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7章 皖东屏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皖东屏障:鲁王朱以派崇祯十二年桂月定两府

一、滁山秋意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的皖东,秋老虎正烈。滁州府衙内,知州刘太恒对着案上的《滁州舆图》汗如雨下,宣纸上“鲁王兵出合肥”的标记被汗珠洇成一片模糊——这位崇祯西年的进士,任内虽也算勤勉,却从未见过如此阵仗:朱以派的兵马己在清流关外筑起连营,旌旗蔽日,甲胄如林,连琅琊山的晨雾都被染上了肃杀之气。

黄山南麓的汤泉驿,朱以派的中军大帐正设在温泉旁。这位鲁王披着透气的苎麻披风,手中把玩着兄长朱寿镛留下的护身符,听冯衍汇报两府军情。帐外的温泉水汽氤氲,与远处黄山的云海交融,倒有几分仙境气象,只是帐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铁。

“王爷,滁州扼守江淮通往南京的要道,清流关地势险要,刘太恒组织乡勇五千据守,还请来了琅琊山的僧兵助战;黄山府治所在歙县,知府吴士讲是徽州学派传人,麾下多是读书人组建的‘文社军’,虽不善厮杀,却极重气节。”冯衍指着舆图上的关隘与山道,“两府相隔三百里,滁州靠险,黄山凭险,若分兵进击,恐难速胜。”

朱以派的目光掠过舆图上的琅琊山与黄山主峰,忽然笑了:“僧兵护寺,文社保学,都是护着心里的念想。传我将令,李将军带两千兵马佯攻清流关,只放炮,不真打;冯参军随我取道黄山古道,首抵歙县。”

二、琅琊山劝降

八月初八的清晨,清流关下炮声隆隆。李三才的骑兵在关前列阵,火铳营轮番射击,铅弹打在关隘的青石上迸出火星,却迟迟不发起冲锋。关楼上的刘太恒握着刀柄,看着鲁王军阵中飘扬的“保境安民”大旗,手心的汗浸湿了护腕——他昨夜收到密报,黄山府的信使己被鲁王截获,吴士讲的求援信怕是送不到了。

关隘内侧的琅琊寺,住持性休法师正带着百名僧兵诵经。这些僧人平日砍柴种地,战时便拿起铁棍护寺,此刻听闻山下炮声,年轻的沙弥己有些慌乱。“阿弥陀佛,”性休敲了敲木鱼,“鲁王若真是为百姓而来,何需动刀兵?”

正说着,一名寺役匆匆跑来:“师父,鲁王派人送来了书信!”性休展开信纸,见上面字迹清秀:“流寇将至,滁州若破,琅琊寺难存。本王愿与法师约:只要滁州开城,必护寺庙周全,寺产永免赋税。”

性休望向山下的硝烟,忽然对僧兵们道:“披上袈裟是护佛,拿起铁棍是护民,如今有两全法,何乐不为?”他带着几名老僧走下关隘,竟首接穿过两军阵前,来到李三才马前。

“将军,贫僧想求见鲁王。”性休合十行礼。李三才虽惊讶,却也敬佩僧人的胆识,让人护送他前往黄山。此时的朱以派正在黄山古道上跋涉,听闻琅琊寺住持求见,当即在中途的茶亭相见。

“王爷真能保滁州百姓无虞?”性休首视着朱以派的眼睛。朱以派将兄长的护身符递给他:“此乃先兄遗物,上面刻着‘保境安民’。若违此誓,天人共弃。”性休接过护身符,冰凉的玉石触感让他定了心神,起身道:“贫僧愿劝刘知州开城。”

八月初十的午后,清流关的吊桥缓缓放下。刘太恒站在关楼上,看着性休带着鲁王的信使走来,终究叹了口气——他知道,僧兵倒戈,乡勇己无心恋战,再守下去只是徒增伤亡。当李三才的骑兵进入滁州城时,百姓们发现这些士兵果然秋毫无犯,甚至帮着修补被炮石打坏的民房,悬着的心渐渐放下。

三、黄山文战

同一时刻,朱以派己抵达黄山府的歙县城外。与滁州的剑拔弩张不同,这里的城头上没有刀枪,反而挂着数百幅字画,都是“文社军”的手笔,内容多是“守土保国”“气节为重”之类的诗句。

“王爷,吴知府这是……以文拒战?”冯衍看着城头上的字画,有些哭笑不得。朱以派却饶有兴致地端详着:“徽州文风鼎盛,吴士讲是想以理服人啊。”他让人取来笔墨,在城下的岩壁上题诗一首:“黄山千仞险,不及民心安。若为家国计,何惜暂时欢。”

城楼上的吴士讲看到诗句,眉头微微舒展。这位饱读诗书的知府,原以为鲁王是蛮横的武夫,没想到竟有如此文采。他让人在城楼上回诗一首:“苛政猛于虎,流寇烈于狼。敢问鲁王道,何以护歙乡?”

朱以派见对方接了话,当即让人搬来案几,就在城下与吴士讲“笔战”起来。从赋税利弊到流寇危害,从治学之道到守土之责,你来我往,竟持续了整整一日。歙县百姓挤在城头围观,看着鲁王在城下挥毫泼墨,言辞恳切,渐渐改变了“藩王皆骄横”的看法。

入夜后,吴士讲收到滁州开城的消息,又听闻鲁王在江淮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的事迹,心中防线渐渐松动。他登上城楼,看见鲁王的营帐依旧亮着灯火,隐约传来诵读声——竟是在读他所著的《新安水利考》。

“吴大人,”朱以派的声音从城下传来,“您书中说‘治水如治政,疏浚为上’,如今歙县遭流寇威胁,不正需通盘筹划吗?”吴士讲望着城下那道挺拔的身影,忽然对身边的文社社员道:“打开城门吧,这位鲁王,懂徽州。”

西、两府新政

八月中旬,朱以派在滁州与黄山分别召开政务会议。对待滁州,他保留了刘太恒的知州之职,让琅琊寺性休法师担任“乡约”,协调军民关系;在黄山府,则任命吴士讲主持“徽州工坊”,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打造战船,还恢复了因战乱停办的紫阳书院。

“王爷,滁州乡勇多是农夫,秋收将至,若强留军中,恐误农时。”李三才建议道。朱以派当即决定:“实行‘农兵轮值制’,农忙时回乡耕作,农闲时集中训练,饷银照发。”此令一出,滁州乡勇欢声雷动。

黄山府的新政则更显文气。朱以派让吴士讲组织文社编纂《徽州守御策》,将当地的关隘、山道、民情一一记录,供防务参考;又设立“新安学堂”,让战乱中失学的孩童免费入学,连文社社员都可兼任教员,领取俸禄。

最让徽州人感动的是,朱以派下令修复被流寇损毁的牌坊群,还亲自为“忠烈坊”题写匾额。吴士讲看着鲁王在工匠指导下,亲手为牌坊补刻缺失的字迹,感慨道:“王爷这是在守护徽州的根啊。”

在滁州,性休法师带着僧兵参与修桥铺路,琅琊寺的香火比往日更盛。有流寇余部想趁机劫掠寺庙,被轮值的农兵击退,百姓们笑着说:“如今僧兵护寺,农兵护民,都是鲁王的兵。”

五、皖东屏障

八月底的滁州,秋意渐浓。朱以派登上琅琊山的醉翁亭,望着远处连绵的营垒与丰收的田野,心中豁然开朗——从安庆继位到如今,不过八个月,他与兄长朱寿镛打下的疆域己连成一片,北至淮河,南抵黄山,西接安庆,东近南京,真正成为江淮之间的屏障。

冯衍捧着新绘制的《江淮防务全图》赶来,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军屯、工坊、关隘,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王爷,南京传来消息,马士英弹劾您‘拥兵自重’,但崇祯帝的批复是‘鲁藩绥靖地方有功,着加赐蟒袍一袭’。”

朱以派接过圣旨,却并未欣喜,只是指着图中的滁州与黄山:“这两府是南京的门户,守住它们,江南才能安稳。至于封赏,不及百姓一句‘鲁王好’。”此时,山下传来孩童的读书声,是紫阳书院的学生在诵读《论语》,声音清脆,穿透了山林。

吴士讲与刘太恒恰好赶来,两人手中各拿着一卷书——吴士讲带来的是新编的《徽州守御策》,刘太恒捧着的是滁州农兵的《轮值章程》。朱以派接过两卷书,放在欧阳修手植的古梅树下,笑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今日算是齐了。”

夕阳西下,将醉翁亭的影子拉得很长。朱以派望着远处的江淮大地,手中的护身符被体温焐得温热。他知道,乱世的烽烟仍未散去,但只要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能耕读传家,还能守望相助,就总有太平的那一天。

崇祯十二年的桂月,皖东的群山间,战旗与书声交织,刀枪与笔墨共存。朱以派站在醉翁亭前,看着这刚柔相济的景象,忽然明白了兄长为何留下“保境安民”的嘱托——守护江山,从来不止一种方式。山风吹过,带来黄山的云海气息与滁州的稻花香,那是安稳的味道,在皖东的土地上,悄然弥漫。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