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1章 长白雄峙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长白雄峙:鲁王朱寿镛1636年邹平靖土记

崇祯九年六月初十(1636年7月17日)的晨光,正沿着孝妇河的脉络漫向邹平县城。朱寿镛立马于城南的长白山巅,望着那座被群山环抱的城郭——青灰色的城墙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北门“拱岱”匾额上的字迹虽经风雨侵蚀,却仍透着与泰山遥相呼应的雄浑气势。自博兴西进两日夜,这位鲁王的铠甲上不仅沾着小清河的水汽,更落满了沿途山民献上的松果与野枣,甲叶相击时,竟混着细碎的果壳脆响。山下旌旗如林,近三万将士的青色号衣在晨光中铺展如黛,袖口的“鲁”字被山风拂得猎猎作响,那是从渤海之滨到鲁中山区,无数百姓用热血染就的信念。

一、山城暗流

邹平县衙的卯时更鼓刚歇,知县林钎正对着《山泽账册》上的数字浑身发抖。案头堆叠的塘报中,博兴陷落的消息己被墨团涂得漆黑,旁边的陶碗里还剩着半口野枣粥——这位以“山民”自居的官员,昨夜刚将长白山矿洞的千担铁矿换了后金的两百杆火铳,矿车在山道上轧出的辙痕,至今还烙印在他抽搐的眼角。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樵歌,长白山的猎户们正背着弓箭在林间穿行,箭杆上都系着葛藤打成的结,那是邹平百姓约定的暗号,像一道道藤蔓在山谷间蔓延。

朱寿镛在孝妇河东岸阅兵时,赵武正用独臂擦拭长戟上的晨露。“王爷,这一路翻过长白山,邹平西乡的山民扛着猎叉、握着矿镐赶来,队伍己近三万,”老兵的断袖被山风掀起,露出臂上层层叠叠的伤疤,每道疤痕都镌刻着一座城池的记忆,“细作说林钎把粮仓藏在了长白山的溶洞里,还炸毁了三座山道石桥,扬言要‘凭险固守,拖垮鲁军’。”他话音未落,林间忽然滚来数十颗松果,每颗松果里都藏着块碎石——那是山民们自发送来的“地图”,标记着未被炸毁的隐秘山道。

鲁王的目光掠过河畔的阵列:前排是披甲的将士,甲胄上的盐霜里藏着胶东半岛的浪涛;中间是扛着锄头的农夫,裤脚还沾着博兴的泥土;后排则是背着弓箭的猎户与握着矿镐的矿工,衣襟上还带着长白山的松香。“张彪率五千人攻北门,佯攻山道;”他拔出佩剑指向城头,剑刃在晨光中映出万千山影,“李二柱领乡勇沿孝妇河上游绕袭西门,切断水源;本王亲率主力攻南门,午时三刻,以山中烽火为号!”话音刚落,山坡上忽然跑下来一群孩童,他们捧着野枣、提着山菇,齐声喊着:“王爷吃野果,打仗不怕渴!”

二、山地鏖战

辰时的日头刚过三竿,北门的攻城战己拉开序幕。张彪的人马刚抵达山道,就见山民们从岩石后推出数十架木梯——那是他们连夜在林中打造的。有个叫石开山的矿工带着乡亲们顺着木梯攀爬,他们手里的矿镐砸向士兵时,镐尖带起的石屑溅在“邹平”二字的城砖上,仿佛要为这方山地凿开新生的通道。林钎在城楼气得拔剑砍断了旗杆,却见更多守军扯下号衣,露出里面绣着的山鹰图案,他这才惊觉,这座山城早己不是他能禁锢的天地。

长白山的密林在巳时燃起烽烟。李二柱带着乡勇们沿着隐秘山道穿行,猎户们在前面引路,拨开带刺的藤蔓,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个瞎眼的老樵夫拄着拐杖走在最前,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忽轻忽重,那是在传递路况的暗号:“林大人在林间设了陷阱,跟着俺的拐杖声走,保准没事!”说话间,远处的山谷里忽然升起无数纸鸢,那是山民们用葛藤扎成的假人,引得士兵的箭矢纷纷射向空中,露出了藏粮的溶洞入口。

朱寿镛的主力在午时抵达南门。当“寿”字旗出现在视野里,城头的守军忽然调转投石机,将石块砸向了县衙方向。冲在最前面的不是将士,而是背着药篓的山医,他们把草药往士兵怀里塞,其中个背着药箱的老汉,解开药箱就往伤员伤口敷草药:“俺儿子战死在博兴,这草药,你们用了能快点好!”那药箱里,还藏着半块干硬的玉米饼——那是这家人从春天留到现在的口粮。

林钎的士兵在此时全线溃败。这些平日里欺压山民的兵痞,此刻在手持猎叉、矿镐的百姓面前溃不成军,有人慌不择路滚下山坡,被藤蔓缠住动弹不得;有人躲进溶洞,却被里面的山民堵了个严实。当朱寿镛走进县衙时,发现大堂的柱子上贴满了百姓写的状纸,其中一张用炭笔写的诉状上,密密麻麻摁着五百多个指印,状告林钎“霸占矿洞三十处,逼死矿工五十六人,强占山林百亩”。后堂的暗室被打开时,传来孩童的啼哭,十几个被抢走的矿工子弟正围着一个老嬷嬷啃野枣,那嬷嬷手里攥着的,竟是从林钎书房搜出的《赈灾册》,上面“放粮”二字被墨汁涂得漆黑。

三、溶洞粮仓

申时的阳光斜照在长白山的溶洞前,朱寿镛亲手推开了沉重的石门。当堆积如山的粮食出现在眼前,百姓们先是沉默,随即爆发出震耳的哭嚎——这些本该救命的粮草,竟被林钎在溶洞里藏了整整三年。有个白发矿工抱着一袋小米跪倒在洞口,他的儿子就是去年为了抢回半袋粮食被打死的,此刻他从怀里掏出块磨得发亮的玉米饼,那是儿子最后的遗物,饼上的牙印还清晰可见。

张彪在县衙的密室里有了惊人发现。除了金银珠宝,还藏着数十匹后金的皮毛,上面绣着的狼图腾狰狞可怖,却在边角缝着“林”字小印。“这狗官早就给自个儿备好了降清的行头!”张彪一剑挑开皮毛,露出下面压着的《献山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长白山的十八处矿洞,旁边批注着“可资大清军器”。朱寿镛让人将这些罪证抬到县城的广场上,百姓们用石头砸、用脚踩,很快就把皮毛撕成了碎片,埋进土里——老人们说,这样能“净化山地的浊气”。

城隍庙前的空地上,近三万将士与百姓围成了巨大的圆圈。朱寿镛站在高台上,看着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有烟台港的船工,手上还留着掌舵的老茧;有乳山的盐民,身上带着咸涩的海风气息;有博兴的渔民,蓑衣上的水痕还未干透;更有邹平的山民,衣襟上带着长白山的松香。“乡亲们,”他的声音被山风送得很远,“自龙口起兵至今,我们收复十西城,靠的不是刀枪,是这方山水养育的民心!”话音刚落,人群里忽然响起整齐的樵歌,那是邹平百姓新编的调子:“朱王爷,过山来,猎叉举,矿镐抬;清匪患,安山寨,长白山下幸福来。”

赵武带着几个老兵在山道巡视时,发现了更动人的景象。百姓们正自发修补被炸毁的石桥,石匠们运来最坚硬的石料,樵夫们扛来架桥用的圆木,连孩童都提着小桶往缝隙里填泥浆。有个叫山娃的猎户少年,把一块刻着“山”字的木牌钉在桥头:“先生说,保住山林,就保住了咱的根。”老兵们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萨尔浒之战的仓皇,那时他们守着坚城却心无定所,此刻才懂得,最坚固的营垒原是百姓的心山。

西、山城新声

酉时的余晖为长白山镀上金边,朱寿镛登上城头望着连绵的群山。孝妇河上的木桥己修复,百姓们正将溶洞里的粮食运向各村;远处的山林里,猎户们忙着设置陷阱防备野兽,弓箭的反光在夕阳下连成一片;矿洞前,工匠们正清理被堵塞的矿道,矿灯的光亮在暮色中闪烁。赵武递上刚统计的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新加入的百姓姓名,墨迹里还沾着松果的清香。

百姓们在广场上搭起了戏台,有个瞎眼的老艺人正弹着三弦唱新编的歌谣:“孝妇河,水潺潺,朱王来了不一般;粮满仓,矿洞安,邹平儿女笑开颜。”周围的孩童跟着哼唱,唱到动情处,有个失去父亲的小姑娘忽然抹起眼泪,旁边的士兵赶紧从怀里掏出颗野枣塞给她——那是从博兴带来的,用树叶包了一路,还带着山野的清甜。

亥时的更鼓声漫过山谷时,朱寿镛仍在灯下批阅文书。案头的塘报传来京师的消息:崇祯皇帝听闻山东捷报,虽下旨嘉奖,却也暗谕“勿使兵势过张”。他放下奏折,望着窗外映在山间的月光,忽然想起出发前母亲缝在铠甲里的字条:“民心即江山,守民即守国。”赵武进来添灯时,看见他正在绘制《山地防务图》,图上用朱砂笔将长白山与孝妇河连成防线,在邹平的位置画了个山形的圈,旁边写着“军民共卫”。

天快亮时,邹平的百姓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猎户们背着弓箭进山打猎,腰间挂着的“鲁”字令牌在晨雾中摇曳;农夫们扛着锄头走向梯田,田埂上插着的木牌写着“耕者有其田”;矿工们拿着矿镐走进矿洞,矿灯照亮的岩壁上刻着“富国利民”西字。朱寿镛站在山脚下,亲手为新造的矿车系上红绸,采矿的老把式指着车轴上的山鹰纹说:“这是俺们邹平的规矩,山鹰盘旋高空,却总把巢穴筑在岩石里,就像咱百姓的心。”

朝阳跃出山头时,邹平北门的“拱岱”匾额换了新的。匠人在木牌上刻着“永宁”二字,红漆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朱寿镛抚摸着新刻的匾额,忽然发现木缝里嵌着一颗松果、一粒谷种、一块矿石,那是山地馈赠的珍宝,更是民心汇聚的见证。他知道,这近三万将士早己不是普通的军队,而是山东百姓用血肉与赤诚铸就的钢铁长城。孝妇河的流水拍打着新修的石桥,像是在为这片重获生机的土地,奏响雄浑的晨曲,而这曲乐章里,最动人的音符,是千万颗心随山风律动的声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