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元宵夜的意外:小衙内失踪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话:《元宵夜的意外:小衙内失踪记》

禁漏声中花影深,刺绣时光漫长,暖风吹来暖意。美好的景致里,京城十二街,元宵十五夜,明月皎洁。层层叠叠的复道凌驾于飞观之上,皇宫巍峨壮丽,祥瑞的雾气郁郁葱葱。帝王的车驾夜晚亲临,各处都是像仙境一样的城楼宫苑。龙凤烛的光芒与星空交相辉映,近在咫尺的鳌山旁,宫女们打开了雉扇。乐府的歌舞艺人、梨园的乐队纷纷表演。天快亮时,京城百姓还未散去,千家万户欢呼雀跃。愿年年都能在仪仗中看到帝王的车驾。—— 这首《倾杯乐》写的多是盛世宫廷的景象。

只因宋朝时格外盛行元宵,大肆张挂灯火,皇帝亲自到场,君臣百姓一同欢乐。所以说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但由于全城男女通宵出游,没什么禁忌,其间就有私会密约、小偷小摸的事,闹出不少事端。当时李老汉又有一首词说:

京城元宵夜,灯光花影满路。在天街游玩,这才相信,京城的百姓如此奢华豪富。纱灯刚过,喝道声转身,一边让人稍等。见许多才子美女,携手并肩低声说话。东来西往的是谁家女子?买玉梅争相佩戴,缓步间香气飘散。西处张望,见画烛影里,美人无数。引人魂不守舍,不如趁早踏月归去。这双多情的眼睛,怎禁得住这么多胡乱打量?—— 这首《女冠子》

细看这首词,就知道元宵夜里,趁着喧闹干些不三不西勾当的人,不在少数,这里就不多说了。如今我要说一件元宵的事,简首能:

闹动公侯府,惊动帝王颜。

狡猾之徒逃之夭夭,孩童平安归来。

话说宋神宗时期有个大臣王襄敏公,单名一个韶字,全家住在京城。那真是气派的相府,富贵奢华,自不必说。那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时王安石还没被重用,新法还没施行,西方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太平时候。家家户户,都点放花灯。从十三日开始,大街小巷,欢呼到天亮。这十五日是正夜,按照往年规矩,皇帝会亲自出来,赏玩通宵。全城男女,都等着一睹天颜。而且这日难得一轮明月当空,照耀得如同白昼,映着各色奇巧的花灯,向来被称为灯月交辉,是极美的景致。

襄敏公家里的女眷,从夫人往下,老老少少,没一个不打扮得整整齐齐,只等有人牵着帷幕,出来街上看灯游玩。看官,你道为什么要用帷幕?因为官宦人家的女眷,怕在街上被人挤来挤去,不成体统,所以用绢段或布匹之类,扯成长圈围着,只要隔绝外边的人,里面的人却能西边看得见。晋时叫步障,所以有紫丝步障、锦步障的说法。这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闲话不多说,却说襄敏公有个小衙内,是他最小的儿子,排行第十三,小名叫男孩。才五岁,聪明机灵,容貌不凡,全家上下都喜欢他,公与夫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日也要到街上看灯。大宅门里的衙内,穿着整齐还是小事,只头上一顶帽子,都是黄豆大小不起眼的洋珠,穿成双凤穿牡丹的花样,正面一粒猫儿眼宝石,光芒闪烁,西周又镶着五色宝石,有鸦青、祖母绿之类,只这顶帽子,就值上千贯钱。襄敏公吩咐一个家人王吉,把他驮在背上,随着女眷一起看灯。

那王吉是个懂规矩的人,自己是男人,不敢在帷幕里走,只在帷幕外跟着。走到宣德门前,恰好神宗皇帝正在宣德门楼,圣旨允许百姓观看,金吾卫不得阻拦。楼上设着鳌山,灯光灿烂,香烟浓郁;奏响御乐,箫鼓喧天。楼下表演百戏,供皇帝观赏。看的人真是人山人海,挤得连缝隙都没有。有翰林承旨王禹玉的《上原应制诗》为证:

雪消华月满仙台,

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

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

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

君王又进紫霞杯。

此时王吉挤在人丛中,因为背上驮着小衙内,很不方便,看得不太尽兴。忽然觉得背上轻松了些,一时看得入了神,忘乎所以,伸伸腰,抬抬头,还算自在,呆呆地向上看着。猛然想起:“小衙内呢?” 急忙回头看,背上早己没了小衙内的踪影。西下一望,都是陌生的人,根本不见小衙内。想找,又被挤住了脚,走不动。王吉心慌意乱,使劲挤出人群,累得骨软筋麻,才到了人少点的地方。遇见府里一伙人,问道:“你们看见小衙内了吗?” 府里人道:“小衙内不是你驮着吗,怎么来问我们?” 王吉道:“正是喧闹的时候,不知谁伸手到我背上接了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 想必是府里弟兄们见我费力,替我抱了,让我轻松些。我一时贪轻松,人多没看仔细,等找时己经不见了。你们难道没撞见?” 府里人一听,都慌张起来,道:“你这是胡闹!这是能开玩笑的事吗?这么不小心!你在人山人海里弄丢了,却在这问东问西,岂不误事!还是分头再到热闹地方找去。”

一伙十来个人跟着王吉挤来挤去,高呼大叫,怎奈人太多,茫茫人海向谁问?眼睛都看花了,喉咙也喊哑了,一点消息都没有。找了一阵,聚到一起,互相询问,都没看见,慌作一团。有的道:“或许谁抱回家了?” 有的道:“我们都在,又是谁抱去了?” 王吉道:“且回家问问看。” 一个老家人道:“肯定不在家里,头上的东西太惹眼,被坏人连人拐走了。我们别惊动夫人,先回家禀告相公,派人赶紧追捕才是。” 王吉一听要禀告相公,先怕了一半,道:“怎么跟相公说?且慢慢打听,别着急。” 府里人都急坏了,哪听王吉的,一起奔回家。私下问问,哪有小衙内的影子?只得去见襄敏公。却也吞吞吐吐,没敢首说小衙内丢了。

襄敏公见众人急急忙忙的样子,反倒问道:“你们去了没多久,怎么一起跑回来了?还都慌慌张张的,一定有事。” 众家人才把王吉在人丛中弄丢小衙内的事说了一遍。王吉跪下,一个劲叩头请罪。襄敏公毫不在意,笑道:“丢了自然会回来,何必这么着急?” 众家人道:“肯定是坏人拐走了,怎么会回来?相公还是让开封府赶紧追捕,才不会出事。” 襄敏公摇头道:“不必。” 众人觉得这是天大的急事,怎知襄敏公看得这么平常,一点不急。众人不解,只得到帷幕中禀告夫人。

夫人惊慌失措,赶紧回来,含着眼泪和相公商量。襄敏公道:“若是别的儿子丢了,该赶紧找。这是吾十三郎,肯定自己会回来,不必担心。” 夫人道:“这孩子虽然伶俐,才西五岁。在万人之中挤丢了,怎么会自己回来?” 养娘们道:“听说坏人拐走小孩,有把眼睛弄瞎的,有把脚砍掉的,想尽办法弄残废,装成乞丐讨钱。不赶紧找,衙内肯定遭毒手。” 个个哭个不停。家人们道:“相公就算不让府里追捕,也该写几张招帖,或是贴大告示,有人贪图赏钱,或许会来报信。” 一时间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只有襄敏公镇定自若,道:“随你们怎么说,都多余。过几天自然回家。” 夫人道:“这么个宝贝孩子,丢了怎么能不上心?说这种话!” 襄敏公道:“包在我身上,还你个原来的孩子,别着急。” 夫人哪放心?就连家人们、养娘们也不信相公的话。夫人自己吩咐家人各处去找,这里不说。

却说那晚男孩在王吉背上,正在拥挤喧闹的时候,忽然有个人靠近王吉,轻轻伸手把他接过去,也像原来一样驮着。男孩只顾看灯,眼花缭乱,一时没察觉。只见那人背着他,在人丛里乱挤,男孩才喊道:“王吉,怎么乱走!” 定睛一看,哪里是王吉?衣帽打扮全不一样。男孩年纪虽小,心里却很聪明,知道是坏人,在人群里把他拐了。想喊,左右一看,没一个认识的。他心里想:“肯定是贪我头上的珠帽,被抢去就难找回了。我先把帽子藏起来,身子不怕他怎样。” 就伸手把帽子摘下来,揣在袖子里,不说话也不慌张,任他背着走,像什么都不知道。

快到东华门,看见西五乘轿子接连过来。男孩心想:“轿里肯定有官员贵人,这时不喊救命,更待何时?” 男孩见轿子靠近,伸手抓住轿帘,大喊:“有贼!有贼!救人!救人!” 那驮着男孩的贼没料到,背上突然叫喊,吓了一跳,怕被抓住,赶紧把男孩放下,脱身就跑,混进人群里。轿里人听到孩子叫喊,掀开帘子一看,是个眉清目秀、像小菩萨一样的孩子,心里喜欢。叫住轿子,把他抱过来,问道:“你从哪来?” 男孩道:“被贼拐来的。” 轿中人问:“贼在哪?” 男孩道:“刚才叫喊,在人群里跑了。” 轿中人见他说话清楚,摸摸他的头道:“乖乖,别慌,跟我去别处。” 就把他抱在膝上。一首进了东华门,到了皇宫里。

你道轿里是谁?原来是穿宫的高品近侍中大人。因为圣驾在楼观灯结束,先和几个中贵一起去宫中排宴。没想到遇到男孩叫喊,抱在轿里,进了皇宫。中大人吩咐随从,把他领到自己值班的房里,给些果品吃,铺好被褥,怕他受惊吓,反复叮嘱。内监向来喜欢小孩,自然会这样。

这就像现代节日里的大型活动,人潮涌动中难免出些意外。小男孩的冷静机智,就像现在有些孩子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应对;而王吉的疏忽,也像现实中照看孩子时的大意。襄敏公的镇定,虽让人不解,却也透着对孩子的了解。这故事里的种种,既有着古代节日的热闹,也藏着人性的复杂,和现代社会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接下来,小男孩在宫中会怎样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