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8章:红联映雪书新愿,旧物牵情赴岁筵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章节无错乱精修!
 

(腊月二十西的清晨,雪停了,天却更冷了些,屋檐下的冰棱冻得笔首,像串倒挂的水晶。林晓踩着冻实的雪往李大爷家走,手里提着卷红纸,是许明华托人从县城买来的,纸边泛着淡淡的米黄,和1970年供销社卖的那种一模一样。快到门口时,就听见院里传来“唰唰”声,宋岩正站在石阶上磨墨,砚台是个粗陶的,边缘磕了个角,李大爷说这是当年宋岩爹练字用的,墨条泡在温水里,散出股淡淡的松烟香。)

“李大爷说今儿该写春联了,”宋岩把墨条在砚台里转了圈,墨汁渐渐浓起来,“早年写春联要现磨墨,说墨香能招福。你看这红纸,裁得方方正正,跟外婆日记里画的尺寸不差分毫。”他往砚台里添了点丁香花水,是林晓昨天用干花泡的,“张裁缝寄来的银剪子派上用场了,剪出来的纸边比尺子量的还齐整,她说这叫‘裁岁’,把旧年的烦心事都裁掉。”

(小花抱着个竹篮跟在林晓身后,篮子里是些零碎的布角,红的绿的堆在一起,像团小小的火焰。“林老师你看!”她举起块红布,上面绣着个歪歪扭扭的“春”字,针脚里还嵌着点金粉,是从灯笼上蹭下来的,“我把碎布拼成了个福袋,王婶说要挂在门楣上,能接住从天上掉下来的福气!”福袋刚挂上门框,就有片雪花慢悠悠飘下来,正好落在“春”字的中心,融化后竟在布上晕出个极小的绣绷印,和林晓绷架上的那个一般无二。)

许明华扛着摄像机冲进院时,镜头差点撞到磨墨的宋岩。“家人们快看这墨香!”他把镜头凑近砚台,墨汁里映出院角的老槐树,树影在墨里轻轻晃,像幅流动的水墨画,“这砚台可有故事!李大爷说1971年春节,宋队长就是用它写的春联,贴在仓库门上,第二年仓库就躲过了火灾,说是墨里的丁香气镇住了火气!”他突然压低声音,对着镜头比划,“我昨儿在谷仓的墙缝里找到半张旧春联,上面的‘岩’字笔画,跟宋大哥现在写的一模一样,连最后一笔的弯钩角度都分毫不差。”

李大爷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手里捏着副老花镜,镜片上蒙着层薄霜,是刚才在院里看雪时沾的。“当年写春联有讲究,”他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得由家里的壮劳力执笔,说字里得带着力气,才能顶住一年的风雨。你外婆总在旁边研墨,说她的力气得掺在墨里,跟宋队长的字合在一块儿,才算完整。”他指着墙上挂的旧相框,里面是张泛黄的照片:1970年的春节,外婆站在仓库门口,手里举着副春联,宋岩爹站在旁边,手里还握着毛笔,两人身后的雪地上,落着片没化的丁香花瓣。

(林晓把三层绣绷支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绷上的布换了新样式,正绣着贴春联的场景:宋岩站在高凳上贴横批,林晓在下面扶着凳子,手里举着胶带;小花踮着脚往门框上贴福字,福字倒着贴,取“福到”的意思;最妙的是院角的“时光麦”,藤蔓上的迷你绣绷都展开了,绷上的春联内容各不相同,却都带着“绣”“线”“麦”“香”这些字,像在凑一首关于岁月的诗。她往宋岩的袖口绣了朵小丁香,刚下针,就见院里的宋岩突然抬手拢了拢袖子,像是感觉到了什么,嘴角还带着点笑意。)

“累不累?要不要换我来绣?”宋岩贴完上联走进来,手里还捏着毛笔,指尖沾着点墨汁。林晓摇摇头,举着绣绷给他看:“你看这春联的字,我照着你写的描的,像不像?”宋岩凑近一看,布上的“一针绣出千年事”几个字,笔画间的飞白都和他刚写的一模一样,连墨色浓淡都分毫不差。“这哪是描的,”他笑着刮了下她的鼻尖,“是你把我的心意绣进去了。”话音刚落,林晓的顶针突然发烫,映出1971年的堂屋:宋岩爹写春联,外婆在旁边绣笔套,笔套上的花纹,正是现在林晓绣绷上的丁香。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照进来,在八仙桌上投下块菱形的光斑,正好落在绣绷的中心。“时光麦”的藤蔓不知何时爬进了屋,顺着桌腿往上缠,迷你绣绷上的画面换成了年夜饭:1970年的餐桌上摆着搪瓷缸,里面盛着白酒,缸沿刻着“劳动最光荣”;2024年的桌上多了瓶红酒,瓶身上系着红绒线,和宋岩犁耙上的那根是同一条;未来的餐桌上,孩子们用的小碗都绣着花边,碗底印着“北大荒绣坊”的字样。“这藤蔓成了精了!”王婶端着盘饺子馅走进来,“刚看见它往灶膛里送柴,还把丁香花往饺子馅里撒,跟你外婆当年一个勤快样!”她指着其中一个绣绷,“你看这饺子的个数,三十个,不多不少,跟咱现在准备的一样,连掉在桌上的那个破皮的都有。”)

许明华收到个特快专递,是位收藏家寄来的,里面是个紫檀木的笔架,架上还插着支狼毫笔,笔杆上刻着“岩芝合用”西个字,刻痕里嵌着点金粉,在光线下闪闪发亮。“这位收藏家说这是1972年的物件,”许明华小心翼翼地把笔架摆在桌上,“当年宋队长托人做的,说要和林老师共用,写春联、记日记都能用,后来不知怎么流到了市面上,他花了三十年才找到。”狼毫笔刚碰到砚台里的墨汁,笔锋突然散开,蘸出的墨在红纸上写下个“缘”字,笔画圆润,竟像是两人合写的——左边刚劲,右边温婉。

(傍晚时,村里的人都聚到李大爷家,男人们围着宋岩看写春联,女人们跟着林晓学绣福字,孩子们在院里追跑,手里举着刚剪好的窗花,窗花的图案是麦浪和丁香,风一吹,像无数只展翅的蝴蝶。李大爷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他看着院里的热闹景象,突然叹了口气:“跟1970年一模一样啊,就是人换了茬,可那股子热乎劲儿,一点没差。”他往院里扔了把瓜子,“当年宋队长写春联,院里也这么热闹,知青们围着看,村里的孩子抢着要福字,你外婆就站在旁边笑,手里的绣活都忘了做。”)

林晓把绣好的贴春联图展开,阳光透过画面照在地上,竟在青砖上投下副完整的春联影子,上联是“半线牵回万里春”,下联是“一针绣出千年事”,横批是“岁月同辉”。“你看这影子,”她指着横批,“比咱们贴的还清楚。”宋岩蹲下来看,发现影子的笔画里藏着些极小的图案,有麦粒,有丁香,有绣绷,还有两个交握的手,像他们此刻的样子。

(“时光麦”的藤蔓在屋檐下轻轻晃,所有迷你绣绷上的字都连成了一句话:“旧岁墨香融雪去,新年线暖引春归”。有片叶子垂下来,落在砚台里,墨汁瞬间染上淡淡的紫,宋岩用这染了色的墨写最后一副春联,字里竟透出丁香的影子,像在纸上开了朵无形的花。林晓把这片叶子夹进外婆的日记本,刚合上,就见纸页自动翻开,露出夹着的那张半旧春联,上面的“岩”字和宋岩刚写的,重合在了一起。)

回家时,宋岩提着两副刚写好的春联,林晓抱着绣好的福字,小花跟在后面蹦蹦跳跳,手里举着个红灯笼,灯笼面是她刚绣的小老鼠,抱着颗麦粒,憨态可掬。“李大爷说明天要蒸馒头,”宋岩的声音在冷空气里格外清亮,“用第七亩地的新麦粉,放丁香花糖,蒸出来的馒头得点个红点,跟当年外婆做的一样。”

林晓抬头看天,星星己经出来了,疏疏落落的,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知道,这春联不是简单的红纸黑字,是把1970年的墨香、2024年的线暖,都写进了岁月里,让过去的期盼和现在的相守,在红纸上相遇,在雪地里扎根,等着开春时抽出新的枝芽。就像那根永远不断的绣线,一头牵着旧年的灶火,一头连着新年的灯盏,而中间最暖的那段,是此刻三人的脚印在雪地上排成的线,歪歪扭扭,却都朝着家的方向,朝着那桌即将摆开的、热气腾腾的岁末筵席。

(走到院门口时,宋岩突然停下脚步,把手里的春联递给林晓:“你来贴吧,”他眼里带着笑意,“李大爷说,得让绣线的主人,把这新愿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林晓踮起脚往门框上贴,指尖碰到冰冷的木头,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像揣着个小火炉。宋岩站在旁边扶着她的腰,小花举着灯笼照亮,灯笼的光落在红纸上,“岁月同辉”西个字亮得像在发光,映着三人的笑脸,在雪地里凝成了一幅不会褪色的画。)

远处传来零星的锣鼓声,是村里的秧歌队在排练,鼓点咚咚地敲在雪地上,震得檐角的冰棱都在颤。林晓低头看了眼手里的顶针,上面还沾着点金粉,在灯笼光下闪闪发亮。她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是旧岁的墨香融进雪水,是新年的线暖牵着春风,是所有藏在时光里的心意,都在这一刻,找到了最妥帖的安放之处。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