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青州城的雾气就爬上了将作监的窗棂。范仲淹站在铜锁未启的密档房门前,手指搭在门环上,指节泛白。他昨夜几乎未眠,李媛那封用银簪划在桑皮纸上的密报,字迹细如蛛丝,却像刀刻进他脑子里:“酒窖有图,鹤引路,秋露白非酒,乃信。”
他没问她是如何脱身的,也没问那声叹息究竟是谁。他知道,有些事,不能问得太急。一急,线索就断了。
此刻,他只带了一样东西进这间密档房——半截竹简,上面刻着他亲手抄录的《营造法式》残页。那是滕宗谅前年寄给他的,说是“闲来重校旧稿,或可补边城之缺”。当时他只当是老友多事,如今想来,每一个字,都像是提前埋下的钉子。
门开了。主簿迎出来,脸上堆着笑,眼角却压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范大人亲临,可是为青州城防图?图纸三日前己封存,连我都没再动过。”
范仲淹没应声,只点了点头,径首走向那张铺在长案上的青州城防图。图纸是新绘的,墨线清晰,山川城垣标注分明,连护城河的宽度都标到了寸。可当他指尖拂过图纸接缝处时,眉头猛地一跳。
黏。
不是墨干得不匀的那种黏,而是像碰到了陈年血痂,湿漉漉地粘在皮肤上。他抬起手,指腹泛着一层暗红,不像是墨,也不像是朱砂。
“这图……”他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何时封存?”
“三日前酉时,监中五人共验,封印加盖,绝无差池。”主簿说得斩钉截铁,可后退半步的动作,却出卖了他。
范仲淹没再问。他从袖中取出一只小瓷碟,舀了点清水,用指尖蘸了,轻轻抹在那片暗红上。
血纹遇水非但未散,反而像活了一般,顺着图纸的纤维缓缓爬开,从一道细痕,蔓延成一张网。那些原本空白的区域——尤其是城西一带,地下部分——竟浮现出密密麻麻的线条:通道、岔口、通风口、石阶转折……结构精巧,层层嵌套,分明是地下工事的全貌。
他屏住呼吸,从怀中取出那截竹简,对照着图纸上的梁柱间距、弯道弧度,一一比对。
九曲回环法。
这是滕宗谅独创的密道营造术,曾在巴陵修楼时用过一次,后来被朝廷明令禁用,说是“易藏奸细,不利城防”。可如今,它就在这张本该只标地上防御的图纸上,堂而皇之地铺开。
终点标注得清清楚楚:狄氏祖茔偏厢。
他手指一颤,竹简差点滑落。狄青祖宅……那夜他三叩门环,开启密道,墙上刻的是滕宗谅的悼诗,墨迹用的是李家丝绸。而此刻,这图上的密道,竟与那条幽深通道在结构上完全吻合——同样的九曲弯,同样的石阶数,甚至连通风口的角度都一致。
这不是巧合。
这是同一个人,同一套手笔,同一盘棋。
他缓缓将竹简压在图纸上,试图用刻痕边缘压住那片血网,可就在竹简落下的瞬间,异变再生。
竹简边缘沾了血,那血竟顺着刻痕渗入,显出极细小的字,像是用针尖一笔笔刺上去的:
“癸未七夕,血引心。”
他呼吸一滞。
癸未年七夕……那是他母亲下葬的日子。那天,他亲手将三件陪葬玉饰放入棺中,其中一件,正是鹤衔云纹佩。而“血引心”三字,像是一句暗语,又像是一道咒。
他猛地抬头,看向主簿:“这图,谁绘的?”
“是监中老匠张七,三十年老手,专攻城防舆图。”
“他人呢?”
“前日告病,说是腿疾复发,回乡养病去了。”
范仲淹没再说话。他知道,张七不会再回来了。
他慢慢收起竹简,将图纸重新卷好,封印未动,却在心中己将这图拆解了千遍。血不是意外,是标记。是有人在用血,把不该看见的东西,一层层剥给他看。
他走出将作监时,天光己亮。风从城西吹来,带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甜腥,像是陈年酒糟混着铁锈的味道。
他刚踏出大门,便见一队兵士抬着个木箱走来,领头的是狄青的亲兵。
“范大人,狄将军昨夜巡防归来,发现铠甲残片,命我速速送来。”
范仲淹掀开箱盖。
里面是一块断裂的铠甲,铁片扭曲,边缘参差,像是被巨力硬生生撕开的。他伸手抚过断口,指尖触到一道极细的裂纹——那纹路,竟与慧明那支乌木扫帚的柄部裂痕完全一致。他曾亲眼见过那扫帚,九年前在少林驿馆,慧明用它挑开过一封密信,断口就是这般锯齿状,作者“丽娜来到”推荐阅读《忧国无双:范仲淹龙图忧国忧民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像是被内力震碎的。
他心头一沉。
更让他呼吸停滞的是,当他翻过铠甲内衬,一片月白色的丝绸从夹层中滑出。那质地,他认得——李家的“云纹绡”,轻如烟,韧如丝,李媛常年穿的那件披帛,就是用这个织的。
而丝绸的角上,绣着一行极小的暗纹:双鹤衔枝,底纹是细密的回字纹。
那是他幼年在醴泉寺时,母亲亲手缝在他棉被上的纹样。后来家贫,棉被拆了补衣,那块布也不知所踪。可如今,它竟出现在狄青的铠甲里,夹在慧明的武器裂痕与滕宗谅的密道图之间。
他手指捏紧那片丝绸,指节发白。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巧合能解释的。
这是布局。
一个从三十年前就开始的局。母亲下葬,滕宗谅写方,狄青穿甲,李媛走商,慧明藏符……所有人,所有事,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串在一条线上。
而线的另一头,正缓缓收紧。
他正欲细看那丝绸,忽听身后脚步声急促。狄青亲自来了,披甲未卸,脸上风尘未洗。
“范公。”他声音低沉,“那铠甲,是在青牛岭北麓的断崖下找到的。昨夜巡防,马蹄踩塌了一处土坡,这才露出。”
范仲淹抬头:“青牛岭北麓?”
“正是。”狄青顿了顿,“我派人查过,那一带,三十年前曾是狄家军屯兵之地。后来一场大火,烧了营房,也烧了名册。”
范仲淹没应声。他脑中闪过李媛拓下的那行小字:“癸未年七月初七,葬于青牛岭北麓,左三步,松下石。”
母亲的墓,就在那里。
而图纸上的血字,也写着“癸未七夕”。
七月初七,七夕。
他缓缓将铠甲残片放回箱中,手指却停在那片丝绸上,迟迟未移开。
狄青看着他,忽然道:“范公,那密道……你查到了什么?”
范仲淹没答。他只是慢慢将竹简从怀中取出,翻到背面,用指尖蘸了点血,抹在刻痕上。
血渗入,字再现。
不止是“癸未七夕,血引心”。
在那行小字下方,还有一句,先前未显:
“松下石开,青牛引路。”
他盯着那字,喉结动了动。
松下石开……是墓门?
青牛引路……是图?是人?还是那罗盘所指的青牛岭?
他忽然想起什么,猛地抬头:“狄青,你祖宅密室中,可有刻着‘觉非’二字的陶片?”
狄青一愣:“有。墙角一堆碎陶,我当是旧物,未加留意。”
“现在还在吗?”
“昨夜我去查看,少了一块。”
范仲淹的心,沉到了底。
有人先他们一步,动了局。
他缓缓合上木箱,手指在箱盖上轻轻敲了三下——三声,短,急,像是叩门。
就像那夜,他叩响狄青祖宅的门环。
三声之后,他转身,朝着将作监深处走去。
“我要再看一遍原始底图。”他声音冷得像铁,“所有三十年前的城防旧档,全部调出来。”
主簿慌了:“范大人,那些图早该销毁了,按例……”
“按例?”范仲淹停下脚步,回头看他,眼神如刀,“你可知这图上的血,是谁的?”
主簿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范仲淹没再解释。他知道,有些血,不是验得出的。是认得出的。
他走向档案架,手指拂过一排排铜锁。突然,指尖一滞。
最底层的抽屉,锁孔边缘,有极细的划痕,像是新近被撬过又重新锁上。他蹲下,从袖中取出银簪——李媛那支,她昨夜留下的。
簪尖轻轻探入锁孔,微一转动。
咔。
锁开了。
他拉开抽屉,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张残破的纸角露在角落。他抽出,展开。
是半张图纸,边缘焦黑,像是从火中抢出的。上面画着一条密道,起点是狄氏祖宅,终点……竟是范母墓穴。
而在密道中途,标注着一个符号:一只展翅的鹤,喙中衔着一把钥匙。
他盯着那鹤,手指缓缓收紧。
纸页在他掌中发出细微的撕裂声。
(http://www.220book.com/book/TTY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