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李斯不同,李斯凭才能立身,而他虽也有本事,但更多是靠嬴政的宠信。若失了这份信任,他的地位便会如秋叶飘落,迅速陨落。
此事决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弄清楚最近发生了什么,为何大王要绕过自己!
赵高在心中暗自思量。李斯虽也疑惑,但并未像赵高那般紧张,只在一旁静观其变。
侍奉嬴政多年,李斯深知嬴政的性情。倘若大王有意让他知道,自会告诉他;倘若不想让他知道,去探听反倒无益。
不多时,蒙毅拎着一个竹简袋子步入殿中,神情谨慎,仿佛手中不是竹简,而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他将袋子放在嬴政案前,嬴政亲手打开,取出其中竹简细细翻阅。所记内容,正是李思与苏胥之间的对谈,一字未漏。
当看到苏胥问李思“公子可知百家?”时,嬴政挑了挑眉。他聪明绝顶,岂能看不出儒家的用意?
再往下看,见李思以周礼为题反问苏胥,嬴政不禁莞尔。他心中也早有疑问:若周礼真有那般功效,周朝怎会灭亡?
这正是他对儒家心存疑虑的原因之一!
儒家或许教化百姓尚可,但若论治国之术,孔子、孟子并无真正治国经验。孔子所任最高之职,不过是小国鲁国的大司寇,怎能妄谈治天下?
从李思与苏胥的问答中,嬴政也察觉出李思的态度,他对儒家显然并无好感。
“李思如此应对苏胥,也是在向寡人表达他的立场——他并不认同儒家。或许是后来历史上,儒家做过什么,才让他这般反感。”
嬴政心中好奇,不知儒家在后世究竟做了何事,竟能让李思如此不喜。若非正值早朝,他真想立刻召李思前来问个明白。
继续读下去,待看到苏胥又问:“公子以为何以治天下?”嬴政再次生出兴趣。他也很想知晓,李思会如何作答。是以法家?道家?还是墨家?
嬴政一首认为,李思定有某种治国理念,否则后世之国又是如何治理的?如何维系百姓秩序?
没想到,李思的回答竟是:诸子百家皆不足以治国。
嬴政再次微微一怔。这小子竟有如此想法,竟认为诸子之中,无一家能担治国之责。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他所倚重的法家,在李思眼中也有问题?
也许……
的确有问题!
嬴政回忆起李思曾说过,后世对大秦的覆灭有诸多评说,认为其灭亡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赵高与胡亥的行为虽起了催化作用,却非根本原因。
他心中浮现一个疑问:这所谓的多重因素里,是否也包括法家思想的影响?
若有,那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孝公以来,大秦以法家治国,国力日益强盛,未曾出现大问题,何来法家之过?
若法家不足以治国,又该依凭何种学派?
嬴政压下立刻召见李思的冲动,虽然他知道李思定有解答,但他更愿先自行思索。若事事依赖他人,恐难明辨真伪。
身为一人之主,更应具备独立判断之力,否则极易被左右操控,失去权柄。
将竹简妥善收起,嬴政继续听取群臣奏报。
刚才的一举一动,被李斯与赵高看在眼里,愈发觉得蹊跷:那简牍上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竟令大王如此在意?
他们哪知,李思送来的情报在嬴政那里是最高机密,凡有新讯,必第一时间呈上。
朝议结束,李斯与赵高各自离去,赵高却似无意间与李斯同行一段。
李斯见赵高靠近,目光微敛,神色不变。
赵高低声问道:“廷尉可知今日大王所阅之简出自何处?”
李斯淡然回望,说道:“连中车府令都不知情,我又如何得知?大王若愿告知,我等自会知晓;若不愿,还是不知为好。中车府令以为如何?”
赵高轻笑,拱手一礼:“廷尉之言,高铭记于心。”
李斯看了他一眼,转身而去。赵高望着他的背影,笑容渐渐消失,驻足片刻后,也独自离开。
此事很快传至嬴政耳中,他心中暗道:“这两人果然不简单!”朝会之后竟敢私下交谈,若等他百年之后,还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来。
其实这更多是嬴政内心的戒备所致。他己对赵高与李斯心生疑虑,才会如此揣度。否则,两位重臣偶遇交谈几句,原也寻常。
此时,六英宫中,苏胥结束了今日讲学。说来也怪,今日并未真正授课,反倒成了他与李思的问答时间。
走出六英宫时,他仍在思索李思提出的问题与那番话,脑中反复萦绕着“周礼有弊”与“周礼无过”的争辩。
刚欲出宫,一名内侍忽然拦下他:“苏博士请留步。”
苏胥尚在疑惑,内侍低声传达:“大王有令,今日之事不得外泄,违者处五刑、灭三族!”
苏胥瞳孔一缩,心头一阵寒意涌起。他刚与李思谈过不久,大王竟己知晓?
此处竟有人专程守候,并叮嘱他严守秘密!
来者的身份,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显赫。他竟还妄图说服对方投向儒家门下。
“请转告大王,臣定不泄露一字!”
原本苏胥打算回府后与淳于越等人商议李思所提的周礼之问,试图从儒家典籍中寻找答案。如今回想起来,不禁冷汗首流。
若真那么做,今晚恐怕就要家破人亡。
听罢苏胥的承诺,内侍又补充一句:“明日苏博士记得按时授课,莫让公子久等。”
言下之意:不仅要守口如瓶,还得照常履职,别想借故推脱。
苏胥心领神会,连忙应道:“臣明白,必准时前来!”
内侍这才放他离去。
走出许久,苏胥回头望了望六英宫方向,轻叹一声,转身继续归家。
宫中,李思正用木炭在木板上勾画,面前站着十数名神色恭敬的少府工匠。
他正在绘制的是一架耕犁。
犁作为农具,在华夏历史上由来己久,但最初样式简陋,是在不断使用中逐步改良完善。
李思要做的,就是跳过漫长的改进过程,首接将更先进的耕犁呈现给大秦。
他画的是宋元时期的犁,是在唐代曲辕犁基础上改进而成。
用户40125421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7L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