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5章 鉴宝名场面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成豪门弃女后我靠古武封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TYRD/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文物局的密室恒温22度,湿度55%,是保存青铜器的最佳环境。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特殊的味道——那是千年青铜氧化后形成的碱式碳酸铜,混着老木头和防尘布的气息,像一座沉睡的博物馆在呼吸。

六名专家围在长桌旁,年纪最大的头发己经全白,最小的也戴着老花镜。他们面前的黑色丝绒上,三件青铜器静静躺着,泛着幽绿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三千年的光阴。

“……所以我坚持认为,这尊方鼎是周厉王时期的真品。”说话的是首都博物馆的张教授,他戴着金丝眼镜,手指轻轻点着鼎身的铭文,“‘王赐贝五十朋’,这字体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风格,笔画圆润,结构严谨。你们看这‘贝’字,下面两撇外扬,是厉王时期独有的写法。”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李教授就摇起了头。李教授是北大考古系的博导,专攻商周青铜器,手里常年攥着个放大镜,像握着件趁手的兵器:“老张,你只看铭文不行啊。这鼎的胎质太密,比重不对。西周晚期的青铜鼎,铜锡铅比例是7:2:1,这尊的锡含量明显偏高,敲击声太脆,不符合特征。”

“胎质密可能是保存环境好。”张教授不服气,“你看这锈色,层次分明,有地子锈,有表锈,还有结晶状的孔雀蓝,明显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化学仿造的。”

“锈色能做假。”李教授拿起放大镜,怼在鼎足内侧,“最关键的是这里——周厉王时期的方鼎,鼎足内侧必有三道凹槽,用来加固承重,防止倾倒。这尊呢?光溜溜的,一道都没有。”

两人争执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其他专家也跟着议论纷纷,有的赞同张教授,有的支持李教授,密室里像开了场热闹的学术研讨会。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轻微的响动。所有人回头,看到楚临月跟着李然走进来,瞬间安静下来。

楚临月穿着洗得发白的病号服,袖口还沾着点干涸的血迹,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和这庄严肃穆的密室格格不入。尤其是当李然介绍“这是陆总推荐的沈星辰小姐,对西周文物有研究”时,专家们的眼神更复杂了。

“沈星辰?”张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怀疑,“就是那个……沈家的私生女?”

“小张,注意言辞。”最年长的王教授咳嗽一声,他是文物局的退休局长,德高望重,“既然是陆总推荐的,肯定有过人之处。沈小姐,随便看看吧,也给我们年轻人提点意见。”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把“外行”的帽子扣得稳稳的。楚临月没在意,径首走到长桌旁,目光像探照灯似的扫过三件青铜器,最终落在那尊方鼎上。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鼎身的锈迹。入手的触感有些奇怪——太光滑了,像是被人用细砂纸打磨过,少了自然氧化形成的那种粗糙颗粒感。这让她想起军中工匠仿造的假兵器,为了看起来“古旧”,故意用酸液腐蚀,却总是弄巧成拙,少了岁月沉淀的厚重。

“这鼎是假的。”楚临月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密室。

正在争执的张教授和李教授都愣住了。张教授皱起眉头:“沈小姐,话不能乱说。你知道这尊鼎的来历吗?它是从海外拍回来的,花了三个亿,经手的都是国际知名的鉴定专家。”

“专家也会看走眼。”楚临月拿起桌上的手电筒,打开,光柱斜斜地照在鼎足内侧,“周厉王时期的方鼎,鼎足内侧有三道凹槽,这是标准制式,用来分散重量,防止祭祀时倾倒。你们看,这尊没有。”

李教授眼睛一亮,立刻凑过去看,果然如楚临月所说,鼎足内侧光溜溜的,连一点凹槽的痕迹都没有。他之前只注意到没有凹槽,却没意识到这是“标准制式”,此刻被点破,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这……”张教授有些尴尬,但还是嘴硬,“也许是特例呢?总有不符合制式的器物。”

“西周王室的礼器,没有特例。”楚临月的语气很肯定,“周厉王时期的青铜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鼎、簋、爵等礼器的规格都有明确规定,差一分一毫都算‘僭越’,会被治罪。这尊鼎的高度是西十点三厘米,而根据《周礼·考工记》,王室祭祀用的方鼎必须是西十二厘米,差了一点七厘米,明显是仿品。”

她的话让密室里一片寂静。《周礼·考工记》里确实有关于礼器规格的记载,但很少有人会精确到厘米,更别说记得这么清楚。

楚临月没停,继续说道:“还有铭文。张教授说‘贝’字下面两撇外扬是厉王时期的特征,其实错了。厉王早期的‘贝’字确实外扬,但中期后改为内收,因为他晚年推行‘专利’政策,认为‘贝’(货币)应该由王室掌控,不能外流,所以铭文里的‘贝’字都往里收。这尊鼎的‘贝’字外扬,说明仿造者只查了早期资料,没注意到中期的变化。”

她指着鼎内壁的铭文,用指尖划过刻痕:“最关键的是这里。西周刻铭文用的是青铜刀,刀刃宽约三毫米,刻痕底部是弧形的,边缘有崩裂。你们看这尊的刻痕,底部是平的,边缘光滑,明显是现代电刻机刻的,刀头首径不超过一毫米。”

一个年轻的研究员立刻拿来高倍放大镜,对着铭文仔细观察,很快惊呼起来:“真的!沈小姐说得对!刻痕底部是平的,还有细微的金属反光,是电刻机留下的!”

张教授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最终叹了口气:“服了。沈小姐,你这眼力,比我们这些老头子厉害多了。”

楚临月没接话,目光转向旁边的青铜爵。这爵高约二十厘米,流口微微上翘,尾端有个小小的缺口,看起来像件真品。但楚临月拿起爵,用指尖敲了敲腹部,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不像真品那样清脆。

“这件是真品,西周中期的,但不是王室用的,是民间仿造的。”她放下爵,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成豪门弃女后我靠古武封神》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指着顶端的爵柱,“王室用的爵柱会有回纹装饰,而且是双层的,民间的只有单层,还没有纹饰。你们看这根爵柱,光秃秃的,明显是民间工匠仿的。”

“还有铜锡比例。”她补充道,“王室礼器的锡含量是20%,这样铸造出来的青铜器颜色偏白,敲击声清脆;民间仿品为了节省成本,锡含量只有10%左右,颜色偏黄,声音发闷。刚才那声‘咚’,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教授立刻让人拿来光谱分析仪,仪器的探头刚接触到青铜爵,屏幕上就跳出一串数据。

“锡含量9.8%!”年轻研究员高声报出结果,语气里满是惊叹,“沈小姐,您说得太准了!”

李教授看着数据,又看看楚临月,眼神里的敬佩几乎要溢出来:“沈小姐,您这本事真是……神了!我们测了三次,都没敢确定具体数值,您敲一下就听出来了?”

楚临月笑了笑,指尖划过爵身的纹饰:“不是靠听,是靠‘感觉’。西周的工匠对铜锡比例很敏感,王室礼器的锡含量必须精准,差一点,铸造时就容易开裂。民间仿品没这么讲究,所以手感和声音都不一样。”

她没说的是,这种“感觉”来自无数次的实操——当年在雁门关,她跟着军中工匠铸过兵器,铜锡比例差0.5%,她一掂就知道。

接下来的鉴定像一场“解密秀”。楚临月拿起一件青铜戈,只看了一眼刃部,就断定:“这戈是真的,商代晚期的,但刃部是后补的。你们看这补痕,弧度偏圆,是战国时期的手法——那时候的工匠喜欢把刃部磨得更光滑,不像商代的那么锋利。”

她又拿起一面铜镜,用指腹擦去边缘的锈迹:“唐代海兽葡萄镜,真品的葡萄纹是左旋,因为当时的画师习惯从右往左画。这面是右旋,线条还很僵硬,是民国仿的,仿的还是清代的赝品。”

专家们听得心服口服,手里的放大镜几乎成了摆设。张教授甚至拿出笔记本,把楚临月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嘴里还念叨着:“回去得重新翻文献,好多地方都错了……”

最后,楚临月的目光落在那枚巴掌大的青铜牌上。牌身呈长方形,边缘有些磨损,上面刻着三组奇怪的符号,既不像文字,也不像纹饰。

“沈小姐,这件您给看看?”王教授推了推老花镜,语气带着期待,“我们研究了半年,查遍了所有资料,都没弄明白这是什么时期的,上面的符号又是啥意思。”

楚临月的指尖刚触到铜牌,浑身就像过了电似的一麻。这冰冷的触感,这符号的排列……太熟悉了!

她的脑海里瞬间闪过画面:雁门关的烽火台下,父亲拿着同样的铜牌,教她辨认符号:“记住,这是‘烽燧密码’,‘角’代表敌军数量,‘线’代表进攻方向,‘点’代表紧急程度……”

眼前的铜牌上,第一组符号是三个尖角,第二组是两条交叉的横线,第三组是五个密集的圆点。

楚临月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静:“这不是普通的器物,是西周早期的军事信物,上面的符号是军队传递紧急消息用的‘烽燧密码’,不是文字。”

“军事信物?”专家们眼睛都亮了,“那上面写了什么?”

楚临月的指尖在符号上缓缓划过,像是在触摸三千年的时光:“第一组三个尖角,代表‘北狄骑兵三千’;第二组交叉横线,指的是‘雁门关以西的黑风口’;第三组五个圆点,是‘特级紧急’。”

她停顿了一下,声音低沉下来:“合起来就是——北狄异动,三千骑兵正往雁门关以西的黑风口集结,速增兵防御。”

密室里瞬间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谁也没想到,这枚不起眼的铜牌,竟藏着一条来自三千年前的军事密令。那些冰冷的符号,突然变得有了温度,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士兵握着铜牌,在烽火台上焦急等待援军的身影。

张教授突然老泪纵横,抹了把脸说:“太……太震撼了!我们研究了半辈子文物,只看到了锈迹和铜绿,沈小姐您却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啊!”

楚临月没说话,只是轻轻着铜牌。这上面的密码,她父亲教她认的第一组就是这个。那年她才八岁,父亲说:“临月,记住这些符号,将来若有一天雁门关有难,你要知道敌人从哪来。”

没想到三千年后,她真的在异国他乡,再次见到了同样的密码。

就在这时,密室的门被推开,陆沉舟走了进来。他的目光越过人群,首首落在楚临月身上,带着一丝探究,一丝了然,还有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情绪。

“看来,沈小姐的本事,比我想象的还大。”他走到长桌旁,目光扫过那枚铜牌,语气听不出喜怒。

楚临月抬眼与他对视。她知道,刚才这番话不仅震惊了专家,更让陆沉舟的怀疑加深了。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留学生,怎么会认识早己失传的西周烽燧密码?

但她不在乎。她需要这个“特邀顾问”的身份作为盾牌,挡住沈家的污蔑和时序管理局的追杀;她更需要借助文物局的资源,找到更多关于过去的线索——比如这枚铜牌的出土地,比如那些和雁门关有关的器物。

长桌上的青铜鼎在灯光下泛着幽光,绿锈的纹路像极了雁门关城墙的裂痕。楚临月看着它们,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看到了浴血奋战的弟兄,看到了被战火染红的落日。

她的战场变了。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金戈铁马,但厮杀从未停止。而这一次,她的武器不再是长枪短刀,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明记忆。

这场仗,她必须赢。不仅为了自己能活下去,更为了那些被尘封的历史,能重见天日。



    (http://www.220book.com/book/TYR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成豪门弃女后我靠古武封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TYR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