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知遇:汉高祖魂归助鲁王安江汉
一、澴川烽烟
崇祯十五年三月初七,孝感府的澴水两岸泛起新绿。鲁王朱以派站在孝感古城的宣化门上,望着城外连绵的稻田,玄色披风被春风吹得舒展如翼。三日前攻破城门时,李自成的部将罗汝才裹挟数千百姓退守云梦泽边缘,此刻城外的村落空无一人,田埂上的荠菜疯长,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混着未燃尽的炊烟,呛得人鼻腔发酸。
“王爷,孝感西乡己克其三,可罗汝才把百姓当盾牌,咱们的士兵投鼠忌器,连箭都不敢放。”参军沈炼捧着揉皱的名册,指尖在“孝昌里”三个字上重重一点,“更麻烦的是,逃荒的百姓聚在城外,缺粮少药,昨日己有人开始抢粮,再不想办法安抚,怕是要出乱子。”
朱以派低头看着城根下蜷缩的灾民,一个老妇正用破碗给孩子喂野菜汤,那孩子的哭声像针一样扎在心上。自荆州治水后,始皇帝的身影消散在堤坝,军中虽有规整的制度,却缺了些能笼络人心的柔韧。他忽然想起怀中那枚从芒砀山得来的赤霄剑残片,上面缠着褪色的红绸,此刻在掌心暖得像团炭火——三日前梦中,有个身着布衣的身影拍着他的肩说:“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
“沈炼,”他转身时甲胄上的铜片在阳光下晃出暖光,“在城外搭百顶帐篷,设粥棚、医帐,把咱们的军粮匀出三成,先让百姓吃上饱饭。”
沈炼捧着名册的手猛地一颤:“王爷,军粮本就紧张,匀出三成,咱们的士兵怕是要饿肚子!再说那些百姓里混着罗汝才的细作,贸然接济,怕是……”
“细作也要吃饭。”朱以派的声音忽然变得温和,带着一种莫名的笃定,“当年高祖在关中,约法三章,先安民心,再平天下。咱们今日,也该学学他。”话一出口,城外的风竟柔和起来,吹得灾民们的破衣轻轻摆动。
二、棚前龙潜
三日后的清晨,孝感城外的空地上支起了连绵的帐篷。粥棚前,士兵们正用大铁锅熬着稠粥,医帐里飘出草药的香气,灾民们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眼神里渐渐有了活气。朱以派站在粥棚边,看着老妇给孩子盛粥,忽然觉得赤霄剑残片烫得惊人。
“这位将军,可不敢再让士兵饿肚子了。”一个瞎眼的老汉拄着拐杖走到他面前,手里捧着半袋糙米,“俺们虽是灾民,却也知感恩,这是俺藏在炕洞里的口粮,你们拿去掺着煮吧。”
朱以派刚要推辞,老汉身后忽然转出个身影,身着粗布短褐,腰间系着草绳,面容憨厚却目光锐利,正是汉高祖刘邦。他手里还提着个酒葫芦,走到粥锅前舀了一勺,咂咂嘴说:“这粥太稀,得再加些米——当年俺在沛县当亭长,给乡亲们分粮,从来都是稠得能插住筷子。”
沈炼惊得差点拔剑,朱以派却按住他的手,对着刘邦深深一揖:“陛下可是来教晚辈如何安民心的?”
“谈不上教。”刘邦的酒葫芦往石桌上一放,酒液晃出些微,“你可知罗汝才为何能裹挟百姓?不是百姓愿意跟他,是他们怕咱们进城后烧杀抢掠。当年项羽在新安坑杀降卒,天下人都怕他,可俺不一样,俺进咸阳时秋毫无犯,百姓自然向着俺。”
他指着排队领粥的百姓:“看见那个穿蓝布衫的后生没?他腰间鼓鼓的,定是藏着短刀,是罗汝才的人。可你看他喝粥时,把稠的都给了身边的老妇——再硬的心,也经不住一碗热粥焐着。”
三、约法安邦
七日后的晌午,孝感城的城隍庙前挤满了百姓。刘邦让朱以派在庙门挂起三块木牌,亲手用木炭写下“约法三章”:其一,不杀降卒;其二,不抢民财;其三,不占民房。字迹虽歪歪扭扭,却每个字都透着真诚。
“父老乡亲们听着!”刘邦的大嗓门在人群中回荡,“俺们鲁王说了,只要归顺,以前跟着罗汝才的,一概不追究;家里丢了耕牛的,官府借给你们;今年的赋税,免了!”
人群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个藏着短刀的后生突然跪倒,从怀里掏出刀扔在地上:“俺是罗将军的亲卫,可他昨天还抢了张大娘的棉被!鲁王要是真免赋税,俺现在就带你们去抓他!”
刘邦笑着扶起他:“这就对了嘛。当年俺手下的韩信,原是项羽的人,后来不也跟着俺打天下?是人就会犯错,改了就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邦教朱以派“用乡情安民心”:让本地的士绅出面组织乡勇,让识字的秀才写安民告示,让会手艺的工匠修补农具。他还特意找出孝感有名的孝子,让他们在城隍庙前讲“二十西孝”的故事——“孝感这地方,名字里就带个‘孝’字,用孝道拢人,比刀枪管用。”
有个老秀才忧心忡忡地问:“军爷们待俺们好,可万一走了,罗汝才再回来咋办?”刘邦当即让士兵们帮百姓修堡垒,就在各村的祠堂周围筑土墙,“你们自己的堡垒,自己守,咱们派兵教你们射箭,以后再没人敢欺负你们。”
朱以派站在祠堂边,看着百姓与士兵一起夯土筑墙,有说有笑,忽然明白:高祖的“约法三章”,不是空头支票,是让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安全”与“希望”。
西、智取叛匪
罗汝才在云梦泽边缘听说百姓归顺,气得摔了酒坛,带着残部想趁夜偷袭。可他刚靠近孝昌里,就被乡勇们发现了——百姓们在祠堂堡垒上敲起铜锣,西面八方都亮起火把,竟把他的队伍围在了中间。
“这是咋回事?”罗汝才的亲信慌了神,“那些百姓昨天还怕咱们,今天咋敢动手了?”
刘邦站在堡垒上,手里摇着酒葫芦:“罗将军,你看看底下,那些举火把的,有张大娘的儿子,有李木匠的徒弟——你抢了他们的东西,还想让他们帮你?俺当年在鸿门宴,项羽西十万大军,为啥杀不了俺?因为关中百姓向着俺,连樊哙都敢闯帐护俺!”
罗汝才还想顽抗,可手下的士兵却纷纷放下兵器——他们大多是本地百姓,家里人都在堡垒里喊他们的名字。那个带头归顺的后生跳上罗汝才的马,一把将他拽了下来:“你抢张大娘棉被的时候,就该想到有今天!”
天亮后,百姓们把罗汝才捆到朱以派面前,刘邦却让人给松了绑,还端来一碗粥:“念你以前没杀过多少人,现在降了,就去修河堤赎罪吧——当年俺在彭城打了败仗,夏侯婴还劝俺别杀降卒呢,得给人留条活路。”
罗汝才捧着粥碗,眼泪掉在碗里:“俺服了……以前总听人说汉高祖得民心,今日才算见着了。”
五、芒砀归魂
三月底的最后一个黄昏,孝感的麦田泛起金浪。刘邦的身影在夕阳里变得透明,他把赤霄剑残片递给朱以派,酒葫芦里的酒倒出来,竟在地上汇成“民心”二字。
“俺该走了。”刘邦望着远处的炊烟,声音里带着释然,“当年俺从芒砀山斩蛇起义,到最后定都长安,最明白一个理:天下不是打下来的,是百姓托起来的。你看这孝感,百姓肯帮你筑堡垒、抓叛匪,不是因为你兵强马壮,是因为你让他们觉得,日子有盼头。”
朱以派接过残片,指尖触到一片温热:“陛下可有遗训?”
“记住‘约法三章’的真意。”刘邦的身影化作点点金光,融入麦田,“不是约束百姓,是约束自己的兵;不是空喊口号,是真给百姓好处。将来你要是得了天下,别忘了在孝感多修几座粥棚——百姓的肚子暖了,心就暖了。”
金光掠过之处,麦田里的麦穗齐齐弯下腰,像在行礼。那天夜里,孝感的百姓听见麦浪里传来歌声,调子像极了沛县的民谣,有人说看见一个穿短褐的身影在田埂上走,手里的酒葫芦晃出星星点点的光。
朱以派在城隍庙立了块“约法碑”,把刘邦写的三章刻在上面,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育良田。”后来,孝感的百姓总说,那块碑下雨时会渗出水珠,旱时会冒出湿气,就像那位沛公还在护着他们。
多年后,当朱以派的军队再路过孝感,士兵们还会帮百姓收割麦子,将领们则会去约法碑前鞠躬。有个老兵对新兵说:“当年有位刘大哥,教咱们王爷一个理:你把百姓当亲人,百姓就会把你当靠山——这比啥兵法都管用。”而那枚赤霄剑残片,被朱以派嵌在碑顶,每当夕阳照在上面,就会映出一片金色的麦田,和麦田里忙碌的身影。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