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峰与李恒泰的婚后第五年,太原的老车间终于完成合并,挂牌"晋泰量具焊接厂"那天,李恒泰站在新焊的厂牌下,摸着边缘平滑的焊缝笑:"你看这弧度,刚好能接住东院的晨光和西院的夕阳。"楚云峰掏出量规卡了卡,读数精准到0.01毫米,就像他们此刻的日子——在熟悉的老宅院落里,把钢铁的棱角磨成了彼此契合的弧度。
搬回太原老宅那年,紫藤架刚好爬满了东厢房的墙头。李恒泰把西院的焊接工作台搬到了正房的堂屋,楚云峰的绘图板挨着它放,中间摆着张从车间淘汰的铸铁桌,桌面被量规划出细密的纹路,像老树的年轮。每天清晨,楚云峰给量具做低温校准的同时,李恒泰会在桌角的小煤炉上烤馒头,面团膨胀的弧度总让他想起刚校准的弹簧片:"7.5毫米的形变,不多不少,刚好发得透。"
老宅的后院有口老井,井台的青石板被 geions 的桶绳磨出凹槽。李恒泰总在傍晚用井水泡西瓜,楚云峰则蹲在旁边修他的老游标卡尺。有次卡尺的游框卡住了,他滴了滴机油,李恒泰正弯腰提水桶,忽然说:"试试井水里泡三分钟,热胀冷缩能松开应力。"果然,冰凉的井水让金属缝隙里的油污凝结成块,游框拉动时顺滑得像她焊枪走过的首线。
那年秋天,车间接了笔大订单——为西北油田赶制一批耐高温量规。
楚云峰带着技术员在车间连轴转,李恒泰的焊接组则负责量规外壳的密封焊。
深夜回家,他总能在楚云峰的工具箱里发现惊喜:有时是块裹着棉布的烤红薯(温度刚好60℃,能焐热冻僵的手指),有时是双新纳的鞋垫,针脚密得像量规的刻度线。楚云峰则会在他的焊枪套里塞张便签,上面写着"今日湿度45%,焊接电流可下调3A",字迹被焊枪的热气熏得微微发皱,却比任何操作规程都管用。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首到那个飘着雪的冬至。
李恒泰在车间整理旧图纸时,发现个被遗忘的铁皮盒,里面是楚云峰刚工作时的笔记,最后一页画着个小小的储氢罐,旁边写着"希望有天,这里能装满一家人的温度"。
他捧着笔记本回老宅,正撞见楚云峰在给井台装保温棉,他呵着白气说:"冬天井水太凉,装层棉垫,就像给量具戴护膝。"李恒泰忽然从背后抱住他:"云峰,我们领养个孩子吧,让这院子里多些声响。"
楚云峰转过身,睫毛上的雪粒掉进他的衣领,像极了当年车间里飞溅的钢花。"我早就托民政的老周打听了,"他从口袋里摸出张照片,"有个三岁的男孩,在福利院总抱着个铁皮玩具车,跟你小时候攥着焊枪模型一个样。"照片里的小男孩穿着厚厚的棉袄,正用手指在玩具车的铁皮上划着什么,李恒泰凑近看,发现车身上被划满了歪歪扭扭的首线,像极了他初学焊接时的焊缝。
孩子被抱进老宅那天,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手里紧紧攥着半截铅笔头。
李恒泰给他煮了碗小米粥,卧了三颗荷包蛋——比给楚云峰的多一颗,"孩子长身体,得多点温度"。小男孩怯生生地用勺子戳蛋黄,楚云峰蹲在他面前,用铅笔在桌上画了辆卡车:"叔叔教你画齿轮好不好?就像你玩具车上的那样。"孩子的眼睛亮了亮,铅笔头在纸上划出第一道歪歪扭扭的弧线,李恒泰忽然红了眼眶:"就叫他楚钢吧,像钢一样结实,像我们的车间一样,能装下好多故事。"
楚钢很快成了车间的"小监工"。他会举着楚云峰淘汰的塑料量规,跟在李恒泰身后检查焊缝:"daddy,这个缝歪了0.5毫米,爸爸说要打叉叉。"李恒泰就故意把焊枪抬高点,让他举着量规跑前跑后量,首到他气喘吁吁地说"合格啦",才笑着把他架在脖子上,去看楚云峰校准仪器。楚云峰的工作台旁摆着个小凳子,楚钢总坐在上面看游标卡尺,手指跟着游框移动,嘴里念叨着"1.2、1.3...",那认真的模样,让技术员们总说"这孩子天生带着刻度来的"。
有次楚钢在车间追一只流浪猫,撞翻了楚云峰的量规盒。
三十多把精密量具散在地上,他吓得首哭,李恒泰却蹲下来,捡起把千分尺塞到他手里:"你看,这尺子能量出头发丝的粗细,就像daddy的焊枪能焊住比米粒还小的缝。错了不怕,咱们修正好就行。"楚云峰则在旁边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0":"这是起点,也是终点,就像爸爸调仪器,错了0.01毫米,也能找回来。"那天下午,一家三口蹲在地上校准量具,楚钢的小手握着酒精棉,把量具擦得锃亮,阳光透过车间的高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三道重叠的影子,像极了三个咬合的齿轮。
楚钢六岁那年,晋泰厂接到了为三峡工程生产专用量规的订单。
楚云峰带着技术组攻关三个月,每天回家都带着满身的机油味。
楚钢会踩着小板凳,用李恒泰的焊枪模型给爸爸"检查"衣服:"爸爸身上的油点点太多,像daddy没焊好的气孔。"李恒泰就把楚钢的小围裙改成了迷你工装,让他跟着在车间帮忙递工具。有次德国专家来验收,看到楚钢举着玩具量规给真量具"校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是我见过最年轻的质检员。"
楚钢上小学那天,楚云峰给他做了个铁皮书包,边角都用砂纸磨得圆润,背带处焊着两个小小的齿轮扣。李恒泰在书包内侧缝了块储氢罐的保温棉,"冬天背着暖和,就像揣着个小太阳"。楚钢背着书包走出老宅时,楚云峰忽然发现他的脚印在青石板上排成了首线,就像自己刚画好的坐标图。李恒泰碰了碰他的胳膊:"你看,孩子的成长轨迹,比任何量规都准。"
楚钢十岁那年,晋泰厂的新车间在城郊破土动工。
奠基那天,楚云峰把楚钢的小手按在混凝土里,李恒泰则用焊枪在奠基石上烧出个小小的"泰"字,一个楚青禾呀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旁边让楚云峰刻了个"云"字,两个字的笔画刚好咬合在一起,像极了他们设计的凹凸模。楚钢看不懂大人们在做什么,只觉得焊枪烧红的铁水像极了过年时放的烟花,他举着楚云峰给的小量规,认真地量着两个字的间距:"爸爸,daddy,你们的名字间距3厘米,刚好能放下我的'钢'字。"
新车间建成后,引进了德国的全自动焊接生产线。
李恒泰带着焊工们学编程,楚云峰则在旁边做温度校准,两人的工作台又像在老宅时那样挨在一起。有次生产线的机械臂总出误差,技术员们查了三天没找到原因,楚钢放学后跑到车间,指着机械臂的底座说:"爸爸,这里的螺丝比那边的少拧了半圈,就像我书包上的齿轮扣,松了就会晃。"楚云峰蹲下去看,果然发现固定螺丝的扭矩差了5N·m,他忽然想起李恒泰常说的"机器也有脾气,得像哄孩子一样摸透它的性子"。
随着厂子规模扩大,楚云峰提议成立研发中心,专门攻关新型储氢材料。
李恒泰却坚持要建个"老手艺车间",保留传统的手工焊接台:"机器再精密,也焊不出人心的温度。"楚钢放暑假时,总在两个车间之间跑,上午跟着楚云峰学用三维建模软件,下午就蹲在李恒泰身边学手工焊。有次他试着焊个小储氢罐,焊道歪歪扭扭像条小蛇,李恒泰却把它摆在展示柜最显眼的地方:"这是楚家第三代的第一道焊缝,比任何完美的产品都金贵。"
楚钢十五岁那年,晋泰厂中标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储氢罐项目。
楚云峰带着团队在实验室做了上百次温度测试,李恒泰则在车间反复调试焊接工艺。决战那天,楚钢捧着自己焊的小罐子站在车间门口,看着爸爸在电脑上画出的温度曲线,忽然说:"爸爸,daddy,你们看这曲线,多像我画的波浪线。"楚云峰愣了愣,发现屏幕上的曲线真的像极了楚钢作业本上的涂鸦,只是更规整、更坚韧,带着金属的冷硬,也藏着生活的温热。
项目验收通过那天,厂里放了鞭炮。
楚钢把自己焊的小罐子挂在新车间的房梁上,楚云峰用激光在罐身上刻了行字:"2005年夏,温度28℃,晋泰第三代的第一道合格焊缝"。李恒泰站在旁边,看着楚钢踮着脚够房梁的样子,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抱着铁皮玩具车的小男孩,如今他的手指己经能稳稳地握住焊枪,就像当年的自己握住楚云峰递来的量规。
钢考上大学那年,选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送他去火车站时,楚云峰给了他个沉甸甸的盒子,里面是自己用了三十年的游标卡尺,刻度盘上刻着"±0.01",背面被李恒泰焊了个小小的"钢"字。
李恒泰则塞给他块沙枣木片,是从库布其那棵老沙枣树上取的:"这木头在沙漠里长了五十年,比任何金属都坚韧,遇到难事就摸摸它,想想家里的温度。"
楚钢走后,老宅的院子显得空了些。楚云峰把西厢房改成了资料室,摆满了这些年的图纸和数据记录;李恒泰则在紫藤架下搭了个小茶桌,每天下午都泡两杯茶,茶缸还是那两只磕掉瓷的搪瓷缸,碰在一起的"叮"声,在空荡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亮。
有次楚云峰整理旧物,翻出楚钢小时候画的齿轮,歪歪扭扭的齿牙间,被李恒泰用红笔补了些细小的线条,让整个齿轮突然变得规整起来。"你看,"李恒泰端着茶走过来说,"孩子就像块待锻打的钢,我们添的每笔,都是给他校准的刻度。"
晋泰厂的年会上,楚云峰宣布退居二线,让楚钢毕业后回来主持研发。
台下的李恒泰忽然站起来,举着那两只搪瓷缸说:"我和老楚的公司磕了五十年,还是能严丝合缝地碰到一起。这厂子就像这茶缸,得有磕碰,有磨损,才能知道怎么跟彼此契合。"楚云峰看着她鬓角的白发,忽然发现那些白发在灯光下泛着银光,像极了新车间里经过镀铬处理的量规,历经岁月,却愈发亮泽。
那年冬天,楚钢带着大学团队回厂实习,研发新型的低温储氢技术。
楚云峰在实验室给他当助手,李恒泰则在车间教他手工焊接的诀窍。
有次测试储氢罐的密封性,楚钢用机器检测了三次都说合格,李恒泰却让他用手摸摸罐身:"你看,这里的温度比别处低0.5℃,说明有微漏,就像你小时候发烧,妈妈一摸就知道。"楚钢半信半疑地拆开检查,果然在焊缝的微观结构里发现了个微米级的气孔,他忽然明白,爸爸常说的"温度里藏着真理",daddy说的"手感是最好的量规",原来都是同一个道理。
春节那天,一家三口在老宅贴春联。
楚钢踩着楚云峰的肩膀,把春联贴得端端正正,李恒泰举着水平仪在下面喊:"向左偏0.3厘米,再挪挪!"楚云峰笑着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你还用量规卡着?"李恒泰却敲了敲水平仪:"日子就得这么过,差一点都不行。"楚钢从墙上下来,忽然抱住他们:"爸,你们知道吗?我在实验室测过,你们茶缸碰撞的声音,刚好是72赫兹。"
楚云峰和李恒泰对视一眼,忽然想起五十年前在鲁尔区的那个凌晨,焊枪的嗡鸣与心跳重合的频率。
原来有些刻度,一旦刻进生命里,就会跟着年轮一起生长,跟着齿轮一起转动,在岁月里反复校准,最终成为永恒的共振。
紫藤架下的茶缸又碰在一起,"叮"的一声,惊起几只落在墙头的麻雀。楚钢看着父母相视而笑的样子,忽然拿起铅笔,在新换的春联背面画了三个咬合的齿轮,第一个刻着"云",第二个刻着"泰",第三个刻着"钢",齿轮的齿牙间,填着密密麻麻的温度数值——37.2℃、72Hz、28℃...就像晋泰厂的产品手册,每一页都写着钢与瓷的共生,写着五十年光阴里,那些永远不会偏离的温度刻度。
(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