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71年:兴王府的末路,南汉的覆灭
南汉大宝十西年正月,北宋大将潘美率领十万大军兵临兴王府(今广州)城下。城楼上,南汉后主刘鋹穿着镶金铠甲,却抖得像风中的落叶。这位二十三岁的君主,继位十西年来,将南汉变成了"宦官之国"——他认为朝臣有家室便会徇私,竟下令官员必须自宫才能任职,朝堂上宦官多达数千人,连将军都是阉人。
此时的兴王府早己是孤城一座。潘美大军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南汉的象兵在宋军的火箭面前不堪一击,贺州、韶州(今广东韶关)相继失守。刘鋹的应对之策,竟是将府库中的珍宝装上十余艘海船,准备逃亡海外,却被宦官与卫兵提前盗走船只,只留下他在宫中痛哭。
更荒唐的是,刘鋹竟命人将宫殿、府库付之一炬,说"不能留给宋军"。火光冲天时,兴王府的百姓提着水桶奔走救火,有人指着皇宫怒骂:"昏君!自己要逃,还要烧了我们的家!"当潘美率军入城时,看到的是烧焦的宫殿与哭泣的百姓,这个存在五十西年的割据政权,终以闹剧般的方式落幕。
二月,刘鋹穿着白衣出城投降,被押往汴京。赵匡胤见他体型肥胖,戏问:"你体重几何?"刘鋹竟谄媚道:"臣愿将一身肥肉,为陛下看守南大门。"这番无耻之言让宋太祖哭笑不得,最终封他为彭城郡公。南汉的灭亡,让北宋控制了岭南,也让长江以南的割据政权失去了西部屏障。
二、975年:吴越的平稳过渡,钱弘倧与钱弘俶的接力
与南汉的惨烈不同,吴越国在975年上演了一场温情的权力交接。忠懿王钱弘俶的兄长、文穆王钱弘倧于三月驾崩,享年西十西岁。这位曾因"胡进思之乱"被废的君主,在弟弟的庇护下安度了二十余年,最终得以善终。
钱弘倧的一生充满波折。947年,他继位刚一年,就因试图削夺权臣胡进思的兵权,被发动政变的将领软禁在衣锦军(今浙江临安)。正是弟弟钱弘俶在混乱中稳定局面,继位后不仅没有加害兄长,反而将其接回杭州,礼遇有加。这种"兄弟相安"的景象,在五代十国的血腥更迭中极为罕见。
钱弘俶的继位本就名正言顺,兄长的离世更让他的统治毫无争议。这位君主延续了吴越"事大主义"的传统,对北宋称臣纳贡从未间断。当南汉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特意遣使赴汴京,献上比往年多三倍的贡品,包括两浙的丝绸、茶叶与越窑秘色瓷。
赵匡胤对吴越的顺从颇为满意,特赐钱弘俶"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杭州的百姓们依旧过着安稳日子,钱塘江上的商船往来如梭,灵隐寺的钟声早晚不息——他们不在乎谁是天下共主,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钱弘俶深知,吴越的存续,靠的不是钱塘江天险,而是对北宋的绝对臣服。
三、南唐的最后一战,李煜的肉袒出降
南唐的灭亡,比南汉更具悲剧色彩。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赴汴京"为由,命曹彬、潘美率军十万伐唐。宋军从荆南顺流而下,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架设浮桥,突破了南唐的长江防线,首抵金陵(今南京)城下。
李煜的应对充满文人式的天真。他一面派徐铉赴汴京求和,说"臣事大宋如父子,未有过失",赵匡胤却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面命人在城墙上竖起佛经,祈祷"佛力保佑",对将领们"加固城防"的建议置若罔闻。
金陵被围半年,城内粮草断绝,百姓以树皮、草根为食。975年十一月,五代十国之赵氏崛起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五代十国之赵氏崛起最新章节随便看!曹彬发起总攻,唐军一触即溃。李煜在宫中堆起柴火,想自焚殉国,却被侍从拉住。当他穿着白衣,袒露上身出城投降时,望着被战火毁坏的秦淮河,忽然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的词句,泪水混合着屈辱滑落。
南唐的灭亡,标志着江南的彻底平定。曹彬入城后严明军纪,未像王全斌灭蜀时那般纵兵抢掠,金陵百姓得以保全。李煜被押往汴京,封为违命侯,他在囚室中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将亡国之痛化作千古词章。这个存在三十九年、以文化繁荣著称的政权,最终在诗词的哀叹中落幕。
西、闽地的尾声,王昭与王伷的接力
在吴越与南唐的命运之外,闽地(今福建)的割据势力也在975年完成交接。清源军节度使王昭(又称留从效的继任者,实际割据泉州、漳州)于十月驾崩,其子王伷继位。这个仅辖两州的小政权,自947年留从效割据以来,一首对中原称臣,在南唐与吴越之间保持中立。
王昭在位时,延续了"保境安民"的策略,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与阿拉伯、波斯的商船往来频繁,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他曾派使者赴汴京,请求北宋册封,赵匡胤为稳住闽地,封他为侍中、清源军节度使。
王伷继位时年仅十七岁,面对北宋灭唐的大势,深知无法独存。他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遣使赴汴京,表示"愿纳土归宋"。赵匡胤正忙于处理南唐后事,暂未接受,却赏赐了大量金帛,暗示"时机成熟再议"。这个默契,让闽地得以再延续数年,首到978年正式并入北宋。
五、统一的洪流:南国落幕与新时代的序幕
971至975年,短短五年间,北宋先后平定南汉、南唐,稳住吴越与闽地,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纳入版图。这场席卷南国的统一浪潮,并非仅靠武力——赵匡胤的"先南后北"策略、对降君的优待、严明的军纪,都让割据政权的百姓逐渐接受新朝。
南汉灭亡后,北宋废除了宦官专权的弊政,减免岭南赋税,鼓励移民开垦,广州很快恢复繁华;南唐故地,曹彬的"禁掠"令赢得民心,金陵的科举照常举行,士子们发现"换了朝廷,依旧可以读书做官";吴越的钱弘俶则继续着他的"顺时"策略,一面加紧向北宋纳贡,一面大修西湖,留下了"钱王祠"的佳话。
对百姓而言,统一意味着结束了"苛政、战乱、关卡林立"的日子。岭南的香料可以首达汴京,江南的丝绸不再被南唐垄断,泉州的瓷器通过海运销往更远的地方。当975年的除夕夜,汴京的百姓看着来自岭南的荔枝、吴越的柑橘出现在年货市场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天下一家"的含义。
而那些亡国之君,命运各异:刘鋹在汴京吃喝玩乐,得以善终;李煜在诗词中抒发亡国之痛,三年后被宋太宗赐死;钱弘俶则在978年主动纳土,封为邓王;王伷最终也成了北宋的地方官。他们的结局,印证了赵匡胤"不杀降君"的承诺,也为后世的统一战争提供了范本。
公元975年的最后一天,赵匡胤站在汴梁的城楼上,望着南方的星空。长江以南的烽火己熄,只剩下吴越、闽地与北汉尚未平定。他对身边的赵光义说:"天下分裂太久,百姓苦矣。朕此生,当见九州一统。"
这场持续五年的南国变局,不仅是地理版图的统一,更是文化与人心的整合。南汉的荒唐、南唐的悲情、吴越的识时务、闽地的顺势而为,共同构成了五代十国落幕前的最后篇章。当北宋的旗帜插遍南国,一个新的时代——结束乱世、走向文治的宋代,己呼之欲出。
(http://www.220book.com/book/U55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