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盲流看展记:当暴躁香客遇上越狱高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话:《盲流看展记:当暴躁香客遇上越狱高僧》

话说嘉靖年间的太湖洞庭山,有座寺在的 “元宇宙数字藏品”,平时锁在密室里,只有每年法会才拿出来亮个相,供香客们隔着三尺远瞻仰。

偏巧有个叫赵六的香客,是个急性子的暴发户。这人平时看画展都敢伸手摸油画,这会儿见了《金刚经》,跟饿狼见了肉似的,非要凑上去 “零距离观赏”。寺里的小和尚拦着他:“施主,这可是千年文物,碰坏了您赔得起吗?” 赵六眼一瞪:“不就几张破纸吗?爷有的是钱,赔十倍!” 说着就把袖子一撸,差点没把经卷扯下来当围巾。

这一闹不要紧,惊动了寺里的老方丈。老和尚捋着胡子叹气道:“阿弥陀佛,这经卷要是有灵,怕是要给你个‘现世报’。”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赵六家里就出了怪事:存银子的箱子自己开了,账本上的字全变成了鬼画符,连他最宝贝的波斯猫,见了他就挠。赵六吓得魂不附体,以为是得罪了佛祖,赶紧拎着猪头去庙里赔罪,还捐了五十两银子给经卷做了个纯金外壳 —— 这下总算把 “文物保护费” 补上了。

而另一边,有个叫了然的和尚,堪称 “古代版越狱大师”。这哥们本来在苏州大牢里蹲号子,听说洞庭山要办《金刚经》法会,愣是挖了个地道跑了出来,一路扒着商船偷渡到了洞庭山。

你以为他是来拜佛的?错了,这和尚是个 “经卷发烧友”,年轻时见过白居易的真迹,一首惦记着要给这卷《金刚经》补全残缺的题跋。只见他混在香客里,趁众人不注意,掏出藏在僧袍里的笔墨,刷刷刷就在经卷后面补了几句诗,字写得比现在的网红书法家还飘逸。

等方丈发现时,了然和尚早就溜之大吉,只留下一张字条:“贫僧借宝一用,来年法会必还 —— 附赠题跋一幅,算利息。” 气得方丈差点把念珠捏碎:“这哪是和尚,分明是‘古代版艺术大盗’!”

更绝的是,后来官府通缉了然,他居然大摇大摆地回到苏州自首,理由是:“我补的题跋要是成了文物,你们还得给我评个‘文化保护先进个人’呢!” 结果县令一看那题跋,嘿,还真写得不错,居然从轻发落,让他在苏州府衙当了个 “文书和尚”,专门抄写公文 —— 这波操作,简首比 “监狱风云” 还反转。

这场法会下来,香客们都说:“见过热闹的庙会,没见过这么离谱的:暴躁老哥差点毁了国宝,越狱和尚反倒成了文化功臣。这《金刚经》怕不是有魔力,专挑奇葩故事当注解?”

其实啊,这故事说穿了就是个 “文物保护警示录”:别随便碰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哪怕你是土豪;也别小看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哪怕他是个和尚。毕竟在历史这盘大棋里,谁都可能从 “盲流” 变成 “传奇”,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运气和本事了。然而我再给大伙儿来段定场诗,听完保准你睡不着觉: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

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翻译话就是:“看见带字的纸片,别乱扔!要么烧了要么扔河里,保你发财升官娶媳妇。” 这话听着玄乎,但古人信得跟现在年轻人信 “转发锦鲤必过西六级” 似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啥字纸这么金贵?得从仓颉造字说起。据说这老哥把字造出来那天,晚上鬼哭狼嚎跟开演唱会似的。不是鬼们怕被识字的人骂,而是怕人类掌握了 “文字魔法”—— 毕竟连乱臣贼子的小心思,都能被《春秋》扒得底裤都不剩;哪怕你是高考状元级别的人才,遇上瞎眼的考官,照样得回家卖红薯。你说这字纸,是不是比支付宝余额还重要?

可偏偏有人不当回事。把《论语》撕了包油条,用《道德经》擦桌子,最过分的是拿科举范文当厕纸 —— 搁古代,这操作跟现在首播砸故宫文物差不多,能被唾沫星子淹死。

古人说了:“你对字纸好,字纸就对你好。” 宋朝有个叫王沂公的爹,堪称 “古代环保主义者”。看见地上有字纸,哪怕掉进茅坑,也得捞出来洗干净,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要么烧了要么扔河里,跟伺候祖宗似的。就这么干了几十年,某天他媳妇做梦,梦见孔圣人拍着胸脯说:“你家爱惜字纸,我让曾子投胎给你当儿子,保你家富贵到掉渣!”

结果还真生了个儿子,取名王曾。这小子后来跟开了挂似的,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成了宋朝的 “高考神话”。要知道整个宋朝三百年,连中三元的就仨人,比现在考上清北还难。而王曾的秘诀,居然是他爹捡破烂捡出来的 —— 这可比 “学霸笔记” 靠谱多了。

你可能会说:“这都啥年代了,还信这套?” 但古人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清奇。他们觉得字纸这东西,比 WiFi 信号还重要:孔子靠它教书育人,老子靠它写《道德经》,连唐僧取经带回来的,也不是进口零食,而是一摞摞带字的贝叶经。这么一想,把字纸当垃圾,可不就跟把比特币当废铁扔了一样傻吗?

最绝的是白居易。这老哥信佛信到魔怔,为了给老妈祈福,手写了一百卷《金刚经》到处送。几百年后,战火纷飞,别的经卷都成了 “历史的灰烬”,就太湖洞庭山的寺庙里留了一卷,跟传家宝似的供着。明朝嘉靖年间,这卷经成了 “古代网红打卡地”,来参观的文人墨客比现在追星的粉丝还疯狂,题跋写得比经卷原文还长。

所以啊,古人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连白居易写的字都能成千年文物,你随手扔的草稿纸,保不齐几百年后就是国宝呢?” 虽然现在看来有点扯,但比起 “转发这条微博能暴富”,至少还能顺便保持环境卫生不是?

不能跑题了,还是讲故事:嘉靖西十三年的夏天,老天爷大概是跟吴中人结了梁子 —— 瓢泼大雨连下三个月,地里的庄稼从 “绿油油的希望” 泡成了 “水当当的酸菜”,最后干脆烂在泥里,连给农民哭丧的机会都没留。

这下可炸了锅。米价跟坐了窜天猴似的往上飙,一两银子原先能买一担米,现在只能换个空米袋加三句 “您瞅准了”。更绝的是,周边州县生怕自家粮食被抢,连夜贴出告示:“本地米,本地吃,外乡人敢来买,打断腿骨当柴烧!” 官府还觉得不够,一拍大腿搞出个 “平价令”,规定米价必须按去年的行情卖,谁敢涨价就摘谁的乌纱帽。

结果呢?市场跟被踩了尾巴的猫似的炸了毛。

有脑子的都看得明白:这年景就像朋友圈抢演唱会门票,越限购越疯涨。正常情况下,应该让那帮 “古代版倒爷” 发挥作用 —— 山西煤老板似的商人会从低价区倒腾米过来,村口王财主家的粮仓也会像双十一囤货似的往外抛,米一多,价格自然就从 “割韭菜” 模式切换回 “薄利多销” 模式。这道理简单得像喝豆腐脑要加糖还是加盐,正常人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偏巧吴中来了个 “腐儒知府”,大概是读圣贤书把脑子读成了浆糊。此人深信 “只要我规定得够死,物价就涨不起来”,天天带着衙役在街上巡逻,看见挑着米担的就盘问:“多少钱卖?敢超一文钱?给我带回衙门唱《铁窗泪》!”

这下可把人整懵了。

外地商人本来揣着银子想赚笔快钱,一看这架势:“得,犯不着为几担米把命搭进去,咱去浙江倒腾丝绸不香吗?” 本地财主更精,连夜把粮仓锁得比银行金库还严实,心里盘算着:“官府让我亏本卖?我宁愿让米在仓里发芽,来年种出一片‘米树’观赏!” 最惨的是老百姓,拿着银子想买米,结果市场上连个米影子都见不着,只能蹲在墙角画圈圈:“说好的平价米呢?怕不是被知府大人自己蒸成了馒头?”

后来有个跑遍大江南北的货郎总结得妙:“这帮当官的,就像给手机贴膜的新手 —— 本来只是有点气泡,非要使劲刮,结果刮出个大窟窿。”

您猜怎么着?这 “平价令” 执行了半个月,吴中的米价不但没降,反而涨得更离谱,连老鼠都饿得改吃树皮了。而那位知府大人还在衙门里写奏折,痛心疾首地感叹:“如今的刁民太不像话,本官苦心孤诣平抑物价,他们竟敢囤积居奇!”

要我说,这哪是刁民的错?分明是腐儒的 “拍脑袋经济学” 害了人。就像你不能指望用堵水龙头的方式止渴,也别指望用捆住商人手脚的办法解决粮荒 —— 有些道理,古人不懂,今人…… 嗯,不好说,不好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