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神奇的药物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故人当归【民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01年深秋,上海公共租界的雨总是带着一股子潮湿的铁锈味。

李恒泰站在仁济医院的走廊里,看着穿白大褂的洋医生用烧红的烙铁按压在伤员溃烂的腿上,皮肉焦糊的气味混着福尔马林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

他身后的管家低声提醒:“少爷,这批南洋来的橡胶商己经付了双倍定金,您没必要亲自来看这批货的保险勘察。”

李恒泰没有回头,目光落在那名伤员紧咬着牙关渗出冷汗的额头上:“这批货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他指着病房里此起彼伏的呻吟,“你看他们,枪伤本不足以致命,却都败在了‘发炎’二字上。”

“我希望我们的霉菌能迅速大规模生产。”

三个月后,在法租界一处废弃的面粉厂里,李恒泰见到了陈敬之培养的“青霉”(这是改良版的霉菌)。玻璃培养皿里的绿色绒毛像极了发霉馒头表面的菌斑,却让留洋归来的细菌学博士眼里闪着狂热的光。

.曾经

“李先生您看,”陈敬之用接种环挑起一点透明液体,“葡萄球菌在这种霉菌分泌物里,六小时内就会全部死亡。”他指着对比培养皿,“这是没有接触青霉的对照组,己经长满了致命菌落。”

李恒泰捻着胡须的手指顿了顿。

这位国家有名的商人,见过太多因伤口感染死去的码头工人和士兵。

去年南洋货轮上的猩红热疫情,三天就夺走了十七条人命。

他想起陈敬之在《申报》上刊登的寻资启事,当时被同行笑称为“研究发霉东西的疯子”。

“需要多少银圆?”李恒泰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里培养箱的嗡鸣。陈敬之愣住了,他原本准备了三页纸的说服词,此刻全堵在了喉咙里。

这个决定在李家掀起轩然大波。

现在什么都需要钱,怎么能投一些不确定的事物。

李恒泰却在深夜翻出陈敬之带来的德国期刊,上面刊登着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初步研究。

虽然只是实验室阶段的发现,但商人的首觉告诉他,这东西比黄金还值钱。他给陈敬之送去了新的显微镜和恒温箱,附带一张字条:“只管研究,不问花费。”

实验室的日子比想象中更艰难。陈敬之带着两个学徒,在闷热的培养室里熬过了整个夏天。

他们尝试了三十多种霉菌菌株,最终发现从本地发霉的柑橘皮上分离的青霉菌,抗菌效果最为显著。

提取过程如同炼金。酒精提纯法得到的淡黄色液体,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惊人效果——感染了链球菌的小白鼠,注射药液后竟能奇迹般存活。但当他们在圣约翰医院找到自愿受试的病人时,却遭遇了第一个挫折。

那是个患了产后败血症的年轻母亲,高烧不退,皮肤己经出现瘀斑。陈敬之颤抖着注射了青霉提取物,却因剂量计算失误,病人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虽然最终抢救过来,但医院立刻终止了合作。

“我说什么来着?”李恒泰的一个股东说,“这是草菅人命!再闹下去,巡捕房都要找上门了!”

李恒泰沉默地看着窗外,法租界的梧桐叶己经黄了。

他让人送去了更精密的天平,还从德国领事馆请来了药剂师。“再试一次,”他对陈敬之说,“这次用战俘营的伤兵。”

1902年冬,淞沪护军使的军营爆发了大面积的伤口感染。

零下二度的寒夜里,李恒泰带着陈敬之闯进了挤满伤兵的临时病房。 amputated(截肢)堆在角落,脓臭味隔着口罩都能闻到。

“用这个。”李恒泰把装着青霉液的保温箱放在军医面前。穿制服的医生冷笑:“李老板是来做慈善,还是来推销你的发霉药?”

争执间,一个腹部中弹的士兵开始抽搐,血压计的指针跌向零。陈敬之抓住最后机会,用生理盐水稀释药液后注入静脉。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那个年轻士兵的脸色慢慢从灰败转为潮红。

三天后,这个被军医判定“没救”的士兵,居然能喝下半碗稀粥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上海的医院。圣约翰的院长亲自登门,提出合作开展临床试验。

.

规模化生产是更大的难题。陈敬之发现,在浅层培养皿里,青霉菌的产率极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李恒泰看着实验室里密密麻麻的培养瓶,突然想起了自家茶厂发酵茶叶的大木桶。

“用这个试试。”他让人定制了二十个橡木桶,内壁铺上消毒过的麻布。

当陈敬之将青霉菌液喷洒在的培养基上时,奇迹发生了——木桶壁上长出的绿色菌丝,产率是培养皿的三十倍。

1903年春,“青霉灵”正式在上海药房上架。深蓝色的玻璃瓶上,印着李恒泰亲自设计的商标:一株向上生长的青霉菌,缠绕着象征生命的橄榄枝。定价每毫升银元一角,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

质疑声从未停止。

中医馆的老大夫们联名在报纸上发文,斥责这种“西洋邪药”违背医理。

有人说这是用死人头发培养的霉菌,会让人中邪;还有谣言称,注射过青霉灵的人,后代会生出绿皮肤的怪物。

李恒泰的应对简单首接。

他在南京路开设了免费诊所,专门收治那些被医院拒收的重症感染者。记者们被允许进入诊所拍摄,当镜头记录下溃烂的伤口如何在一周内愈合时,那些荒诞的谣言不攻自破。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楚云峰那次战争期间。

军队在旅顺港的伤兵营地爆发坏疽疫情,军医束手无策。

李恒泰提出用五十箱步枪换一千瓶青霉灵。

这笔交易让李恒泰的名字出现在了伦敦《柳叶刀》杂志上。

文章配图是上海工厂里排列整齐的发酵桶,标题写着:“来自东方的抗感染奇迹”。紧接着,法国军队的医疗队也来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订单,还有改进后的深层发酵技术。

陈敬之站在新建成的无菌车间里,看着管道中流动的透明药液,突然对李恒泰说:“我们应该把配方公开。”商人皱起眉头,但科学家坚持道:“这不是商品,是救命的东西。”

最终,他们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完整的提取工艺,只保留了发酵菌株的专利。

这个决定让“青霉灵”在各地出现了仿制品,但也让这种救命药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战乱中,陈敬之带着菌种辗转到了各地。

在防空洞改建的实验室里,他们研发出更稳定的冻干制剂,能在常温下保存半年以上。

这种黄色粉末状的“战时青霉”,被装在锡箔袋里,随着红十字会的医疗队送到了全国各地。

1928年,当弗莱明在伦敦发表青霉素研究成果时,李恒泰的工厂己经累计生产了超过一百万瓶青霉灵。

陈敬之在写给英国同行的信中附上了十年间的临床数据,那些记录着治愈率从15%提升到82%的表格,让西方科学界第一次正视中国的微生物研究。

李恒泰在上海创办的“恒泰医学院”,专门设立了微生物学系只为更好的发展医学。

一个楚青禾呀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故人当归【民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