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与一众老臣为太子李显暗中造势、稳固国本的行动。
虽隐秘,却绝非密不透风。
东宫一系,尤其是那位经历过大起大落、对政治风向极度敏感的太子妃韦氏,必然有所察觉。
并且深知这股力量的可贵与关键。
这一日,狄府来了一位身份特殊、略显低调的访客——邵王李重润。
他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韦氏所出,身份尊贵,是李显一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他的到来,意义非同寻常。
李重润年纪虽轻,约莫十六七岁,但举止沉稳。
眉目间依稀有其祖父高宗皇帝的儒雅,却又带着一丝其母韦氏的刚硬线条。
他被引入书房时,态度恭谨,执子侄礼甚恭。
“重润拜见狄公。”
他深深一揖,礼仪周全。
狄仁杰并未托大,起身虚扶。
“邵王殿下亲临,老夫惶恐。快请坐。”
狄明也在一旁行礼,暗中仔细打量着这位历史上命运极其悲惨的皇孙。
他记得,历史上李重润后因议论张易之兄弟和祖母武则天私事,被武则天下令杖杀。
寒暄几句后,李重润切入正题,语气诚恳。
“狄公,父王与母妃远在东宫,却时刻感念狄公与诸位老臣的维护之心。如今朝堂风波诡谲,武氏、太平姑母皆虎视眈眈,若非狄公一力秉持正道,坚守国本,东宫之位恐早己风雨飘摇。父王常言,狄公乃国之柱石,心如明月,此番恩情,我一家铭记于心。”
他的话很得体。
既表达了感谢,又点明了当前的困境,将东宫与狄仁杰放在了同一战线。
这背后,显然有韦后的授意和教导。
狄仁杰听罢,面色平静,并无沾沾自喜之色。
只是缓缓捋须,沉声道。
“邵王殿下言重了。老夫所为,非为私恩,乃是为臣之本分,为江山社稷之正统。太子殿下乃高宗皇帝嫡子,曾承大统,名分早定。维护太子,即是维护礼法纲常,维护我李唐国本。此乃天下公义,非关个人恩怨。殿下与太子、王妃之谢意,老夫心领,却万万不敢当‘恩情’二字。”
他的话掷地有声,清晰地将自己的立场定位于“公义”而非“私党”。
既接受了对方的善意,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超然姿态。
这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避免过早地、完全地与东宫绑定。
以免引起武则天更深的猜忌,也为自己日后继续周旋于各方留下余地。
李重润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便理解了狄仁杰的深意,眼中敬意更浓。
“狄公高义,重润佩服。父王亦常教导,当以社稷为重。”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
“母妃让重润转告狄公,东宫上下,必谨言慎行,不负狄公与诸位臣工之期望,静待天时。”
这话里,便带上了更多韦后的色彩——隐忍、等待、并暗示着未来的回报。
狄仁杰点点头。
“如此便好。太子殿下仁孝,天下皆知。眼下唯有静心读书,修身养性,陛下圣心明鉴,自有决断。”
这时,李重润的目光转向了一首安静旁听的狄明,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
“这位便是明弟吧?常听裹儿妹妹提起,说你聪慧过人,屡有奇思,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狄明起身回礼:“邵王殿下过誉,狄明愧不敢当。”
他看着眼前这位温文尔雅、历史记载中“风神俊朗”却最终惨死的少年亲王,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李重润的命运,知道韦后的野心最终会如何反噬她的子女。
这种知晓一切却无法明言的无力感,再次涌上心头。
李重润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锦囊,递给狄明。
“这是裹儿妹妹非要让我带给你的,说是她新得的暖玉,冬日佩戴最是温润,算是谢谢你前日送她的那些好玩物事。”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兄长对顽皮妹妹的无奈与宠溺。
狄明接过,触手果然一片温润,心中更是复杂。
安乐公主李裹儿,此刻也不过是个会被新奇玩物吸引、会惦记着送人礼物的小女孩。
谁又能想到她日后会变成那般模样?
“多谢郡主厚爱,有劳殿下亲自带来。”
狄明道谢。
李重润又坐了片刻,主要是代表东宫再次表达了对狄仁杰的敬意。
之后便起身告辞,言行举止滴水不漏。
完全符合一位备受瞩目又处境微妙的皇孙的身份。
送走李重润后,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狄仁杰望着窗外,良久,缓缓道:“邵王……是个好孩子,可惜……”
他没有说下去,但狄明明白父亲未尽的叹息。
可惜生于帝王家,可惜身处这漩涡中心,未来命运,难料吉凶。
狄明握紧了手中那枚温热的暖玉。
它仿佛带着少女天真懵懂的温度,也带着历史冰冷的沉重。
韦后和太子表达了感谢,但也伸出了拉拢之手。
父亲坚守了公义之心,却也更深地卷入了这盘棋局。
而他自己,则再一次被提醒着那既定的、残酷的未来。
他改变了一些小事,但历史的大潮,似乎依然沿着原有的轨道,汹涌前行。
他能护住眼前这片短暂的、由父亲奋力支撑起的安稳吗?
他能改变那些注定的悲剧吗?
狄明深吸一口气,将暖玉收起。
答案,只能在未来的刀光剑影与步步惊心中,自己去寻找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U56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