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下午两点,北京五环外的致一光伏总部园区,银杏叶把路面铺成金色的毯。沈诗涵踩着落叶走进研发中心,玻璃幕墙外,成片的光伏板在初冬的阳光下泛着冷光——这些是致一最新研发的“雪融型”板体,能自动发热融化积雪,转化率比传统型号提高17%,刚下线就接到了哈萨克斯坦的百万订单。
“沈总,欧洲能源署的代表团己经到会议室了。”助理推着智能轮椅过来,屏幕上显示着访客名单:德国、法国、意大利的能源官员,还有壳牌、道达尔的高管,“他们带了份合作草案,想谈‘光伏板欧洲本地化生产’,还说愿意开放电网接入权限。”
沈诗涵接过平板,翻到合作条款那页,指尖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字样上停顿了片刻。三个月前,欧洲媒体还在质疑致一光伏板的技术安全性;现在,西伯利亚村庄24小时供暖的新闻传遍欧洲,连巴伐利亚州的农民都在网上请愿,要求政府引进中国光伏技术。
“让他们再等十分钟。”她走到测试区,工程师正给光伏板做低温抗压实验,-40℃的冷冻箱里,板体结着冰却依旧导电,“这批次的‘雪融板’,优先给俄国乡村发货,剩下的留一部分,给欧洲代表团当样品。”
工程师笑着点头:“沈总放心,连挪威的能源公司都来询价了,说这板子能解决他们半年积雪覆盖的难题。对了,赵雅思在俄国发消息,说后贝加尔斯克的村民想给您寄驯鹿肉,感谢光伏板让他们的冬天不用烧柴。”
沈诗涵想起那个95后东北姑娘发来的视频:俄国村民在光伏板下跳着民族舞,木屋里的暖气开得足足的,孩子们穿着薄毛衣在地毯上打滚。她突然觉得,所谓“一带一路”,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是这些具体的温暖——让冻僵的手指能握住热奶茶,让黑夜里的木屋能亮起灯光,让不同国家的人,因为同一片阳光而有了共同的期待。
***下午两点半,会议室的智能门滑开,沈诗涵走进来时,欧洲代表团的成员都站了起来。德国能源部长米勒率先伸出手,他的公文包上还别着致一光伏的纪念徽章——那是上周在圣彼得堡能源论坛上,赵雅思送给他的。
“沈总,我们认真研究了俄国的光伏项目。”米勒的汉语比预期流利,“巴伐利亚州政府愿意提供30%的安装补贴,还想复制‘中俄模式’,在乡村建维修站,让农民既能用光伏电,又能靠维护赚钱。”
法国代表翻开数据手册,上面印着致一光伏在全球的布局图:从非洲的撒哈拉到南美的潘帕斯草原,从东南亚的雨林到中亚的沙漠,蓝色的标记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算了笔账,”他指着法国乡村的航拍图,“如果全面安装致一光伏板,每年能减少400万吨碳排放,取暖费支出能降50%——这比任何环保协议都有效。”
沈诗涵调出平板上的“一带一路光伏合作方案”,全息投影在会议室中央展开:“要合作可以,但得按我们的规矩来。第一,技术标准必须用致一的,包括雪融系统、智能电表、储能电池,保证全链条安全;第二,欧洲工厂的工人要到中国培训三个月,学会光伏板的维护技术;第三,收益的10%要投入乡村光伏学堂,让当地人掌握发电原理——就像我们在俄国做的那样。”
意大利代表团的成员皱起眉:“沈总,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别墅区书房里的商业密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本地化生产通常是用当地技术标准……”
“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设限。”沈诗涵打断他,调出西伯利亚的实时数据,“那里的温度比阿尔卑斯山还低,我们的雪融板能正常工作;而你们现有的标准,解决不了冬季积雪问题,不是吗?”
她按下投影键,屏幕上出现汉斯家的壁炉和俄国木屋的暖气对比图:“欧洲的冬天很冷,老百姓需要的是‘能24小时开暖气还不贵’的解决方案,不是争论标准的会议。一带一路的意义,就是让好技术能跨过高山和海关,去到最需要的地方。”
***下午五点,谈判暂时休会,代表团成员参观光伏总部的生产线。在智能车间里,机械臂把光伏板的零件精准拼接,AI质检仪的激光束扫过板体,任何0.1毫米的瑕疵都逃不过检测。最让他们惊讶的是“光伏板回收区”——旧板体被粉碎后,95%的材料能重新利用,沈诗涵说:“做新能源,不能制造新污染。”
米勒站在一块“雪融板”前,工程师正演示加热功能,通电三分钟后,板上的冰就化成了水。“这技术,能让德国的黑森林地区不再为积雪发愁。”他对沈诗涵说,“我孙子的学校冬天总因为停电放假,如果装上这个,孩子们就能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了。”
沈诗涵笑了:“这就是我们愿意合作的原因。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输出’,是‘共同解决问题’。你们有成熟的市场和管理经验,我们有技术和成本优势,合在一起,就能让欧洲的乡村也像俄国那样,冬天不用烧柴,暖气费变成收益。”
她指着园区里的“一带一路光伏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合作阶段:红色是己落地项目,黄色是谈判中项目,绿色是规划中项目。欧洲的版图上,德国、法国、意大利己经标上了黄色。“下个月,我们的工程师会去巴伐利亚做实地勘察,”沈诗涵说,“先从100个村庄开始,让汉斯这样的老人,这个冬天就能用上光伏暖气。”
***傍晚七点,夕阳把光伏总部的玻璃幕墙染成橘红。欧洲代表团在签约意向书上签了字,米勒握着沈诗涵的手说:“以前总有人说‘中国技术是威胁’,现在才明白,好技术是阳光,能照亮每个角落,而不是只照某一边。”
沈诗涵送走客人,站在顶楼的露台上,望着京城的万家灯火。远处的风力发电机在暮色中转动,与光伏板的蓝光连成一片。她想起早上收到的消息,赵雅思己经在俄国乡村建了50所光伏学堂,卡佳的维修站月收入超过了当地医生。
助理递来一份新的合作申请,是西班牙的乡村联盟发来的,他们想引进致一的光伏灌溉系统。沈诗涵在申请上签了字,备注写着:“按一带一路标准执行,优先培训当地农民。”
夜幕降临,光伏总部的路灯亮了起来——这些灯全靠白天储存的太阳能供电,节能又明亮。沈诗涵知道,五环外的这片光伏板,只是一个起点。用不了多久,欧洲的屋顶会铺满同样的蓝色,那里的老人会像俄国村民那样,在温暖的木屋里喝茶,孩子们会在光伏板下追逐打闹,而“一带一路”这西个字,会因为这些具体的温暖,变得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
就像此刻的风,带着光伏板的电流声掠过园区,它不区分国界,不挑剔语言,只把阳光的礼物,悄悄送到每个等待的窗口。
(http://www.220book.com/book/U6B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