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8章 韶关烽火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韶关烽火:宣武元年的南疆破晓

1647年(宣武元年)6月的南岭山脉,梅雨浸透了丹霞山的红岩,将韶关府的城墙染成深浅不一的赭色。朱以海站在南雄州的城楼残垣上,手中的望远镜镜片还沾着水雾,镜中映出的曲江两岸,刚收编的清军降卒正与大明人民共和国的士兵一起修补被炮火轰塌的垛口。城楼下,“大明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正取代昔日的八旗龙旗,在夹杂着硝烟与稻香的风里猎猎作响。

“三天前,最后一批清军残部从梅关逃向赣州了。”参谋总长黄得功的军靴踩过满地弹壳,铜钉与碎石碰撞的脆响惊起墙缝里的麻雀,“咱们的‘土炸药’把韶州府署的钟楼炸塌时,尚可喜的侄子还在里面写投降书,据说笔都吓掉了。”他递过来一张泛黄的布防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的清军炮位,己有八成被红叉划去,“最险的是乌迳隘,清军在那里埋了三百斤火药,想炸断咱们的粮道,幸亏当地老乡连夜带咱们绕了小路。”

朱以海的目光落在城根下那排临时搭起的粥棚,政治部的干事们正给饥民分粥,粥桶里飘出的米香混着草药味——那是安插在清军里的探子提前送来的消息,说城里流行痢疾,刘宗周特意让人带了两车草药。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突然朝着城楼方向跪下,碗里的粥洒在青石板上,在水渍晕开的圆圈里,能看见几粒的糙米。

“韶关的百姓说,这是三年来第一顿饱饭。”朱以海将望远镜递给身后的警卫员,中山装的袖口沾着泥点,那是昨夜在战壕里指挥时蹭上的,“清军在时,每亩田要交三成粮给旗人,还要出徭役修炮台。上个月咱们的先遣队过来侦查,看见有百姓把树皮磨成粉掺在糠里,孩子饿得当街哭,清兵见了还要用鞭子抽。”他突然提高声音,对着正在搬运弹药的士兵喊道:“告诉伙房,今晚加个菜,给百姓也分一份!”

城门外的稻田里,刚参军的韶关青年正跟着老兵练习刺杀,木枪的枪头裹着红布,在雨雾中划出一道道弧线。他们中不少人是清军的“包衣”,三天前还在为八旗兵喂马,此刻胸前却别着“解放战士”的布条。一个叫阿福的后生突然摔在泥地里,手里的木枪飞出去老远,引得周围人哄笑,他爬起来时满脸通红,却梗着脖子喊:“俺爹就是被清军抓去修梅关累死的,俺要学本事,不让他们再回来!”

朱聿键带着参谋们在城楼上推演下一步的进军路线,第一元帅的徽章在雨里闪着光。他手指点过地图上的浈江:“尚可喜在赣州还有五万兵马,梅关是他们的屏障。咱们得赶在雨季结束前拿下大庾岭,否则山洪下来,粮草就运不上去了。”他突然停顿,看着正在给伤员换药的医护兵——那是从广州赶来的女学生,蓝布褂子上绣着红十字,“让医疗队跟先头部队走,韶关的伤员交给当地的郎中,政治部己经登记了二十个懂草药的老乡。”

周遇吉的外交使团恰在此时从广州赶到,随行的还有三个荷兰商人。这位外交部长的马靴上还沾着珠江三角洲的淤泥,他刚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谈妥,用韶关产的铅矿换三十门新式火炮。当商人指着城墙上残留的弹痕啧啧称奇时,周遇吉突然笑着拍他们的肩膀:“这些炮眼是清军的‘红衣大炮’打的,不过现在,它们的炮管都被咱们熔了,打成了耕地的犁头。”

刘宗周的政治部正在府署前的广场上开“诉苦大会”,临时搭起的台子上,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控诉清军强占祠堂的往事。台下的百姓攥着拳头,有人突然举起家里仅存的破碗,碗底的裂痕像极了被瓜分的田契。当刘宗周宣布“所有旗人强占的土地一律归还,欠租全免”时,广场上的欢呼声震得檐角的雨珠簌簌落下,有个瞎眼的老秀才摸索着上前,非要用颤抖的手摸摸这位“为民做主”的副主席。

黄昏时分,雨突然停了。夕阳穿过云层,将丹霞山的红岩染成金红色,也照亮了正在修复的韶州学宫。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孩童正趴在墙头,看士兵们把清军的“剃发令”木牌劈成柴火,火堆腾起的青烟里,混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那是政治部临时开办的夜校,教的不再是“君为臣纲”,而是“中华各族一家亲”。

朱以海走到学宫门口时,正撞见阿福在教更小的孩子写“解放”两个字,木枝在泥地上划出的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主席!”阿福突然发现了他,手里的木枝吓得掉在地上,脸红得像丹霞山的石头,“俺、俺在学认字,想以后能看懂军报。”朱以海捡起木枝,在地上写下“韶关”二字:“记住今天,1647年6月,咱们把这里夺回来了,以后要守好它,建设它。”

城楼上的号角突然吹响,那是收队的信号。黄得功正指挥士兵将缴获的清军粮米搬进仓库,每袋米上都贴着“民生”的封条;朱聿键在地图上圈出明日要勘察的地形,铅笔尖在“梅关”二字上反复停顿;周遇吉送荷兰商人出城,临别时特意叮嘱:“告诉你们的总督,韶关的矿场以后归人民所有,想合作,就得按咱们的规矩来。”

刘宗周最后离开广场,他望着渐渐散去的百姓,突然让人把“诉苦大会”的记录整理成册。“这些不是故事,是账本。”他对身边的干事说,“记着清军的账,也记着咱们的承诺——若是以后忘了百姓的苦,今天的胜利就白来了。”灯笼的光晕里,他的白发与胸前的“为民服务”令牌相互映衬,像一座沉默的灯塔。

入夜后,韶关城的灯火比往日亮了许多。朱以海在临时指挥部里批阅电报,其中一份来自赣州前线:“当地乡绅派代表来见,愿献粮助我军。”他拿起笔,在电报旁批注:“粮可收,谢礼不可收,告诉他们,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响,清脆得像砸碎了旧时代的枷锁。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那份《韶关治理章程》上,章程的最后一条是:“凡韶关百姓,不论民族、性别,皆有参与地方事务之权。”墨迹未干,却己在这刚刚光复的土地上,种下了共和的种子。远处的浈江还在静静流淌,江水映着两岸的灯火,像一条缀满星辰的绸带,连接着过去的苦难与未来的希望。

1647年的这个6月,韶关的烽火渐渐熄灭,但另一种火焰却在百姓心中燃起。当朱以海站在城楼上,望着天际泛起的鱼肚白时,他知道,拿下这座城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的归向。那些修补城墙的双手,那些分粥棚前的笑脸,那些学宫里的读书声,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谁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就会把谁扛在肩上。

黎明时分,梅关方向传来鸡鸣。朱聿键的先头部队己经出发,红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周遇吉的外交文书正在翻译,字里行间是平等与尊严;刘宗周的政治部开始登记人口,准备分发土地;而朱以海,正看着阿福和他的伙伴们,扛着崭新的步枪,加入了开往赣州的队伍。

韶关的朝阳,终于照在了不再蒙尘的土地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