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6日下午三点,阿深市福田区致一科技大厦28层总裁办公室里,沈诗涵正对着电脑屏幕审阅致一资本的季度报告。落地窗外,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林立的写字楼群上,玻璃幕墙反射出流动的金光,像极了她此刻桌面那份报告里跳动的数字——过去三个月,致一资本投资的七个项目,平均估值涨幅达47%,其中三家己进入上市辅导期。
她指尖在鼠标上轻点,调出加密文件夹里的家族谱系图。屏幕上,泛黄的宣纸扫描件缓缓展开,最顶端的名字旁标注着“武周圣神皇帝”,往下是数行模糊的小字,记录着安史之乱后家族南迁的轨迹:“天宝十西载,避兵燹,自长安徙岭南,隐姓埋名,以‘沈’为氏,耕读传家。”
沈诗涵的目光在“岭南”二字上停留片刻。三年前整理爷爷的旧物时,她在一个樟木箱里发现了这本族谱,才知道自己是武则天的后裔。那些曾在历史课本里冰冷的名词——安史之乱的烽火、五代十国的割据、岭南的烟瘴——突然变成了血脉里流动的记忆。祖先们穿越乱世在此安居乐业的故事,总让她想起自己创立致一科技时的心境:在未知的领域里扎根,靠的从来不是侥幸,而是清醒的判断与坚韧。
“咚咚。”敲门声打断了思绪。
“进。”
王丽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沈总,这是互联网部门新提交的用户增长模型,李娜娜说数据异常稳定,想让您过目。”她瞥见电脑屏幕上的族谱,愣了一下,“这是……”
“家族的老物件。”沈诗涵合上文件夹,接过文件,“模型放这儿吧,我晚点看。对了,致一资本上周投的那家通讯技术公司,最新的测试数据出来了吗?”
“刚发来,”王丽娜递过另一张报表,“基站信号覆盖范围比预期广了12%,他们想追加一轮融资,扩大生产线。”
沈诗涵快速浏览报表,笔尖在“研发投入占比35%”处画了个圈:“让陈小雨跟进,按原定估值追加,不干涉他们的技术路线。”
这是致一资本的铁律。自1994年成立以来,这支被外界称为“神秘资本”的力量,从不参与被投企业的日常运营,只在战略方向上提供建议。三年间,从互联网初创公司到生物科技实验室,凡被它选中的项目,几乎都能在短时间内“一飞冲天”,估值稳定得让同行咋舌。有人说背后是沈诗涵的“金手指”,有人猜是她手握特殊资源,却少有人知道,这份精准源自她骨子里对“自由生长”的笃信——就像当年祖先在岭南扎根,靠的不是依附强权,而是顺应天时、自主拓荒。
处理完文件,沈诗涵点开邮箱,一封来自悉尼大学的邮件跳了出来。附件里是她当年的成绩单,哲学、计算机、金融、投资……八门学科的A+整齐排列。1987年考入北大,毕业后辗转麻省理工与悉尼大学,仅用数年就拿下工商管理、哲学、计算机等七个硕士学位,外加八国语言证书——外界总把这些标签与“天才”“富二代”绑定,却鲜有人问她为何如此拼命。
她想起19岁那年,在北大图书馆读到武则天的《臣轨》,“治道在於务本,立身在於崇德”这两句,突然让她明白了爷爷常说的“沈家的女人,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祖先在乱世中保全家业,靠的是智慧与隐忍;母亲执掌琪露集团,靠的是雷厉风行与细致入微;而她,选择在互联网这片荒地破土,不过是延续了这份血脉里的韧性。
“沈总,市委的沈书记来了。”秘书的声音透过内线传来。
沈诗涵抬眼,看向墙上的挂钟——下午西点整,分毫不差。小舅舅沈浩兴向来守时,这位阿深市市委书记,是母亲沈芳唯一的弟弟,比她大十岁,却总像个沉默的影子,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她起身下楼时,正看见沈浩兴站在办公区的绿植旁,一身深灰色中山装,手里捏着份文件,目光落在员工工位的显示屏上。王丽娜和李娜娜正低声讨论着什么,见他过来,连忙起身问好。沈浩兴微微点头,穿越神探夏洛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视线扫过她们屏幕上的即时通讯软件界面,轻声问:“这个程序,能实现跨区域实时沟通?”
“是的沈书记,”李娜娜答,“目前在内部测试,以后可以替代部分电话会议,节省成本。”
沈浩兴“嗯”了一声,没再多问。沈诗涵走过去时,听见他对身后的秘书说:“把刚才看到的用户活跃度数据记下来,下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可以用。”语气平淡,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条理——这是他的行事风格,像《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总能在无声处把事情安排得滴水不漏。
进了办公室,沈浩兴才卸下几分严肃,将一份文件推给她:“这是明年互联网产业的扶持政策草案,你看看,致一有什么需求,可以首接提。”
“舅舅还是这么见外。”沈诗涵笑了笑,翻开文件。
“公事公办。”沈浩兴端起她泡的茶,目光落在书架上的《资治通鉴》上,“上次跟你说的跨境电商试点,致一资本有没有兴趣参与?南边的港口刚批下来,政策上有倾斜。”
“正在看几家物流企业,”沈诗涵答,“致一资本的风格您知道,只做投资,不掺和运营。”
“这样最好。”沈浩兴颔首,“就像你小舅妈常说的,政商之间,保持距离才能走得远。”他口中的小舅妈,是与他青梅竹马的发妻,在商会任职,长袖善舞却守着底线,夫妻俩一个主政、一个联商,把“平衡”二字做得恰到好处,感情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和睦。
聊了半小时公事,沈浩兴起身告辞。走到门口时,他忽然回头:“外婆昨天说,家里的梅花开了,让你周末回去尝尝她酿的梅子酒。”
沈诗涵心头一暖。这位总是板着脸的舅舅,连关心都藏在公事里。
送走沈浩兴,沈诗涵回到座位,手机响了。是陈小雨打来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沈总,我们刚收到消息,去年投的那家搜索引擎公司,用户量破千万了!估值首接翻了五倍!”
“知道了,让财务准备交割材料。”沈诗涵语气平静,心里却清晰地记得三年前决定投资时的场景——那家公司的创始人在简陋的民房里,指着白板上的算法模型说“以后人们查资料,不用再翻书本,点一下鼠标就行”。当时没人看好这个“空中楼阁”,只有她力排众议,投下了致一资本的第一笔巨款。
如今看来,那份孤注一掷,与祖先在岭南荒野里种下第一粒稻种的勇气,并无二致。
傍晚六点,夕阳将办公室染成暖金色。沈诗涵关掉电脑,屏幕上最后定格的,是致一科技的实时股价——1903亿,比早上又涨了6亿。五年时间,从0到1897亿,再到稳步攀升,一切都像她规划的那样,井井有条。
电梯里遇到张姨的侄女,刚入职致一做行政,小姑娘紧张地说:“沈总,张姨让我给您带了些家里做的糕点,说您晚上可能要加班。”
沈诗涵接过食盒,想起早上出门时,张姨在厨房念叨“小浩今天要来,我多备了些他爱吃的鱼”——这个家,总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把每个人的需求都记在心上。
走出大厦,晚风带着海的气息拂来。沈诗涵抬头,看见致一科技的logo在暮色中亮起,像一颗沉稳的星。她想起族谱里那句“岭南多瘴,然沃土千里,智者可居”,突然明白,所谓顺风顺水,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像祖先那样,看清方向后步步为营,像母亲那样把琐事打理得周全,像舅舅那样用智慧平衡各方,更像自己这样,在自由与规矩间找到支点,让每一份努力都落得其所。
车窗外,阿深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沈诗涵打开车窗,让晚风灌入。她知道,致一的故事还长,就像那本未写完的小说,未来的3G、4G、5G时代,还有无数挑战在等着。但此刻,握着方向盘的手无比安稳——因为她身后,有血脉里的坚韧,有家人的支撑,更有一份对“井井有条”的笃定。
就像岭南的土地,只要播下种子,悉心照料,总会等来丰收的季节。
(http://www.220book.com/book/TUD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