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传承之困】
泰山封禅,天地共鸣。黄帝深感要真正治理好这广袤的九州,仅靠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结绳记事的模糊印记,乃至自己与少数人掌握的灵力沟通,是远远不够的。政令难以精准传达远方,先民智慧无法系统留存,天地法则的奥妙更无法被有效记录和推演。
这一日,他召见负责记录历史的仓颉,指着堆积如山的甲骨与绳结,叹息道:“往事如烟,易散难聚。若无圭臬,何以传后世?何以明天道?”他命仓颉:“观天地万象,纳鬼神之形,创制一套足以承载万理、贯通人神的文字!”
【第一幕·观象取形】
1. 星轨为笔
仓颉领命,登临灵台(观测天象之高台),日夜不辍。他观北斗七星的运转轨迹,其形如勺,指引方向,遂画出“斗”字;见流星划破夜空,留下转瞬即逝的光痕,悟出“逝”字之速;察星云聚散无常,勾勒出“气”字之韵。星辰的排列与运行,为他提供了最宏大而精确的框架。
2. 鸟兽迹书
他走入山林,细察万物。见鸟爪印于雪地,清晰可辨,遂仿其形造“爪”字;观龟甲裂纹天然成趣,启发他创造出“卜”、“兆”等与占卜相关的字;虎豹奔走的雄姿,化为“奔”、“猛”的笔势;游鱼摆尾的灵动,融入了“水”、“游”的形态。
3. 人身为本
他亦反观自身。握拳之形为“手”,站立之姿为“立”,目视前方为“见”,心之所感为“思”。从最基础的身体机能与形态中,提炼出最根本的字符。
【第二幕·神泣鬼惊】
4. 天雨粟
当仓颉创造出第一个系统性的文字——“日”(象太阳之形)、“月”(象月牙之形)、“人”(象侧立之人形)——并尝试以灵力将其刻印于特制的玉版之上时,天地忽生异变!晴朗的天空骤然落下无数颗粒、金黄璀璨的粟米,如同暴雨倾盆,持续了整整一刻钟!万民惊愕,随即欢呼雀跃,视为天赐祥瑞,仓颉却明白:天恐人掌握文字后,惰于农耕,故降粟米以示警诫,亦显造化之慷慨。
5. 鬼夜哭
是夜,黄帝战纪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黄帝战纪最新章节随便看!天地间阴风怒号,无数无形的鬼魂(实为天地间散逸的混沌意识与未能安息的残念)发出凄厉的哭嚎,声传西野,令人毛骨悚然。仓颉于灵台上静听,了然于心:鬼神之所以能惑人,因其幽隐难测。如今文字既成,天地万物之理将被阐明,一切幽隐之事都将被记录、被洞察,鬼神再难行其诡秘之道,故恐惧而哭!
6. 法则震颤
更深层次的震动发生于无形。天地间的法则因这套足以表述其规律的文字系统的出现而产生了细微的调整与共鸣。灵力流转似乎多了一种可被“书写”的渠道。风后感受到阵法推演变得更加顺畅,黄帝亦觉轩辕剑的共鸣范围有了微妙的扩展。
【第三幕·字成天下】
7. 文以载道
仓颉不顾异象,呕心沥血,最终创制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法则在内的完整文字体系,共得字数千。每个字不仅有其形、音、义,更因创字时观想天地万物,而隐隐蕴含着一丝对应的道韵。例如“雷”字书写时隐隐有电光闪烁,“山”字则显沉稳之气。
8. 轩辕正名
黄帝亲临灵台,检视仓颉所创文字,大为震撼。他取轩辕剑,于首山青铜壁上,刻下第一个由人皇亲书的词组——“华夏”!
二字即成,华光流转,气运汇聚。黄帝正式下令,将此文字系统命名为“轩辕文”或“汉字”,命仓颉为“史皇”,负责教导百官与各部族使者学习传播。
9. 文明之火
文字迅速成为比指南车、首山犁更强大的工具。政令得以准确传达,律法有了成文依据,农耕经验、医药知识、冶炼技术得以记录传承。一座座“学舍”在各大部落兴起,文明的火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蔓延。
【终幕·双刃之器】
仓颉立于灵台,俯瞰着因文字而悄然改变的大地。他手中玉版上,一边刻着“光”字,温暖明亮;另一边刻着“暗”字,幽深难测。
他心中明澈:文字,这把开启无穷智慧的钥匙,亦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记录真理,亦能编织谎言;能传承仁德,亦能散布邪说;能沟通天地,亦能窥探禁忌。
“陛下,”他对身旁的黄帝轻声道,“字己创,然用之善恶,存乎一心。需以德驭之,以法规之。”
黄帝颔首,目光望向更遥远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U8M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