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话:《小衙内归来,全家欢庆》
话说王襄敏家里,自从那晚丢了小衙内,全家上下没一个不忧愁焦虑,哭哭啼啼的。只有王襄敏毫不在意,竟然不派人去寻找。虽然夫人和管家吩咐家人们西处探访,却一点消息也没有。人人都懊恼不己,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这天,朝门上有人飞奔来报,说有中大人亲自带着圣旨到府宣读。王襄敏不知道是什么事,赶紧吩咐摆好香案迎接,自己穿戴好官服,跪下听旨。只见中大人抱着个小孩子从马车上下来,家人们上前一看,认出是小衙内,都吃了一惊。不由得个个手舞足蹈,抑制不住地高兴。中大人喝道:“先听宣圣旨!” 然后高声宣读:
“卿家元宵丢失的儿子,被朕找到了,现在还给你。特赏赐压惊物品一簏,嘉奖孩子的年幼有志。钦此!”
中大人宣读完圣旨,王襄敏跪拜谢恩后,接过圣旨,和中大人互相行礼,分宾主坐下。中大人笑着说:“老先儿,你有个好儿子啊!” 王襄敏正要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大人笑嘻嘻地从袖子里拿出一卷文书,说:“老先儿要想知道令郎的经历,看看这一卷就明白了。” 王襄敏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开封府捕获盗贼的狱词。他从头看起,见是皇帝秘密下令开封府捕获的,就说:“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竟然如此惊动圣上,还劳烦圣上费心捕获盗贼,真是让老臣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圣上的恩情万分之一啊!” 中大人笑着说:“这伙盗贼多半是令郎自己拿下的,没劳烦圣上一点心思,这才是妙处。”
男孩当时就开口讲起那夜的经过,怎么长怎么短,怎么见到皇帝,怎么拜见皇后,说得明明白白,停不下来。之前全家人听到圣旨到了,己经聚集在中门口观看,等见到男孩从车上下来,大家又惊又喜,只是不知道其中的缘由。首到听到男孩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心里才明白过来,都赞叹他乖巧得不得了。这才相信王襄敏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不肯派人追寻,说他自己会回来,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王襄敏吩咐摆酒款待中大人,中大人把圣上赏赐的压惊金犀,以及钦圣皇后和各宫赏赐的东西都摆了出来。真是珠宝满庭院,光彩夺目,价值不止巨万。中大人摸着男孩的头说:“小家伙,这些够你买果子吃了。” 王襄敏又对着皇宫的方向叩首谢恩。立刻让幕宾写下谢表,先交给中大人呈奏,等第二天早朝面见圣上,再带着儿子去谢恩。中大人说:“令郎是我遇到后带去见圣上的,我也有份薄礼,做个纪念。” 说着拿出二个元宝、八批彩缎。王襄敏再三推辞也不行,只好收下。又准备了厚礼答谢中大人,中大人上车回去复命了。
王襄敏送完中大人回来,全家欢庆。他说:“我说你们别着急,我就知道十三会自己回来的。如今不仅回来了,还得到这么多赏赐。而且盗贼被抓,也多是十三自己的主意。可见我不着急是对的吧?” 全家人都表示佩服。
后来男孩取名王寀,在政和年间很有文名,功名显赫。单看他小时候的举动,就知道将来会有大成就。
小时聪明伶俐,长大也有出息,五岁的孩童就值得夸赞。轻松抓住大盗贼,还让天子把他送回家。
这场景就像一场 “惊喜派对”,小衙内的归来让全家从愁云惨淡变得喜气洋洋,就像现代家庭中走失的孩子平安归来一样,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而皇帝的赏赐和中大人的礼物,如同现代社会中对机智勇敢者的嘉奖,体现了对正能量行为的肯定。王襄敏的淡定,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对儿子的了解和信任,就像现实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能力有着充分的信心。整个故事里,既有古代官场的礼仪规矩,也有普通家庭的亲情温暖,让我们看到古代社会中,家庭、皇权、社会奖惩等元素相互交织,而其中蕴含的人性和社会逻辑,和现代社会有着不少共通之处。到这里,这个故事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