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1章 蕲黄兴复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蕲黄兴复:两晋帝王魂助鲁王定黄冈

一、大别山烽烟

崇祯十五年六月初七,黄冈府的长江北岸笼罩在梅雨季的浓雾中。鲁王朱以派站在黄州城的青云塔上,望着被山洪冲毁的驿道,玄色披风被潮湿的山风浸得沉重。五日前攻破城门时,张献忠的余部逃窜至大别山深处,借着连绵的阴雨袭扰粮道,此刻山间的炊烟混着雾气,像一道道模糊的屏障,空气中弥漫着腐叶与硝烟的气息,呛得人喉间发紧。

“王爷,黄冈六县己克其五,可英山县的闯军残部依托天险,截断了咱们通往安庆的粮道。”参军沈炼捧着被雨水泡软的舆图,指尖在“皖山关”三字上重重一点,“更麻烦的是,连日暴雨引发山洪,百姓们的房屋被冲毁,都挤在城郭边的窝棚里,若疫病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朱以派低头看着塔下的窝棚区,一个老妪正用破碗接雨水,孩童们光着脚在泥水里追逐。自黄石三帝聚首后,曹、刘、孙的身影己融入江川,军中虽有攻守之策,却缺了些乱世中整合流民、安定人心的章法。他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虎符,符身刻着“晋”字,分为两半——这是从建康古城遗址寻得的信物,此刻在掌心竟生出暖意。三日前梦中,有两个身着晋朝官服的身影立于云端,一人道“天下分久必合”,一人接“衣冠南渡亦能兴”。

“沈炼,”他转身时甲胄上的水珠顺着甲缝滴落,“在黄州城设‘安流民’三所:一为粥棚,二为医帐,三为工坊,凡能劳作的百姓,皆可入工坊换取粮食。”

沈炼捧着舆图的手猛地一颤:“王爷,此刻军粮本就紧张,还要分粮给流民?况且工坊需匠人主持,咱们哪有多余人手?”

“晋武当年平吴,靠的是‘收编降卒’;晋元南渡,靠的是‘团结士族’。”朱以派的声音带着一种贯通古今的沉稳,“流民不是累赘,是劳力。给他们一碗饭,他们能帮咱们修驿道、造兵器——这才是长久之计。”话毕,浓雾中竟透出一缕阳光,照在窝棚区的茅草顶上。

二、晋帝临凡

三日后的清晨,黄州城的工坊外排起长队。百姓们捧着各式各样的器物:修补的农具、编织的草绳、烧制的陶罐,换取对应的粮票。朱以派站在工坊门口,看着一个瘸腿的陶匠将修好的瓦罐递给士兵,忽然觉得掌心的虎符灼热难当。

“这法子,倒有几分太康年间的气象。”一个身着衮龙袍的身影从工坊内走出,面容威严,正是晋武帝司马炎。他指着墙上张贴的“劳作换粮”告示,“当年朕灭吴后,将江东的工匠编入官署,既安了人心,又兴了百业,与你此举异曲同工。”

话音未落,又一个身着素色王袍的身影出现在粥棚边,正帮老妪盛粥,正是晋元帝司马睿。他笑着拱手:“兄长只说对了一半。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南渡,朕若只靠官署约束,哪能在江东站稳脚跟?还需像这般,与百姓同吃一碗粥,同干一份活。”

沈炼惊得差点跪倒,朱以派却上前深揖:“晚辈正愁如何安定黄冈,两位陛下的到来,实乃江汉之幸。”

司马炎抚须道:“黄冈的乱,在于‘流民无依’。你看那些窝棚里的百姓,多是从豫南逃来的,若能给他们土地,编入户籍,他们自会为你守粮道。当年朕推行‘占田制’,让百姓有田可耕,太康年间才得盛世。”

司马睿则指着大别山:“闯军据守的皖山关,地势险要,硬攻必损兵折将。当年王导劝朕‘结好江左士族’,如今你也该结好山民——那些世代居住在大别山的猎户,熟悉关隘路径,若能说动他们为向导,何愁关隘不破?”

三、文武并治

七日后的晌午,黄州城的衙署前立起两块石碑。左碑刻着司马炎亲书的“占田令”:凡流民可申请荒地,三年免税,五年后按亩纳粮;右碑刻着司马睿拟定的“乡约”:各村推选德高望重者为“里正”,负责调解纠纷、组织团练。

“治理黄冈,需文武并施。”司马炎让士兵带着流民开垦大别山南麓的荒地,“军粮不足,就靠开荒补足;兵力不足,就靠乡勇补充。当年朕伐吴,粮草多来自新垦的淮南田,你也该学此法。”他还从流民中挑选精壮,编入“屯田兵”,农时耕种,战时护粮,一举两得。

司马睿则亲自进山拜访山民首领。他不带甲士,只带几个会医术的郎中,帮山民医治风湿(大别山多潮湿),还教他们用草药腌制腊肉防潮。“当年王敦之乱,朕能稳住局势,靠的就是荆州士族的支持。”他指着山民送来的野猪肉,“你看,人心不是靠刀枪换来的,是靠真心换真心。”

山民首领被打动,主动告知皖山关的秘密通道:“那关隘正面是悬崖,背面有处‘一线天’,只能容一人通过,是闯军的运粮小道。”

六月十五那天,朱以派依计行事:司马炎训练的屯田兵正面佯攻,吸引闯军注意力;司马睿结交的山民向导带领死士,从“一线天”潜入关后,一举夺下皖山关。粮道打通的那一刻,黄州城的百姓放起了鞭炮,窝棚区的孩子们围着司马炎、司马睿欢呼,竟把两位帝王当成了“送粮的神仙”。

站在皖山关的关楼上,朱以派忽然明白:晋武的“武治”与晋元的“文治”,看似相悖,实则互补——没有土地安抚,流民难安;没有乡勇相助,关隘难破。

西、江左遗风

安定黄冈后,两晋帝王开始着手恢复当地的文脉。司马炎在黄州城重建了“文峰书院”,从流民中找出识字的书生任教,“太康盛世,不止于粮仓丰实,更在于文脉传承。”他还让人修复了苏轼当年在赤壁的遗迹,“文人墨客聚于此,百姓才知此地非蛮荒,而是风雅之地。”

司马睿则效仿“王导兴学”,在各县设“乡学”,不仅教经书,还教算术、农技。“永嘉之乱后,中原典籍散佚,朕当年在建康,连算田亩的书都找不到。”他指着乡学里的孩童,“这些孩子是黄冈的未来,教他们识字,更要教他们谋生的本事。”

有个老秀才忧心忡忡地说:“兵荒马乱的,谁有心读书?”司马炎却让人在书院旁设“文房铺”,凡来读书的孩童,可免费领纸墨,“当年朕统一度量衡,就是为了让天下文书畅通;如今兴学,是为了让百姓知礼义,懂规矩。”

朱以派站在文峰书院的讲堂外,听着里面传来的读书声,混着工坊的锤声、田埂的号子,忽然觉得这才是乱世中最动人的声音——晋武的“制度”与晋元的“温情”,像经纬线一样,将黄冈的百姓编织成一个稳固的整体。

五、洛建业魂

六月底的最后一个黄昏,大别山的云雾染上晚霞。司马炎与司马睿的身影在夕阳中变得透明,青铜虎符的两半在朱以派掌心合二为一,符身的“晋”字熠熠生辉。

“朕该回洛阳了。”司马炎望着北方,声音里带着对盛世的追忆,“当年朕灭吴后,曾想过治理江南,可惜晚年懈怠……你守江汉,要记住:打天下靠勇,治天下靠恒。”

司马睿则望着长江下游,仿佛在遥望建康:“朕南渡时,常怕愧对中原父老。可后来明白,无论在哪里,只要能让百姓安稳,就是守住了江山。你看这黄冈,流民有田,孩童有学,比什么都重要。”

朱以派握紧虎符,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两位陛下可有遗训?”

“守好这方水土,”司马炎的身影化作金光,融入新开垦的稻田,“让‘太康’的丰饶再现。”

“护好这些百姓,”司马睿的身影化作清风,拂过文峰书院的窗棂,“让‘江左’的文脉永续。”

金光与清风交织处,稻田里的稻穗齐齐低垂,书院的书页自动翻过,像在送别两位帝王。那天夜里,黄州城的百姓听见田间传来耕牛的哞叫,书院里飘出朗朗书声,老人们说,那是晋朝的帝王在保佑这片土地五谷丰登、文风鼎盛。

朱以派在文峰书院立了块“晋贤碑”,刻着司马炎的“占田令”与司马睿的“乡约”,碑尾题着:“治世无定法,唯在安民心、兴民业。”后来,黄冈的学子们临考前都会来碑前祭拜,农夫们春耕时也会来碑前祈福,都说这块碑有灵,能保佑学业精进、五谷丰登。

多年后,当朱以派的军队再经黄冈,士兵们会帮着收割新稻,文臣们则会在书院里抄录典籍。有个老兵对新兵说:“当年有两位晋朝的陛下,教咱们王爷一个理:打下来的是城池,治出来的才是江山——这江山里,有田垄,有书声,更有百姓的笑脸。”而那枚青铜虎符,被嵌在碑顶,每当梅雨季节,符身就会变得温润,仿佛在提醒后来者:安定天下,既要如晋武般有统一天下的气魄,也要如晋元般有扎根地方的韧性。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