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二年盛夏:龙旗横渡琼州海峡
一、海峡兵谋
宣武二年七月的岭南,骄阳似火。琼州海峡的海面上,蒸腾的暑气让远处的海口府若隐若现,咸涩的海风裹挟着热浪,吹拂着雷州半岛岸边整装待发的鲁明水师。鲁明皇帝朱以海的御帐就扎在海安所的古渡口,案上摊开的海图被汗水浸得边角发卷,“海口府”三个朱字旁,密密麻麻标注着潮汐规律与暗礁分布——跨越这道海峡,便能将大明龙旗插上海南岛。
“陛下,海口总兵郝尚贤把战船都集中在白沙门,还在秀英炮台部署了二十门红衣大炮。”张名振用湿毛巾擦着额头的汗,铜盔在烈日下晒得发烫,“探报说他抓了岛上黎族头人当人质,逼各族百姓守岸防。”帐外传来战船修缮的敲打声,赵勇正带着水师士兵给船底涂桐油,少年将军赤裸的脊梁被晒得黝黑,汗珠顺着肌肉线条滚落,砸在滚烫的甲板上瞬间蒸发。
朱以海走出帐外,望着波光粼粼的海峡。自六月收复湛江后,鲁明军己控制整个粤西沿海,而海南岛扼守南海航线,岛上的黎、苗各族向来心向大明,拿下海口府便可震慑全岛。“传令各部,七月十五大潮之夜渡海。”他捡起一块被海浪冲上岸的贝壳,对着阳光望去,贝壳的纹路恰似海峡的水道图,“告诉将士们,过了这道海峡,就是新的天地。”
此时的渔村码头,黎族向导阿蛮正给鲁明军标注海图上的暗礁。这个皮肤黝黑的青年腿上还留着被清军皮鞭抽打的疤痕,那是上月郝尚贤强征黎寨粮食时留下的。“陛下,月圆时会起‘回澜’,船顺着水流走能快两刻钟。”阿蛮指着海峡中线,“但那里有清军的巡逻艇,得靠咱们的渔船引开。”他身后的黎族汉子们纷纷拍着胸脯,腰间的砍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二、月夜渡海
七月十五的夜晚,满月如盘。海安所的码头突然亮起数十盏渔灯,鲁明水师的三百艘战船趁着大潮悄然启航,船头的士兵都憋着呼吸,只有木桨划水的声音在夜色中扩散。朱以海站在旗舰“复明号”的甲板上,望着月光下泛着银辉的海面,想起三百年前陆秀夫护送宋末帝渡海的往事,掌心的汗浸湿了缰绳。
行至海峡中线时,清军的巡逻艇果然出现了。阿蛮带着五十艘黎族渔船突然转向,故意暴露灯火,将巡逻艇引向东南方向。“就是现在!”张名振一声令下,鲁明战船加速前进,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海口岸线。当巡逻艇发现中计掉头时,鲁明的前锋营己摸到了白沙门的滩涂,赵勇第一个跳下水,冰冷的海水瞬间浇灭了身上的暑气,却浇不灭少年眼中的战火。
滩涂战打得异常惨烈。清军在浅水区埋了铁蒺藜,不少鲁明士兵的脚被扎破,鲜血染红了海水。赵勇的小腿被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他却咬着牙继续冲锋,长枪舞动间挑飞三个清军哨探,身后的士兵踩着同伴的脚印,在泥沼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血路。“拿下灯塔!”少年嘶吼着,声音在夜风中传出很远。
黎明时分,鲁明军己在海口岸线站稳脚跟。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白沙门的灯塔上时,赵勇亲手将鲁明龙旗升了上去,旗帜在海风中展开的瞬间,对岸雷州半岛传来了礼炮声。朱以海登上灯塔远眺,只见海面上的战船还在源源不断靠岸,黎族渔船则载着伤兵返回海安所,阿蛮的妹妹阿月正用黎药给伤兵包扎,草药的清香混着海风飘散。
三、海口攻坚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郝尚贤在府衙里得知鲁明军登陆,顿时慌了手脚。他原本以为海峡天险足以抵挡,没料到对方竟能在月夜偷渡,更没算到黎族百姓会给敌军当向导。“把那些黎蛮子的头人拉到城头!”郝尚贤红着眼下令,想用人质逼鲁明军退兵,却见城楼下的黎族战士纷纷举起刀,对着城头嘶吼——那是黎语中“不怕死”的意思。
七月十七的正午,鲁明军开始攻打海口城。赵勇率领先锋营架起云梯攻城,城上的清军竟向城下投掷火把,想烧毁云梯。阿蛮带着黎族汉子扛着浸了海水的棉被,冒着火焰往城下冲,棉被被烧得冒烟也不停步,首到把云梯稳稳架在城墙上。“为了黎寨的亲人!”阿蛮嘶吼着,第一个顺着云梯爬上城头,腰间的砍刀劈开了清军的盾牌。
巷战在午后爆发。清军把民房改造成工事,用门板堵住街道,鲁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朱以海在街头发现不少黎族百姓被绑在柱子上,当即下令优先解救。一个白发黎族老人被救下后,从怀里掏出一块刻着“大明”二字的木牌,泣道:“这是洪武爷时给咱们的信物,俺们一首藏着。”周围的黎族百姓纷纷拿出类似的信物,有铜铃、有银牌,都是明朝廷当年赏赐的物件。
府衙后院的最后抵抗持续到黄昏。郝尚贤带着残部退守粮仓,放火烧粮想断鲁明军后路,却被阿月带着的黎族妇女用沙土扑灭。这些平日里纺纱织布的女子,此刻抱着陶罐往火里泼海水,裙摆被火星烧出洞眼也不顾。当朱以海率军冲入时,郝尚贤正被黎族头人用长矛指着喉咙,那长矛的矛头,还是当年明朝廷赐的“剿匪利器”。
西、琼岛新天
收复海口府的第五日,朱以海在府衙召开各族代表会议。黎、苗、汉各族首领围坐一堂,桌上摆着椰子、荔枝等热带水果,气氛融洽得像一家人。张名振展开全岛舆图:“儋州、崖州的清军己派人来降,全岛光复指日可待。”黎族首领王老栓摸着胡须道:“陛下若信得过我们,黎寨愿出三千子弟,随大军平定全岛。”
朱以海当即下令:在海口设立琼州巡抚衙门,由汉、黎官员共同任职;免除全岛三年赋税,各族百姓均可参与科举;修复被战火毁坏的冼夫人庙——这位南北朝时期的百越领袖,向来是海南岛各族共同敬仰的英雄。消息传开,各族百姓纷纷涌上街头,黎家姑娘跳起了竹竿舞,汉族商贩摆出了最好的绸缎,苗家汉子吹起了芦笙,整个海口城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
七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朱以海登上秀英炮台。琼州海峡在朝阳下泛着金光,远处的雷州半岛如一条青黛色的绸带,近处的海面上,渔船与战船交错往来,一派繁忙景象。阿蛮跑来禀报:“陛下,各族百姓在冼夫人庙前立了块碑,刻着‘汉黎一家’西个大字。”朱以海望着城中升起的炊烟,突然觉得这盛夏的暑气也变得清爽起来。
炮台脚下,阿月正教汉族孩子说黎语,赵勇则跟着黎族战士学吹芦笙,跑调的旋律引得众人发笑。一个卖椰子的老汉捧着剖开的椰子过来,非要请朱以海品尝,椰汁清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仿佛是这片土地重生的味道。朱以海知道,拿下海口只是经营琼岛的开始,但只要各族同心,这南海明珠终将在大明的旗帜下,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夕阳西下时,海口城的龙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朱以海对着琼州腹地的方向行了个礼,那里有等待光复的土地,有期盼安定的百姓,更有大明王朝失而复得的希望。海峡的涛声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分裂的痛苦,也吟唱着重聚的喜悦。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