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下午三点,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乡村小路上,冷雨夹着雪籽打在木栅栏上,发出细碎的声响。65岁的汉斯裹紧羊毛大衣,站在自家的木屋前,望着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叹气——壁炉里的橡木柴又快烧完了,今年的柴价涨了30%,再这么烧下去,这个冬天的取暖费能掏空他半年的退休金。
屋里,妻子克拉拉正对着暖气账单发愁,纸质单据上的数字红得刺眼:“汉斯,市政厅又发通知了,天然气价格再涨5欧元/立方米,咱们得把客厅的暖气调低两度。”她指着电视屏幕,里面正在播放俄国西伯利亚乡村的新闻,画面里的木屋亮着暖黄的灯,村民穿着单衣在屋里喝茶,旁白用德语说:“中国致一科技的光伏板让这里的冬天不再寒冷,24小时开暖气也不用担心账单……”
汉斯凑近电视,看着画面里蓝色的光伏板覆盖在俄式木屋的屋顶,智能电表的数字一路往下跳——那是卖电给电网的收益。“他们不用烧柴?”他皱起眉,“西伯利亚比咱们冷多了,怎么可能……”
克拉拉翻出手机里的邮件,那是在莫斯科留学的侄子发来的:“叔叔,我去参观了那些村庄,光伏板真的很神奇!白天发电储存在电池里,晚上用来供暖,政府还补贴安装费,每户每月能领相当于300欧元的补偿金,比他们的退休金还高。”
***下午五点,法国普罗旺斯的乡村咖啡馆里,几位老人围坐在壁炉旁,话题离不开俄国的光伏板。面包师皮埃尔举着《欧洲能源报》,头版照片正是赵雅思和俄国村民一起安装光伏板的场景,标题写着《中国技术温暖西伯利亚:光伏革命跨越国界》。
“我儿子在圣彼得堡做外贸,他说现在俄国乡村最时髦的不是买汽车,是装中国光伏板。”皮埃尔敲着桌子,语气里满是羡慕,“咱们还在为暖气费吵架的时候,他们己经能靠阳光赚钱了——这就是差距!”
旁边的退休教师苏菲娅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她算的账:“咱们村300户人家,安装光伏板需要200万欧元,政府只补贴10%;而俄国的补贴是50%,还有每月发电补偿……难怪他们的村民敢24小时开暖气。”
她想起去年冬天,村里有户人家因为付不起电费,冻得老人住了院。“如果有光伏板,”苏菲娅望着窗外的冷雨,“孩子们就不用在壁炉边写作业,老人也能安稳过冬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别墅区书房里的商业密码***傍晚七点,意大利托斯卡纳的橄榄园里,农场主马可正在给橄榄树盖防寒布。他的手机响了,是在中俄合资企业工作的表弟打来的视频电话,背景是俄国村庄的光伏阵列。
“表哥,你看这板子!”表弟指着身后的蓝色海洋,“致一的技术,冬天也能发电,这里的村民说,今年的取暖费只花了往年的1/10,剩下的钱买了新拖拉机。”
马可看着画面里穿单衣的俄国农民,再看看自己冻得通红的手,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他的农场每年冬天要烧掉200吨木柴,光运输费就够买半车橄榄油,“如果能装上光伏板……”他刚开口,就被表弟打断:
“别想了,表哥。致一现在只在俄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做项目,欧洲的审批太麻烦,他们暂时不来。”表弟的语气里带着惋惜,“不过沈诗涵总说,等技术更成熟了,会让阳光照到每个需要的地方——也许过两年,你们的橄榄园也能用上光伏板。”
挂了电话,马可望着远处的村庄,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在冒烟,像一群喘着粗气的老人。他想起年轻时,这里的冬天靠壁炉取暖,虽然麻烦却也温暖;现在,壁炉成了负担,暖气费成了心病,而遥远的西伯利亚,却因为那些蓝色的板子,重新找回了冬天的从容。
***晚上九点,汉斯家的壁炉添了最后一次柴。克拉拉把暖气调低到18度,裹着毛毯在沙发上看俄国乡村的纪录片。画面里,赵雅思正教村民用手机查看发电量,安雅小姑娘在温暖的屋里跳着舞,瓦西里大叔的智能电表上,收益数字还在慢慢上涨。
“汉斯,你说,咱们什么时候能用上光伏板?”克拉拉的声音带着憧憬。
汉斯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壁炉里渐渐熄灭的火苗。他知道,欧洲的能源危机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但那些来自中国的光伏板,那些在俄国村庄里亮起来的灯光,像一颗种子,落在了许多欧洲人的心里——也许有一天,这里的烟囱不再冒烟,屋顶会铺满蓝色的板子,冬天的暖气费,会变成银行账户里的收益,而不是账单上的赤字。
冷雨敲打着窗户,壁炉的余温渐渐散去。但汉斯和克拉拉的心里,却因为远方的那片光,多了一点微弱却坚定的希望——就像沈诗涵在纪录片里说的:“阳光是公平的,它不会只照亮某一个地方,只要愿意伸出手,总能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一缕。”
(http://www.220book.com/book/U6B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