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6日,杭州的冬夜还带着料峭寒意,马云裹紧了身上的旧西装,站在一栋写字楼的玻璃门前,看着里面亮着的灯,指尖几乎要掐进公文包里那份被翻得起皱的计划书里。这是他辞职后第37次被拒绝——刚才那家投资机构的经理,连他的演示都没看完,就笑着说:“小马老师,你这‘网上做生意’的想法,跟画大饼似的,谁信啊?”
冷风卷着雨丝打在脸上,他深吸一口气,却没觉得冷。心里的那团火,从辞职那天起就没灭过——他总觉得,未来的人们会坐在家里买东西、卖东西,不用再跑遍大街小巷找货源,不用再为了签一单合同磨破嘴皮。可这团火,在一次次的拒绝里,渐渐蒙上了层灰。
“要不,你试试找那位‘女版巴菲特’?”同行的同学递过来一根烟,语气带着点不确定,“我听广州的朋友说,国内有个神秘女富豪,华裔,据说是富二代,却自己白手起家,搞了个叫致一资本的,投一个成一个。最关键的是,她从不干涉公司运营,只当幕后股东,特懂互联网这行。”
“女版巴菲特?”马云愣了一下,这个名号他听过。前阵子在深圳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有人提起过这位传奇人物——说她1987年考入北大,毕业后在海外名校拿了好几个硕士学位,还会八国语言;说她写的互联网和哲学书籍在海外卖了352万美元,连华尔街的大佬都在看;说她三年前成立的致一资本,被称为“点金手”,只要是她看上的项目,估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
“她真能懂我这想法?”马云有些怀疑。连他自己都知道,“网上交易平台”在1997年的中国,听起来有多像天方夜谭。
“试试总没错。”同学拍了拍他的肩膀,“听说她在深圳南山区搞了个创业孵化园区,里面的配置按五星级酒店来的,厨房、会议室全免费给创业团队用,还设了个‘梦想基金’,符合标准的项目能首接申请钱,不用看投资人脸色。”
马云的心动了。他摸出兜里皱巴巴的通讯录,翻到一个半年前偶然得到的号码——据说是致一科技集团总裁办的,能不能打通,他没底。
***同一时间,深圳南山区的致一创业孵化园区里,沈诗涵正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灯火通明的办公区。园区的中央空调温度刚刚好,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几个创业团队的年轻人正围在开放式厨房的吧台前,一边吃着张姨团队做的夜宵,一边争论着代码逻辑。
“沈总,这是本月的园区运营报告。”陈小雨递过来一份文件,“目前入驻企业32家,其中17家申请了梦想基金,资金使用率92%。上周新签约的政务大厅APP项目,测试版己经能实现营业执照45分钟办结,比原来快了整整三天。”
沈诗涵点头,目光落在报告里的一组数据上——北大创业孵化园区的股票稳定在685.96亿,学弟学妹们研发的“启明星辰1.089”系统,用户数突破了百万。这套对标WINDOWS的国产系统,从构想落地只用了两年,背后离不开她当年在北大埋下的种子。
1989年,她刚上大二,就说服学校划出一块旧教学楼,搞起了国内最早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那时候没人信“学生能搞出什么名堂”,她却拿着自己翻译软件赚的第一桶金,硬是把毛坯房改成了能办公的场地。如今,当年的小园区成了上市公司,“启明星辰”更成了国产系统的标杆,这让她想起哲学课上老师说的:“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指引方向的。”
“对了,杭州的出版社那边有消息了。”陈小雨补充道,“您那本《互联网与哲学》,经他们推广后,半年内加印了12次,女老板不仅发清了工资,还靠版权费赚了5.86亿,昨天特意打电话来道谢,说要给您寄西湖龙井。”
沈诗涵笑了笑。那本书是她在悉尼大学读研时写的,本意是梳理自己对互联网未来的思考,没想到被这位濒临破产的女老板看中,硬是靠着精准的推广,在国内掀起了热潮,连带着海外版也卖出了352万美元的成绩。有人说她是“靠写书发家的资本家”,她却觉得,文字和资本一样,都是传递价值的工具——就像当年武则天用《臣轨》规范吏治,她用这本书,不过是想让更多人看见互联网的可能性。
正说着,办公桌上的加密电话响了。是总裁办的专线,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号码。
“沈总,有位叫马云的先生从杭州打来电话,说想跟您聊聊互联网创业项目。”秘书的声音很谨慎,“他说……是听朋友介绍的。”
“马云?”沈诗涵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这个名字,她在麻省理工的同学提起过——说有个中国英语老师,总在各种场合讲“未来人们会在网上做生意”,被不少人当成骗子。
“让他把计划书发过来。”她没多说,挂了电话。
半小时后,邮件出现在她的邮箱里。标题很简单:《中国黄页:让世界看见中国》。内容不长,却字字透着一股执拗——马云想做一个连接中国企业和海外市场的线上平台,让外贸生意不再受地域限制。
沈诗涵看着屏幕,想起自己1992年在麻省理工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亚马逊网站时的震撼。当时她就想,中国迟早会有自己的“线上集市”,只是没想到,第一个敢想敢做的,是个英语老师。
“这人的想法,跟您当年预言3G时代时很像。”陈小雨凑过来看了一眼,“就是太超前了,现在连个人电脑都没普及,谁会在网上买东西?”
“正因为超前,才值得等。”沈诗涵关掉邮件,“给他回封邮件,说致一资本愿意关注他的项目,但目前不考虑投资。另外,给他寄一套《互联网与哲学》,附言‘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她不是不看好,而是知道,现在的马云还需要打磨。就像马华腾的即时通讯软件,就像当年北大园区里那些磕磕绊绊的创业者,太早得到资本的加持,未必是好事。他需要去碰壁,去验证,去让市场告诉他,哪些想法不切实际,哪些方向值得坚持。
***挂了电话的马云,坐在杭州的小旅馆里,看着窗外的雨,心里五味杂陈。没被首接拒绝,却也没得到肯定,只有一本莫名其妙的书和一句摸不着头脑的话。
他拆开快递,《互联网与哲学》的封面很简单,只有一行烫金的字:“所有颠覆,都始于看似不可能的想象。”翻到扉页,作者署名是“沈诗涵”。
“沈诗涵……”他默念着这个名字,突然想起交流会那天,有人说这位“女版巴菲特”19岁就在北大搞创业园,23岁带着七个硕士学位回国,27岁把致一科技做到1897亿资产。
“路是走出来的……”他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突然抓起桌上的计划书,对身边的伙伴说:“走,明天我们去义乌!先从摆地摊开始,看看商家到底需要什么!”
雨还在下,但他眼里的光,却比刚才亮了许多。
***深圳的夜色里,沈诗涵站在园区的露台上,看着北大方向的夜空。爷爷酿的青梅酒还在手里温着,酒液晃动间,映出远处写字楼的灯火。她知道,马云的“中国黄页”现在还只是颗种子,马华腾的软件还在民房里挣扎,“启明星辰”的下一个版本还在调试……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不可能”。
就像她在书里写的:“互联网不是技术的革命,是人的革命——它让每个普通人的梦想,都有了落地的可能。”
远处传来海关大楼的钟声,十一点了。沈诗涵转身回办公室,明天还要去致一投资视察新的服务器机房。至于马云,至于那些正在路上的创业者,她愿意等——等他们把“大饼”烙熟,等他们把“忽悠”变成现实。
毕竟,她自己的故事,不也是从别人眼里的“异想天开”开始的吗?
(第西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TUD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