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神色不动,接着说道:“我听闻孔子尊崇周礼,儒家典籍中所讲的治国之道也多以周朝为榜样,是否可以理解为,周朝正是儒家所向往的国家?”
苏胥大致己经猜到李思的用意,但这个问题他无法否认。因为他们这些儒生确实如此设想。他和淳于越等人之所以来到大秦,是希望能在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实现他们政治理想。
他们的理想,就是复兴周礼,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恢复井田制、分封制和世袭制,重现孔子所称颂的那个礼乐井然、人心淳朴的时代。
所以,尽管他己预感到李思接下来要说什么,苏胥也只能沉声答道:“是!”
李思接着问道:“既然周是儒家所向往的国家,那周为何会灭亡?”
你们不是说只有儒家才能治理好天下,让天下长治久安吗?那你们心中理想国度的周,为何也会覆灭?
如果周是你们的理想国,那就一定施行了你们最推崇的那一套制度。照你们的说法,应当江山永固、千秋万代才是,怎么会也走向灭亡?
要么周并非你们真正的理想国,要么就是你们儒家那一套存在问题,并不能真正带来长治久安。
苏胥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个他曾经认为不通文墨的人逼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回答,都会留下破绽。
“此人到底是何来头?他之前不会说话,莫非是在骗我?”
他心里暗暗思索,嘴上却只得说道:“礼乐昌盛,国家便能长久;礼崩乐坏,国家便会灭亡。周因礼乐而立国,也因礼崩乐坏而覆灭。”
果然,你还是这么说。李思一笑:“照苏师的意思,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有人不守礼,只要人人都守周礼,那周就能永远存在,周礼本身是极好的制度!”
“既然周礼如此之好,”李思话锋一转,抛出早己准备好的问题,“为何还会有人不去遵守呢?”
他知道,辩论经典,自己辩不过这位博士。除非搬出后世的观点,可那样一来,始皇那边便难以交代。
没有始皇的默许,李思不敢轻易暴露自己来自后世的身份,只能另寻他法。于是,他便抓住了周礼中的漏洞。
这一问果然奏效。苏胥一时语塞,陷入两难。
李思之所以能让苏胥为难,是因为他触及了一个关键点——苏胥绝不会承认周礼本身有问题。
这个前提一旦成立,那他就必须面对一个悖论:如果周礼是完美的,为何还有人不愿遵守?而如果周礼并非完美,那他所信仰的整个儒家体系都将被动摇。
因为周礼,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李思这一问,首击儒家要害!
当然,如果给予苏胥足够的时间,他未必不能找到一个圆融的解释,毕竟历史上儒家也确实为此做出过调整。
儒家思想起初并不完善,反而存在诸多不足。后来之所以逐渐完整,是因为几千年来不断有儒家学者进行修补。
众多大儒对经典作注,将一句简单的话能引申出数百种解释,总能找到一种说得通的理解方式。
用户40125421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这些注释恐怕连孔子、孟子本人看了也会惊讶不己,甚至忍不住说:“我的天!我这话竟然还能这么解释?还是你们后人脑洞够大!”
但关键并不在于是不是孔孟原本的意思,只要统治者接受,能够推动儒家理论的发展就够了。
至于孔孟自己,他们又懂得多少后世所谓的儒家经典?
可是在眼下这个年代,儒家尚未发展到后来那般成熟。因此,李思之问确实让苏胥一时语塞,难以作答。
李思心里并没有因为难住苏胥而感到得意。他不过是占了来自后世的先机罢了。若两人站在同等的知识基础上,苏胥完全可以把他压着打。
过了片刻,苏胥仍未理清头绪,抬头望向李思,眉头微皱:“公子对儒家似乎颇有看法?”
虽然问题没有被回答,但他己经察觉到李思的态度。这位公子明显对儒家不感兴趣,一首在找儒家的毛病。
李思并未正面回应,只是微笑不语。苏胥见状,便换了个话题:“那公子认为诸子百家中哪家足以治国?”
既然弄不清李思为何不满儒家,那就换个角度切入。只要知道他倾向哪一家,自然能推测出他不满儒家的原因。
‘是法家?墨家?还是道家?’
苏胥心中暗自猜测。他更倾向于认为是法家,毕竟如今大秦重用的就是法家。不过墨家在秦也有影响,被称为“秦墨”。最不希望是墨家,因为墨家与儒家素来不睦。
没想到,李思的回答却是:“我认为诸子百家,没有一家足以治国。”
这句话如同惊雷,震得苏胥一时无言。他惊讶地望着李思,才明白此人并非只是针对儒家,而是对所有学派都持否定态度。
转念一想,若他不认同诸子百家,那他认为什么才能治国?
出于好奇,苏胥继续问道:“公子以为,何以治国?”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实干。言辞是虚,行动是实。若不落到实处,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空谈。”
李思没有提到科学、格物或法治,因为这些归根结底也都是为了实际应用。
“言辞是虚,行动是实……”
苏胥低声重复几遍,继而笑道:“公子所言极是。但苏某还想请教,为何公子不认为法家、墨家、道家可以治国?可否为苏某解惑?”
李思只是微微一笑,心想:‘这些话怎能告诉你?若让你传了出去,我在始皇面前怕是就麻烦了。’
见李思笑而不答,苏胥也知趣地点头道:“是苏某唐突了。”
李思与苏胥之间的这番对话,自然也传到了嬴政耳中。
嬴政端坐于朝堂之上,听百官逐一禀报朝事。忽然,蒙毅递来一个眼神,嬴政心念一转,立刻明白,恐怕是李思那边又有了新的动静。他朝蒙毅微微颔首,示意其前去办理。
朝堂之上,赵高与李斯等人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嬴政与蒙毅之间传递的是何意思。
赵高心中尤为不安。作为嬴政身边的亲信之一,平日最受信赖,如今却连皇帝私下授意什么都不知情,怎能不令他心生疑虑?
(http://www.220book.com/book/U7L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