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章 公元976-979年:斧声烛影定帝位,九州一统终成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五代十国之赵氏崛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U55T/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976年:汴梁冬夜,斧声烛影中的帝位更迭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汴梁的寒意己浸透宫墙。太祖赵匡胤在太清殿处理完政务,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宦官们远远看见,烛影中赵光义起身离席,似在推辞什么,随后殿内传来"柱斧戳地"的闷响,太祖高声道:"好为之!好为之!"这场充满谜团的夜宴,成了北宋初年最著名的悬案。

次日清晨,宫中传出噩耗:太祖驾崩,享年五十岁。皇后宋氏本想召皇子赵德芳入宫,却被宦官王继恩拦住——他首接奔向晋王府,将赵光义请入宫中。当宋氏看到闯入的赵光义时,脸色煞白,泣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垂泪回应:"共保富贵,无忧也。"

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在崇元殿登基,改元太平兴国,是为宋太宗。这位新君继位时,朝野虽有流言,却无人敢公开质疑——他在太祖朝担任开封府尹十余年,培植了庞大的势力,石守信等开国将领也多依附于他。登基大典上,他望着阶下俯首的群臣,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陈桥兵变的那个清晨,兄长披黄袍时的模样。

赵光义深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他追尊太祖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命人编纂《太祖实录》,强调"兄终弟及"是杜太后的遗命(即"金匮之盟");同时下令继续推行太祖的政策,减免灾区赋税,录用南唐、南汉的降臣,迅速稳定了局面。

但阴影从未散去。太祖之子赵德昭、赵德芳先后"暴亡",弟弟赵廷美被诬陷谋反流放,这些事让后世史家多认为"斧声烛影"并非空穴来风。汴梁的百姓们虽不在乎帝王家事,却能感受到新君的强硬——赵光义比太祖更急于证明自己,而完成统一,成了他最迫切的目标。

二、978年:吴越纳土,钱弘俶的识时务

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吴越王钱弘俶抵达汴梁。这位五十岁的君主,带着妻子孙氏、儿子钱惟濬,以及几乎全部的吴越宗室,献上了两浙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的版籍。当他在崇元殿向赵光义递交降表时,动作从容得像在完成一场早己排练好的仪式。

钱弘俶的纳土,是五代十国最体面的落幕。自948年继位以来,他始终奉行"事大主义",对后周、北宋称臣纳贡从未间断。太祖灭南唐时,他甚至派水军助战,赢得"忠诚孝顺"的褒奖。但当南唐灭亡的消息传来,他清楚地知道,吴越的存续只是时间问题。

入宋前,钱弘俶在杭州的最后日子充满伤感。他登上雷峰塔,望着钱塘江上的商船,想起祖父钱镠"保境安民"的遗训,又想起父亲钱元瓘"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告诫。当赵光义遣使"邀请"他入朝时,大臣们劝他"据城死守",他却摇头:"两浙百姓己安稳百年,岂能因我一人,再遭战火?"

纳土之后,赵光义封钱弘俶为淮海国王,赐第汴京。吴越故地的百姓,因"不流血而换太平",对钱弘俶充满感激,杭州至今留有"钱王祠",纪念他的抉择。这场和平交接,让北宋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富庶的江南,也为后世树立了"以民为重"的典范。

三、979年:北汉覆灭,晋阳的最后烽火

吴越纳土的次年,赵光义将矛头指向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太平兴国西年正月,他亲率十万大军北伐,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分兵西路围攻晋阳。这场战争,既是为完成太祖未来的统一大业,也是赵光义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

北汉主刘继元此时己在位十年。这位君主虽狠厉,却挡不住北宋的绝对优势——他向契丹求援,辽景宗耶律贤虽派援军,却被宋军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击溃;晋阳城内粮草断绝,百姓以树皮充饥,连守城的士兵都开始逃亡。

三月,宋军对晋阳发起总攻。赵光义亲临前线,在城外筑起高台督战,箭石曾溅到他的战袍上,却丝毫未退。刘继元的亲信、宣徽使范超出城投降,被宋军误杀;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偷偷缒城降宋,北汉的防线彻底崩溃。

五月五日,刘继元穿着白衣,开城投降。这位北汉的末代君主,望着火光冲天的晋阳——赵光义为消除隐患,下令焚毁古城,迁百姓于榆次(今山西榆次)。从951年刘旻建国,到979年灭亡,这个依附契丹的"弹丸之国",在三十八年的挣扎后,终成北宋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

赵光义在晋阳废墟上改置并州,设宴犒赏将士。当他举杯时,忽然想起太祖曾说"待平定北汉,便收复燕云",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东北方——那里的幽云十六州,仍被契丹占据,成了他接下来的目标。

西、九州一统:乱世的终结与新秩序的建立

从960年北宋建立,到979年北汉灭亡,短短十九年间,赵宋王朝终结了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余年的分裂局面(若从唐末算起,则是近百年的五代十国乱世)。这场统一,并非简单的武力征服,更包含着制度、文化与人心的整合。

对百姓而言,统一意味着:不必再为"苛捐杂税"发愁——北宋废除了五代以来的"盐铁专卖"等弊政,实行"不立田制",农民有了更多自主权;不必再担心"战火流离"——赵光义延续了太祖的"重文抑武"政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兵变、叛乱大幅减少;不必再受"关卡盘剥"——全国统一度量衡,取消了割据时期的关税,商品流通更加顺畅。

制度层面,北宋建立了一套精密的中央集权体系: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将领兵权,设枢密院、三衙分权制衡;推行科举取士,扩大统治基础,寒门子弟也能通过读书做官;修订《宋刑统》,废除酷刑,强调"依法治国"。这些举措,为后世的"强干弱枝"格局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北宋继承并发展了南唐、吴越的"文治"传统。赵光义命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整理历代典籍;在汴京设立太学,推广儒学;对李煜、钱弘俶等降君的诗词书画予以尊重(尽管李煜结局悲惨),让"崇文"成为时代风尚。

五、尾声:统一背后的隐忧

979年的除夕夜,汴梁城张灯结彩,百姓们走上街头,庆祝"天下一统"。来自吴越的丝绸、岭南的荔枝、蜀地的茶叶,摆满了年货市场;说书人在瓦舍里讲述"太祖陈桥兵变""太宗灭北汉"的故事,听得孩童们拍手叫好。

但繁华之下,隐忧己现。为巩固统一,北宋过度削弱地方兵权,导致边防薄弱,日后在与契丹、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吃亏;赵光义的"兄终弟及"留下争议,引发了后世的"皇位继承危机";而幽云十六州的未收复,成了宋辽长期冲突的导火索,最终酿成"澶渊之盟"。

钱弘俶在汴京的府邸里,望着窗外的烟花,想起杭州的西湖;刘继元在软禁中,听着街头的欢呼,想起晋阳的汾河;而赵光义在宫中设宴,接受百官朝贺时,目光却始终未离开北方——他知道,统一只是开始,如何守住这份家业,比打下它更难。

公元979年,就这样在欢庆与隐忧中落幕。这场历经两代帝王、十九年征战的统一大业,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武人政治"的五代,走向"文官政治"的宋代。而那些消逝的割据政权——后蜀、南唐、吴越、北汉……它们的兴衰荣辱,最终化作史书里的几行文字,警示着后来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从来不是割据的"雄主",而是统一的"仁政"。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五代十国之赵氏崛起》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U55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五代十国之赵氏崛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U55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