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话:《太守断案:古代版 "反诈风暴" 终结篇》
这边莫妈总算冷静下来,开始抱怨儿子:"那小崽子来的时候,你为啥就认了他?" 大郎解释道:"咱家有钱的名声在外,谁不眼馋?这兄弟真是咱爹的亲骨肉,我不认他,被那些光棍骗去,今天一状明天一状,官司打到没完没了。衙门的人个个来敲竹杠,亲戚朋友人人来打秋风,官府再插一脚,开口就要钱,咱家不知要被折腾到啥地步!到头来,少不得还得分他一份,何苦便宜了外人?不如首接收下,省了多少人的痴心妄想,多好!" 莫妈听着有道理,也就认了,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
忽然有一天,一伙人闯进家门,说要见 "小三官人"。门房正要问清楚,里头有个人就嚷嚷开了:"就是朱家那个拖油瓶!" 大郎听着话不好听,自己走出来,见是五个气势汹汹的人过来行礼,问道:"我小弟在家,各位有啥事儿?" 五个人道:"你小弟欠了我们银子,特来要他还。" 大郎道:"这我倒不知道,叫他出来就是。"
大郎进去跟小兄弟一说,那孩子还搞不清状况,走出来一看,认得是前日那赵家五虎,上前见礼。那伙人见了孩子,道:"好个小官人!前日是我们送你来的,你在这儿成了财主,就不记得我们了?" 孩子道:"前日这边留我住下,不让我出门,所以没去找你们。" 五虎道:"你现在成了财主,那一千两银子该还我们了。" 孩子道:"我啥时候欠你们银子了?" 五虎道:"是你后爹朱三借的,却是为你用的,你也画了押的。" 孩子道:"前日是听说过,说怕打官司要用银子,所以写了借票。现在官司没打成,哪用得着你们银子?" 五虎发狠道:"借票还在这儿,你想赖账不成?" 大郎听得声音大,走出来看,五虎告道:"你小弟在朱家时借了我们一千两银子不还,现在想赖账。" 大郎道:"我这小兄弟借这么多银子干啥用?" 孩子道:"哥哥,别听他们的!" 五虎道:"借票在此,咱们衙门里说去!" 说完一哄而散。
大郎问兄弟:"这到底咋回事?" 孩子道:"起初这几个人撺掇我娘告状,我娘说没钱打官司。他们说:' 只要写张借票,我们借钱给你。' 后来他们带我到这儿,哥哥就收留了我,没打成官司,他们怎么反倒要我还银子了?" 大郎道:"可恨这些光棍!还好我们没上他们的当。现在他们有借票,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告到官府。你到了官府别害怕,就把实情说一遍,官府自然明白。没道理让你这么小的孩子还银子,安心等着,看他们能咋样!"
第二天,五虎果然到府里递了状子,告朱三和莫小三骗了他们一千两银子,还来莫家要人。莫大郎、二郎等人商量了一下,给兄弟写了份诉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还用两个哥哥做证人,首接送到府里。
府里的太守姓唐名篆,是个极精明的人。一干人都被带到公堂,唐太守审案时先叫宋礼等人上前问道:"朱三是啥人?要这么多银子干啥用?" 宋礼道:"他说要给儿子买田置产,才借的。" 太守叫朱三上来问道:"你是做啥的,借这么多银子?" 朱三道:"小的是卖汤粉的,生意没多少进项,要这么多银子干啥?" 宋礼道:"有借票为证,我们五个人每人二百两,交给了他和他儿子莫小三。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就是玩!戏说二刻拍案惊奇 " 太守拿过借票来看,问朱三道:"这是你写的借票吗?" 朱三道:"是小的写的,但并没拿到银子。" 宋礼道:"票是他写的,银子是莫小三收的。" 太守叫莫小三,那孩子答应一声走上前去。
太守见是个十来岁的小孩,更觉得奇怪,道:"这小家伙拿这么多银子干啥用?" 宋礼争辩道:"是他爹朱三写了票,拿银子给这莫小三买田的。现在他家里有好多田呢。" 太守道:"爹姓朱,儿子为啥姓莫?" 朱三道:"瞒不过老爷,这孩子原本是莫家的私生子,他娘嫁给了小的,所以他姓莫。都是这伙人要帮他去莫家争家产,哄小的写了借票,说是打官司用。没想到一到莫家,莫家大娘和两个哥哥就认了他,分了田产。小的和莫家没官司可打了,哪还用借银子?他们现在拿着借票耍赖要银子,这根本没道理啊!" 太守问莫小三,说的也一样。
太守点头道:"明白了,明白了。" 又叫莫大郎上来,问道:"你当时为啥就肯认了他?" 莫大郎道:"城里的光棍就爱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幸亏当时首接认了,这些人还觉得没捞着好处,不肯罢手,才有了今天这告状的事。要是当时稍微推脱一下,一扯上官司,正好让这些人得意。别说我兄弟这一千两银子要被他们诈去,家里的花费又不知道要多多少!" 太守笑道:"好!不仅讲义气,还很有见识。可敬,可敬!我看宋礼这五个人,也不像有一千两银子借给别人的,朱三也不像能借一千两银子的,原来实情是这样,真是可恨!要不是莫大有见识,这些人就个个发财了。" 拿起笔来判道:
"一千两银子不是小数,一张借票本可作数。但朱三一贫如洗,谁会借给你?莫家小儿乳臭未干,要这么多银子干啥?仔细审问,才识破你们的诡计。宋礼等人立下借票,是想捞点小便宜;莫大郎念及兄弟之情,化解了家庭矛盾。这些人没捞着好处己经泄气,还拿着旧借票想占便宜。必须严惩他们的奸计,马上销毁借票!"
当时就把宋礼等五人,每人打了三十大板,按 "教唆别人打官司,欺诈老实人" 的罪名,判了脊杖二十,刺配到各个偏远险恶的军州。吴兴城里少了这五虎,老百姓都很高兴,编了几句口号:
"铁里虫有时蛀不穿,钻仓鼠有时吃不饱,吊睛老虎没威风,洒墨判官齐跌倒,白日里鬼胡行,这回儿不见了。"
唐太守又表彰了莫家,给他们一块 "孝义之门" 的匾额,免除了他们本应承担的差役。这时莫妈才明白儿子大郎的远见卓识。世上兄弟不和睦,靠着外人帮忙打官司的,都该以这件事为借鉴。诗曰:
世间有孽子,亦是本生枝。
只因靳所为,反为外人资。
渔翁坐得利,鹬蚌枉相持。
何如存一让,是名不漏卮。
这就像一场 "古代版的反诈行动",唐太守如同经验丰富的反诈民警,一眼识破了五虎的骗局。莫大郎的做法则像现代企业的危机公关,及时止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地痞流氓经常利用法律漏洞敲诈勒索,而明智的人懂得以柔克刚,避免落入圈套。同时,也体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贪婪和狡诈都是人性的弱点,而智慧和团结则是应对这些弱点的有效方式。
(http://www.220book.com/book/U3Z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