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太庙惊变】
蚩尤旗带来的不安尚未平息,第三日黎明,太庙值守的卫士与祭司便发现了令人骇然的景象——供奉于中央高台,象征九州社稷、镇压天下气运的九尊巨鼎,竟在昨夜无声无息地自行移动了方位!
【第一幕·鼎迁之象】
1. 错位巨鼎
九鼎并未离开太庙范围,但其摆放的格局己彻底改变。原本按“井”字形布置,对应九州方位,此刻却变得散乱而充满某种难以言喻的诡异韵律。
豫州鼎(中央之鼎)向东南偏移三尺,鼎身微倾。
雍州鼎、梁州鼎竟互相靠近,几乎鼎足相抵。
荆州鼎、扬州鼎则远离原本位置,靠近太庙边缘。
每一尊鼎的鼎足之下,坚硬如铁的青金石地砖上,都出现了深深的、新鲜的刮擦痕迹与凹陷,仿佛巨鼎被无形之力生生拖拽移动所致。
2. 符文异闪
鼎身之上,那些由仓颉亲自刻画、蕴含天地至理与王朝气运的古老符文,此刻正明灭不定地闪烁着青黑交杂的光芒。光芒时而温润祥和(鼎自身神力),时而变得幽暗暴戾(魔气干扰),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拉锯战。
3. 气机紊乱
整个太庙范围内的天地灵气变得异常紊乱。原本庄严肃穆、气运昌隆之感被一种沉滞、压抑甚至略带刺痛的氛围所取代。修为稍低的祭司靠近时,竟感到心神摇曳,气血翻涌。
【第二幕·仓颉解鼎】
4. 急召入庙
黄帝与仓颉闻讯,第一时间亲临太庙。看到眼前景象,即便是黄帝,脸色也瞬间凝重如铁。仓颉更是快步上前,不顾灵气紊乱带来的不适,手指颤抖地抚过鼎身闪烁的符文和地上新鲜的刮痕。
5. 两种解读
仓颉仔细观察每一尊鼎移动的轨迹、角度,以及符文闪烁的规律,良久,他抬起头,眼中充满惊疑与凝重:“陛下,此象…亘古未有!有两种可能:
其一,自主护运:九鼎感知到蚩尤旗引发的天地戾气与煞气暴涨,自行调整方位与气场,试图以更优化的格局镇压、疏导这股力量,守护九州气运。此乃神器有灵,自发护主!”
其二,魔魂作祟:镇压于鼎内,或者说与鼎气纠缠日深的蚩尤魔魂碎片,借蚩尤旗现世之机,力量大增,开始剧烈反抗,试图扭曲鼎阵,甚至…反向污染九州气运!这些移动,可能是魔魂挣扎牵引所致,这些闪烁的幽暗之光,便是明证!”
6. 凶险指向
仓颉指着几尊移动幅度最大的鼎,特别是那微微倾斜的豫州鼎:“陛下您看,豫州鼎倾向东南,其余各鼎移位后,其符文隐然交织,所指向的…并非蚩尤旗出现的正北涿鹿方向,而是偏向东方!这要么是鼎阵在指示魔患的下一处爆发点或关键所在,要么…就是魔魂试图将祸水东引!”
【第三幕·黄帝定策】
7. 双管齐下
黄帝目光扫过异动的九鼎,沉声道:“无论缘由为何,九鼎异动,绝非吉兆。必须立刻应对。”
即刻祭祀:以最高规格祭祀九鼎,献三牲,焚天章,凝聚百官万民之念,强化鼎身正气,助其压制魔气。
符文加固:命仓颉带领所有精通符文的修士,以太牢之血混合首山之铜粉,重新勾勒、加固鼎身符文,尤其针对闪烁幽光最盛之处。
监控地脉:立即排查东方各州郡地脉节点,特别是与昔日蚩尤活动或大战相关的区域,查看是否有异常能量波动或魔气泄漏。
占卜吉凶:请大巫祝举行龟卜筮占,试图从天机中获取更明确的指引。
8. 隐患之忧
黄帝心中忧虑更深。九鼎乃国本重器,若其真的被魔气侵蚀甚至操控,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意味着蚩尤魔魂的强大超乎想象,更意味着镇压魔患的最大依仗本身可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第西幕·无声的警示】
9. 祭祀显异
祭祀过程中,当黄帝亲自将祭酒洒向豫州鼎时,鼎身剧烈一震,一道混合着青金与黑红的异光冲天而起,于半空中短暂形成一幅模糊的幻象:似是波涛汹涌的大河之畔,有古老的遗迹发出幽光,随即幻象溃散。这更印证了东方或有变数的猜测。
10. 持续的拉锯
加固符文的工程开始了,但修士们发现,在鼎身上刻画变得异常费力,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抵触、扭曲他们的笔触。符文的光芒闪烁得更加剧烈,显示着鼎内正邪两股力量的拉锯战远未结束。
【终幕·动摇的基石】
九鼎的异动被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内知悉,以免引起更大的恐慌。但黄帝与核心重臣们心中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蚩尤旗现于天,九鼎动于地。
天象示警,地器不安。
原本被视为最稳固的统治基石和最强守护力量的九鼎,如今却成了需要警惕和加固的对象。这场人魔之争,进入了更加诡异而凶险的阶段。黄帝知道,必须尽快弄清九鼎异动的真相,以及那东方所指,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U8M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