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七年,北平城破那日的火光,李恒泰记了一辈子。
他被压在坍塌的断墙下,胸口插着半块碎砖,血沫子堵在喉咙里,只能眼睁睁看着楚云峰提着染血的军刀,背对着他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军。最后映入眼帘的,是楚云峰被数柄刺刀贯穿的背影,以及他转身时,那双染血却依旧燃着不屈火焰的眼睛。城楼上的龙旗轰然坠地,砸起的尘土迷了眼,再睁眼时,周遭己是一片死寂。
“恒泰?发什么愣?”
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李恒泰猛地回神,撞进一双清亮的眼眸里。楚云峰穿着一身挺括的学生制服,手里捏着刚买的糖炒栗子,正一脸疑惑地看着他。阳光透过茶馆的雕花木窗,在少年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是他们十七岁时的模样——距离北平城破,还有整整十年。
喉头一阵发紧,李恒泰几乎是粗暴地抓住楚云峰的手腕,掌心下的皮肤温热,脉搏跳得有力。不是梦。他们真的回来了,回到了国祚飘摇,却尚未山穷水尽的时刻。
楚云峰被他抓得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沉痛。他反手握住李恒泰的手,力道之大,几乎要捏碎对方的骨头:“看来,你也记得。”
十年前的茶馆里,两个少年相对无言,窗外是小贩的吆喝和黄包车的铃铛声,一派虚假的平和。但只有他们知道,这平和之下,是即将吞噬整个国家的暗流。上辈子,楚家作为北方军阀,在乱世中苦苦支撑,却终究抵不过内忧外患。楚云峰仓促接过家业时,早己是风雨飘摇,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却只换来城破人亡的结局。而李恒泰,空有满腹经纶和经商之才,却困于乱世,只能看着民生凋敝,最后与楚云峰一同殉国。
“不能再那样了。”楚云峰的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楚家的兵,不能再死得不明不白。这江山,也不能就这么拱手让人。”
李恒泰点头,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你守国门,我富民生。上辈子我们输在兵弱财竭,这辈子,我要让你有最锋利的枪,最充足的粮。”
两人相视一眼,无需再多言。这一世,他们要换一种活法,用十年时间,逆天改命。
楚云峰的第一步,是夺权。楚家虽为军阀,内部却派系林立,旁支虎视眈眈,军中老将更是对他这个毛头小子不屑一顾。上辈子他就是因为迟迟无法掌控兵权,才错失了最佳的布防时机。
借着对未来的预知,楚云峰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他知道三日后,驻守南口的团长会克扣军饷,引发兵变。上辈子这场兵变被强行镇压,却埋下了士兵哗变的隐患。这一世,楚云峰提前带着自己积攒的私财赶到南口,当着全团士兵的面,揭穿了团长的贪腐行径,将私财悉数分发给士兵,又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为首者。
“楚家的兵,流血流汗,不能再流泪!”他站在高台上,少年的声音尚带青涩,却有着令人心悸的力量,“跟着我楚云峰,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一口粮!但谁要是敢对不起这身军装,对不起身后的家国,我楚云峰第一个毙了他!”
士兵们望着这个突然变得果决锐利的少帅,想起他方才分饷时的慷慨,再对比先前的克扣,顿时群情激昂,山呼“少帅威武”。一场原本会动摇根基的兵变,成了楚云峰收拢人心的契机。
接下来的半年,楚云峰如同开了天眼。他总能提前预知哪些将领即将投敌,哪些地盘会被敌军觊觎,哪些军备物资即将紧缺。他以“养病”为名,避开家中的明枪暗箭,却在暗中联络那些上辈子战死沙场的忠勇之士,将他们提拔到关键岗位;他精准地截获敌军的情报,几次挫败对方的偷袭;他甚至“算准”了几次小规模的天灾,提前调拨粮草赈灾,赢得了驻地百姓的拥戴。
等到楚老爷子病重,楚家旁支以为可以趁机夺权时,才惊觉楚云峰早己牢牢握住了军权。那些被他提拔的将领誓死效忠,军中士兵只知有少帅,不知有旁人。一场未及爆发的内乱,被他兵不血刃地压了下去。当楚云峰以楚家继承人的身份,第一次站在全军将士面前时,眉宇间的沉稳锐利,己全然不是半年前那个青涩少年。
“从今日起,整军经武,厉兵秣马。”他拔出腰间的军刀,首指北方,“失地,我们要一寸寸夺回来!国仇,我们要一笔笔算清楚!”
而李恒泰,则在南方的十里洋场开始了他的布局。上辈子他出身商贾之家,却因战乱家道中落,空有理论而无实践。这辈子,他带着对未来十年经济走向的精准预判,一头扎进了上海滩的波诡云谲。
他知道哪支股票会暴涨,哪个行业会成为未来的支柱,甚至知道哪些官员即将倒台,哪些外商暗藏祸心。他先用一笔小钱,在股市里翻了数倍,迅速积累了第一桶金。随后,他没有像其他商人那样囤积居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实业。
“民以食为天,国以工为本。”李恒泰在自己创办的“恒业公司”开业典礼上,对着前来道贺的各界人士说道,“空谈救国无用,只有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国家才有底气。”
他先是在江浙一带开办了新式纺织厂和面粉厂,引入西方的先进设备和管理理念,生产的布匹和面粉质优价廉,迅速抢占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不用洋纱,而是与内地的棉农签订长期合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棉花,既保证了原料供应,又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
接着,他又看中了交通运输业。上辈子,因为铁路被列强把持,国内物资运输困难,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李恒泰联合几位爱国商人,顶着列强的压力,斥巨资修建了一条从江南通往内陆的货运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打通了南北物资流通的瓶颈,更让内陆的矿产资源得以运往沿海加工,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短短三年,恒业公司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涵盖纺织、面粉、矿业、运输的商业巨擘。李恒泰的名字,在商界无人不知。有人骂他是“奸商”,靠着旁门左道发家;也有人赞他是“商圣”,用实业救国,让无数百姓得以糊口。
但只有李恒泰自己知道,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楚云峰。每个月,恒业公司都会有一批“特殊物资”,通过秘密渠道运往北方——那是最精良的钢材,最先进的机床,最充足的药品和粮食。这些物资,被楚云峰用来改良军械,扩建兵工厂,改善士兵待遇。
“这个月的钢材,能造两百挺重机枪。”楚云峰在给李恒泰的信里写道,“你送来的医生,救活了我们一半的伤员。恒泰,谢了。”
李恒泰看着信,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回信:“机枪不够,下个月再给你凑三百挺。但你得答应我,少冲在最前面。你的命,不止是你自己的。”
楚云峰没有回信,但从那以后,战报里关于“楚少帅亲率突击队”的记载,果然少了许多。
民国二十一年,日军在东北挑起事端,上辈子的亡国序幕,似乎即将重演。但这一次,楚云峰早己做好了准备。
他提前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锦州一线,依托李恒泰资助修建的防御工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不同于上辈子的仓促应战,这一次,楚家军装备精良,粮草充足,士兵们憋着一股收复失地的劲儿,打得异常勇猛。
日军原本以为可以像上辈子一样,轻松占领东北,却没想到在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楚云峰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日军战术的了解,时而袭扰,时而坚守,将日军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
而此时的李恒泰,正在南方掀起一场“经济抗战”。他联合全国的爱国商人,发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恒业公司旗下的所有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用物美价廉的国货,取代了市场上的日货。他还拿出巨额资金,资助那些因抵制日货而陷入困境的民族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工商业联盟。
“日本人想用枪炮打垮我们,我们就用实业拖垮他们。”李恒泰在联盟大会上慷慨陈词,“他们的军舰需要钢铁,他们的工厂需要原料,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断绝他们的供给,就算不用枪,也能让他们寸步难行!”
在他的带动下,全国的民族工商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原本被外资垄断的市场,逐渐被国货占领;原本依赖进口的物资,如今能自给自足。源源不断的物资和资金,通过李恒泰建立的运输网络,送到了北方的战场上,成了楚云峰最坚实的后盾。
民国二十三年,楚云峰终于等到了反击的时机。他利用日军内部的矛盾,联合其他爱国军阀,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这一次,他们有充足的弹药,有精良的武器,更有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
战场上,楚家军如同猛虎下山,所向披靡。那些由恒业公司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吐着火舌,将日军的防线撕得粉碎;那些由李恒泰亲自督办的罐头食品,让士兵们在寒冬里也能吃到热乎的饭菜。
李恒泰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他的心始终悬在前线。他每天处理完堆积如山的公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战报。当看到“收复沈阳”“攻克长春”的消息时,这个一向沉稳的男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民国二十五年,最后一批日军被赶出中国领土。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北平城楼上,重新升起了象征着民族尊严的旗帜。楚云峰穿着笔挺的军装,站在城楼上,接受万众的欢呼。他的脸上带着硝烟洗礼后的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光芒。
典礼结束后,楚云峰没有参加庆功宴,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城外的一处茶馆——正是他们十七岁那年重逢的地方。李恒泰早己等在那里,面前摆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茶。
“回来了。”李恒泰递给楚云峰一碗茶。
“回来了。”楚云峰接过茶,一饮而尽,茶水滚烫,却暖到了心底。
十年光阴,恍如一梦。上辈子的国破家亡,成了这辈子砥砺前行的动力。他们一个在沙场浴血,收复失地;一个在商场纵横,富国强民。殊途同归,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接下来,该好好建设了。”李恒泰望着窗外,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脸上带着久违的安宁,“铁路要修到边疆,工厂要开到全国各地,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楚云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憧憬:“军队要整编,国防要加强,绝不能再让外人欺负到我们头上。还要办学校,让孩子们都能读书,只有教育跟上了,国家才有未来。”
阳光再次透过雕花木窗,落在两人身上。这一次,没有了前世的绝望和不甘,只有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他们知道,重建家园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两人携手,同心同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上辈子的遗憾,这辈子用尽全力去弥补;上辈子的血泪,这辈子化作了前行的力量。楚云峰的枪,守护的是家国的安宁;李恒泰的商,滋养的是民族的根基。双璧同辉,终在这片破碎的山河上,重铸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茶馆外,春风拂过,带来了新生的气息。远处的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清脆而响亮,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重生。
作者“一个楚青禾呀”推荐阅读《故人当归【民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W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