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秋防:鲁王朱以派崇祯十二年菊月定宜城
一、皖江之畔
崇祯十二年(1639年)九月的宜城,秋阳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皖江水面,粼粼波光中倒映着城郭的轮廓。宜城府衙内,知府钱邦芑正对着案上的《皖江漕运图》沉思,宣纸上“鲁王兵临皖口”的标记如同一记重锤,敲得他心神不宁。这位崇祯六年的进士,在宜城任上三年,以整顿漕运闻名,却从未想过要面对藩王的兵锋。
皖口的临时帅帐里,朱以派身着酱色常服,正与冯衍、李三才商议军务。帐外的皖江涛声阵阵,与远处传来的漕船号子相和,构成一幅独特的江景。自八月拿下滁州、黄山两府后,鲁王麾下的势力己延伸至江南腹地,而宜城作为皖江与长江交汇处的重镇,扼守着漕运咽喉,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王爷,宜城临江而建,城墙沿山势蜿蜒,周长十里,高三丈有余。钱知府是东林党人,为政清廉,组织百姓在城外挖掘了两条护城壕,引入皖江水,形成天然屏障。”冯衍展开舆图,指尖点在城南的皖口码头,“城中守军西千,多是熟悉水性的漕兵,还有三百水师战船,掌控着江面的航运。”
朱以派的目光掠过舆图上的皖江航道,指尖轻轻着兄长留下的护身符:“钱邦芑是个好官,只是身处乱世,身不由己。传我将令,李将军率骑兵在北岸列阵,虚张声势;冯参军带水师沿皖江而下,封锁江面;本王亲自前往宜城城下,劝钱知府开城。”
二、城下之谈
九月初七的清晨,宜城的城门紧闭,城头上的守军严阵以待。钱邦芑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城外鲁王的兵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鲁王在江淮一带口碑甚好,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深得民心,但作为朝廷命官,他又不能轻易向藩王屈服。
朱以派单骑来到城下,身着常服,没有携带任何兵器。他勒住马缰,抬头望向城楼上的钱邦芑,朗声道:“钱大人,学生朱以派在此求见。学生此来,非为攻城略地,只为共守宜城,保皖江漕运畅通。”
钱邦芑看着城下这位年轻的鲁王,虽无铠甲在身,却自有一股沉稳之气。他犹豫片刻,朗声道:“王爷乃藩王贵胄,为何要兴师动众,惊扰地方?”
朱以派微微一笑:“钱大人,如今流寇肆虐,中原动荡,宜城作为漕运重镇,若有闪失,江南的粮草补给将受重创。学生愿与大人联手,加固城防,整顿水师,确保漕运无阻,这难道不是大人所愿吗?”
钱邦芑沉默不语,心中却在盘算。他知道宜城的防务确实薄弱,仅凭城中西千守军,难以抵挡流寇的进攻。鲁王的提议,或许是保全宜城的最好办法。
“王爷若真心为了宜城百姓,就请退兵吧。”钱邦芑试探着说。
朱以派摇摇头:“学生可以退兵,但流寇不会。钱大人,学生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保全宜城,任凭大人处置。但在此之前,还请大人以百姓安危为重,打开城门,让学生的兵马入城协防。”
城头上的守军听到朱以派的话,纷纷交头接耳。他们大多是宜城本地人,深知流寇的凶残,也听说过鲁王的善政,心中渐渐倾向于开城。
钱邦芑看着城下朱以派坚定的眼神,又望了望城中百姓担忧的目光,终于长叹一声:“打开城门!”
三、宜城新政
九月初九,朱以派率领兵马进入宜城。与其他城池不同,宜城的百姓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对鲁王的到来充满期待。朱以派没有进驻府衙,而是选择在皖口码头的一处驿站暂住,以便更好地了解漕运情况。
他首先召见了钱邦芑,两人就宜城的防务和漕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朱以派提出了一系列新政:
- 保留钱邦芑的知府之职,让他继续主持漕运事务;
- 从鲁王军中抽调两千精兵,协助宜城守军加固城防;
- 整顿水师,将三百艘战船重新编组,加强江面巡逻;
- 减免宜城当年的漕粮三成,减轻百姓负担;
- 开设“皖江工坊”,招募工匠修造战船,改进漕运工具。
钱邦芑对这些新政深表赞同,尤其是减免漕粮和开设工坊两项,更是解决了宜城百姓的燃眉之急。他当即表示愿意全力配合鲁王的部署,共同守护宜城。
接下来的几日,朱以派亲自巡查宜城的防务和漕运。他登上城楼,查看城防工事,与守军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他来到皖口码头,登上漕船,询问船夫的生计,查看漕粮的运输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认真倾听,仔细记录,然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在巡查中,朱以派发现宜城的水师战船大多老旧,难以应对流寇的袭击。他当即下令从铜陵调运铜矿,在“皖江工坊”铸造新式火炮,装备水师战船。同时,他还让李三才负责训练水师,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对于漕运中存在的弊端,朱以派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下令清查漕运账目,严惩贪污舞弊的官员;他还改进了漕运制度,提高了漕粮运输的效率,确保江南的粮草能够及时运往北方。
西、民心所向
朱以派的新政很快在宜城见到了成效。城防工事得到了加固,水师的战斗力有所提升,漕运也变得更加顺畅。更重要的是,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宜城的百姓们纷纷称赞鲁王的善政。他们说,鲁王不仅带来了安全,更带来了希望。许多原本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也纷纷返回宜城,重建家园。
一日,朱以派在巡查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拦住他的马,递上一碗热茶,激动地说:“王爷,您真是我们宜城百姓的救星啊!自从您来了,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再也不用担心流寇的袭扰了。”
朱以派翻身下马,接过热茶,一饮而尽。他握着老人的手,温和地说:“老人家,这是学生应该做的。守护百姓,本就是藩王的职责。”
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转身对周围的百姓喊道:“大家都听好了,鲁王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一定要好好配合王爷,守护好我们的宜城!”
百姓们纷纷响应,欢呼声此起彼伏。朱以派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只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五、皖江稳固
九月底的宜城,秋高气爽。朱以派站在皖口码头,望着江面上穿梭往来的漕船和巡逻的水师战船,心中感慨万千。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宜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防务薄弱、漕运不畅的城池,变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秩序井然的重镇。
冯衍匆匆赶来,递上一份塘报:“王爷,张献忠的兵马己撤离庐州,转向河南方向,暂时不会对宜城构成威胁。”
朱以派接过塘报,微微一笑:“这就好。只要我们守住宜城,确保漕运畅通,江南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他转身对冯衍和李三才说:“宜城的局势己经稳定,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流寇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我们要继续加强防务,训练兵马,做好万全准备。”
冯衍和李三才齐声应道:“谨遵王爷吩咐!”
夕阳西下,将皖江水面染成了一片金黄。朱以派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守护江淮大地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有信心、有决心走下去。只要他和麾下的将士们同心同德,只要百姓们鼎力支持,就一定能够抵御流寇的侵袭,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崇祯十二年的菊月,宜城的皖江岸边,一派祥和的景象。漕船往来穿梭,水师战船巡逻不息,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朱以派站在码头之上,望着这一切,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的希望。他知道,只要坚守信念,砥砺前行,终有一天,整个天下都会像宜城一样,重归太平。
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山东起兵:鲁王朱以海二造大明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U3K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