鞋,脸上带着期待和不舍。“真舍不得下课,”一个年轻妈妈笑着说,“这一个月跟着大家学手艺,比在家看手机有意思多了,每天都盼着来上课。”张奶奶拉着她的手坐在长桌旁:“别愁,以后常来家里玩,我教你做棉鞋,冬天穿比虎头鞋还暖和。”
院子里很快热闹起来,大家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摆着虎头鞋、毛线和剪刀。萧策先教大家做绒球:“先在硬纸板上绕毛线,红色绕六十圈做鼻子,黄色绕西十圈做胡须,圈数不够绒球会散,太多又显臃肿。”他拿起硬纸板示范缠绕的手法:“线要绕得匀,就像纳鞋底的针脚,疏密一致才好看。”
张奶奶教大家如何给绒球定型:“剪线时要贴着纸板边缘剪,剪完抖一抖,让毛线蓬松起来,就像给孩子梳头,要梳得蓬松才精神。”她拿起一个年轻妈妈做的绒球,用剪刀修剪边缘:“这里多剪两剪,那里补一补,绒球要圆滚滚的才可爱。”老人的动作慢悠悠的,却透着股细致劲儿,每个绒球经她一修,立刻变得圆润。
苏晚帮着给大家分毛线,教大家如何把绒球缝在虎头鞋的鼻子位置:“要缝在虎头正中间,针脚藏在绒球下面,别露出来,就像做人要低调,好事藏在心里才长久。”她看见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在旁边着急地穿针线,赶紧走过去帮她:“线头要留长点,打个结才不容易脱线,就像系鞋带要打结,才不会散。”
李爷爷的任务是教大家装铃铛和系鞋带:“铃铛要缝在鞋口两侧,走路时才会响,孩子听见响声会更爱走路。”他拿起彩色鞋带示范系法:“要系成蝴蝶结,既好看又容易解开,就像过日子,要灵活变通才舒心。”老人的手指虽然有些颤抖,却依旧灵巧,转眼就系出个漂亮的蝴蝶结,在鞋口轻轻晃动。
中午苏晚做了艾草青团和南瓜饼,大家围坐在长桌旁吃饭,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食物上,把青团染成了浅绿色。“这一个月过得真快,”张奶奶咬着青团说,“从学画鞋样到纳鞋底,再到上鞋、做绒球,就像看着孩子长大一样,心里甜滋滋的。”李爷爷点点头:“我做了一辈子鞋,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开心,教年轻人学手艺,比自己做鞋还痛快。”
一个退休教师拿出手机翻照片:“你们看,这是我第一天做的鞋样,歪歪扭扭的像个土豆,现在居然能做出这么像样的虎头鞋。”大家凑过去看,照片里的鞋样确实粗糙,和现在桌上的成品对比鲜明。“这就是进步,”苏晚笑着说,“手艺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坚持做,总有一天会做好。”萧策给大家分红薯饼:“就像这饼,第一次做可能糊,多做几次就掌握火候了。”
下午的阳光格外好,大家开始给虎头鞋做最后的装饰:缝绒球、装铃铛、系鞋带,院子里飘着剪刀开合的轻响和铃铛的叮咚声,像在演奏一首欢快的歌谣。“你看我的虎头鞋,”一个小女孩举着鞋欢呼,铃铛随着她的动作叮当作响,“走路会唱歌!”张奶奶笑着摸摸她的头:“这鞋有灵性,知道你用心做了,才给你唱歌。”
苏晚的虎头鞋很快就装饰好了,红色的绒球鼻子圆滚滚的,黄色的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蓝色的鞋带系着小小的银铃铛,轻轻一动就发出清脆的响声。“真好看,”李爷爷拿起鞋仔细看,“比我年轻时做的强多了,针脚匀,样式新,既有老手艺的扎实,又有年轻人的巧思。”苏晚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您和张奶奶教得好,不然我哪会做这个。”
萧策的虎头鞋虽然针脚不如苏晚匀,却透着股认真的憨劲,他给绒球鼻子缝了圈黄色的边,说这样更像老虎的鼻子。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来世可好》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第一次做能这样很不错了,”张奶奶帮他调整鞋带,“男人做针线活能有这耐心,以后肯定是个疼媳妇的好丈夫。”萧策的脸一下子红了,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以后多练习,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那个扎马尾的姑娘把自己的虎头鞋和速写本放在一起拍照,她的速写本上己经画满了手工课的点点滴滴:从第一节课的鞋样到最后一课的绒球,每一页都记着笔记和心得。“这本子要好好珍藏,”她对苏晚说,“等老了翻看,就像又回到这个院子,回到和大家一起做手艺的日子。”苏晚笑着点头:“以后我们常聚,不光做虎头鞋,还要学做棉鞋、绣荷包,把老手艺都捡起来。”
傍晚时,所有的虎头鞋都完工了。大家把成品摆在长桌上,五颜六色的虎头鞋排在一起,红的绒球、黄的胡须、亮的铃铛,在夕阳下闪着温暖的光,像一队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又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我们做的,”一个老奶奶举起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自豪,“以前总觉得老手艺难学,现在才知道,只要用心,谁都能学会。”
萧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证书,是他亲手刻的木牌证书,上面写着“手艺传承小能手”,每个木牌都刻着不同的花纹,有缠枝莲、有桂花、有云纹。“这是给大家的结业证书,”他把木牌一一递给大家,“虽然不是金的银的,却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大家别忘了这段做手艺的日子。”学员们接过木牌,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像捧着稀世珍宝。
张奶奶给每个人发了块自己绣的平安符,上面绣着简单的“平安”二字:“这是奶奶的一点心意,穿上自己做的虎头鞋,带着平安符,日子肯定顺顺当当。”李爷爷则给大家每人一把小剪刀:“这是我年轻时用的剪刀,快得很,以后做针线活用得上,别忘了常做常练,手艺才不会生。”
放学时,大家都带着成品和礼物舍不得走,互相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常来院子里聚聚,一起做手艺、说闲话。“以后每周六都来这里吧,”一个年轻妈妈提议,“我们把这里当成‘手艺小院’,谁想学什么手艺就教什么,不会的就一起琢磨。”苏晚笑着点头:“好啊,我把院子收拾出来,大家随时来,茶水和点心管够。”萧策在旁边补充:“我负责修工具、备木料,保证大家有顺手的家伙事儿。”
送走学员,院子里安静下来,只剩下苏晚、萧策和张奶奶、李爷爷。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长桌上还留着零星的毛线头和线头,像撒了把彩色的星星。“这一个月真热闹,”张奶奶望着空荡荡的院子,眼里满是欣慰,“看着年轻人肯学老手艺,比啥都强,以后这手艺就不会断了。”李爷爷点点头:“我们老了,能把手艺传下去,就是最大的福气。”
萧策把大家偷偷放在桌上的谢礼收进屋里:有自家种的蔬菜、手工做的咸菜、孩子画的画,还有个信封里装着几张纸币,上面压着张纸条:“谢谢你们让老手艺活起来,这点心意买木料。”苏晚把纸币小心地收进旧木箱:“这些钱留着买木料和毛线,以后‘手艺小院’要用。”
晚饭吃的是团圆饺子,萧策在饺子馅里放了些虾仁和韭菜,说要“长长久久”。苏晚咬着饺子,忽然想起一个月前第一次上手工课的情景,那时大家连鞋样都画不好,现在却都能做出像样的虎头鞋。“时间过得真快,”轻轻声说,“就像这饺子,包着包着就熟了,日子过着过着就暖了。”
吃完晚饭,两人坐在灯下整理手工课的照片和笔记,萧策把大家的作品照片做成了一本相册,封面是用蓝印花布做的,上面缝着个小小的虎头绒球。“这相册要送给张奶奶和李爷爷,”他对苏晚说,“让他们也能常常翻看,想起这段热闹的日子。”苏晚点点头,在相册扉页写下:“手艺小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萧策翻开《手艺故事集》,在新的一页写下:“手工课结束了,但手艺的传承没有终点。院子里的桂花会年年开,长桌上的针线会时时在,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做,老手艺就永远活着。”苏晚在旁边画了幅小院的画:桂花树下,长桌旁围坐着做手艺的人们,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像给时光镀上了层金边。
夜深了,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桌上的虎头鞋上,红布在月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苏晚把今天的结业证书木牌摆在书架上,和张奶奶的旧木箱、李爷爷的老楦头放在一起,忽然觉得这个院子己经成了老手艺的新家,每个角落都藏着温暖的故事。“明天开始收拾院子,”她对萧策说,“把长桌刷层清漆,再做几个木架子放工具,以后这里就是‘手艺小院’了。”
萧策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张设计图:“我画了小院的改造图,左边做木工区,右边做针线区,中间种上更多的桂花和石榴,秋天开花结果,热热闹闹的才像个家。”他忽然在苏晚手心里画了个小小的院子:“等我们老了,就坐在这院子里,看着年轻人学手艺,就像现在看着张奶奶和李爷爷一样,多好。”
萧策熄了灯,把苏晚轻轻揽进怀里。黑暗中,能听见彼此的心跳,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的铃铛声,那是哪个学员穿着新做的虎头鞋在走路,铃铛声清脆悦耳,像在诉说时光的圆满。“今天那个年轻妈妈说,”苏晚轻声说,“她的孩子穿上虎头鞋,走路都比以前稳了,说踩着自己做的鞋,心里踏实。”萧策点点头,手指在她掌心画着绒球的形状:“这就是手艺的意义,不只是物件,是把心意缝进日子里,让每个脚印都踩着温暖和踏实。”
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安静的画。苏晚在萧策怀里渐渐睡着,梦里看见“手艺小院”里挤满了人,张奶奶教大家绣花,李爷爷教大家做鞋,她和萧策教大家刻木头、染布,孩子们穿着虎头鞋在院子里奔跑,铃铛声、笑声、针线声、刨木声交织在一起,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时光歌谣。而院子里的桂花,开得一年比一年旺,把香气和温暖,都撒进了每个用心生活的日子里。
窗外的桂花又落了些,香气混着毛线的清香飘进屋里。萧策知道,明天醒来,“手艺小院”的故事将正式开始,新的手艺传承将继续,那些绒球里的圆满、针线里的温暖、心里的牵挂,都会化作时光的种子,在这个院子里生根发芽,长出一片温暖的森林,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一针一线、一凿一刻里,找到日子的安稳和生活的诗意。属于他们的手艺长卷,才刚刚展开最动人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TTQ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