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坊的墙角立着杆老秤,枣木秤杆被磨得油光锃亮,秤星却依旧清晰,像撒在上面的碎银。每天收工时,凌薇就会拎着这杆秤出来,给大伙儿称工钱——肉干、粗粮、细面,都按市价折算,秤杆高高的,从不缺斤短两。
“李嫂,这是你今天的工钱,两斤半小米。”凌薇把小米倒进李寡妇的竹篮里,秤砣压得秤尾微微上翘,“多出来的半两,是你帮着翻晒肉条的辛苦钱。”
李寡妇捏着衣角,看着篮子里冒尖的小米,眼圈有点红。前阵子她男人刚走,家里揭不开锅,是凌薇让她来坊里干活,说“按力气算钱,绝不亏待”。她原以为能混口饭吃就不错,没想到不仅管饱,工钱还给得这么实在。
“薇姐,这太多了……”
“不多。”凌薇把秤收起来,笑了笑,“你清洗的肉条最干净,连筋膜都剔得干干净净,值这个价。”
站在一旁的二柱子看得眼热。他今天偷懒少劈了两捆柴,原以为能蒙混过关,这会儿看着李寡妇篮子里的小米,再想想自己筐里那点,脸颊腾地红了,挠着头说:“薇姐,明天我多劈点,补上!”
凌薇没戳破他,只是点头:“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秤上都看得明明白白。”
这杆老秤是张大叔给的,说是他爹那辈传下来的,“秤的是东西,量的是良心”。凌薇把它当宝贝,每次称东西都格外认真,哪怕是半两碎肉,也得让秤杆平平稳稳的。
有次春桃记账时算错了,多给了王大娘半斤面。王大娘回家发现了,第二天一早就送了回来,手里还攥着那杆秤:“薇丫头,你张大叔说过,这秤不能歪,歪了一次,人心就斜了。”
凌薇看着老人认真的模样,心里暖烘烘的。她把那半斤面又塞回去:“大娘,这是您应得的。您腌的芥菜比别人的香,这点面算我谢您的。”
王大娘却死活不肯要,硬是把面倒进了坊里的面缸:“规矩就是规矩,不能破。”
努力奋斗的小萌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这事传开后,大伙儿干活更尽心了。石头扛肉时,总会多走两趟,把肉挂得整整齐齐;李寡妇清洗肉条时,连指甲缝里的油污都蹭干净;二柱子也改了偷懒的毛病,劈的柴码得比谁都整齐,还总说“不能让秤看扁了”。
秋末算工钱时,凌薇把全年的账摊在晒谷场的石桌上,让大伙儿轮流看。谁干了多少活,领了多少东西,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连哪天干了啥额外的活、多领了半两碎肉,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账算得透亮!”张大叔眯着眼看了半天,拍着大腿赞道,“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比衙门的账还清楚!”
村民们围着看,你一言我一语,都是服气的。有人说:“我家今年的粮,有一半是在坊里挣的,这秤上的数,比啥都实在。”也有人笑:“以前总怕被克扣,现在倒盼着多干点,好让秤杆翘高点。”
凌薇看着这一幕,忽然懂了张大叔的话。这秤称的不只是粮食和肉,更是人心——你对人实诚,人就对你尽心;你把秤端平了,人心就齐了。
年底时,凌薇给大伙儿分福利,用的还是那杆老秤。给石头分了块最肥的腊肉,他今年护着坊里的货,没少出力;给春桃分了匹花布,她记账从没出过错;给李寡妇分了袋细粮,让她给孩子熬粥;就连二柱子,也得了串肉干,奖励他这半年没再偷懒。
最后剩下块不大不小的肉,凌薇把它称给了王大娘:“这是给您的,谢您教我们守规矩。”
王大娘颤巍巍地接过,看着秤杆上的星,眼里闪着光:“好,好啊……这秤正,人心就正,日子就能过好。”
老秤挂回墙角时,上面还沾着点肉香和米面的气息。凌薇看着它,忽然觉得,这杆秤早己不只是秤东西的工具,它像个无声的证人,看着大伙儿从互相提防到彼此信任,从为一口吃的发愁到踏踏实实挣钱,看着杏花村的日子,一点点往好里走。
而那秤杆上的星,就像大伙儿心里的光,亮堂,实在,照着每个人的路,也照着整个村子,稳稳当当地往前走。
(http://www.220book.com/book/U6K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