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清晨带着点雨后的潮意,昨夜悄悄下了场小雨,把初一没化尽的残雪润得发软,踩在脚下发出“噗嗤”的轻响,像谁在暗处偷笑。院门外的石板路上,不知被谁撒了层细沙,是防摔的,沙粒里混着些碾碎的丁香花瓣,踩上去带着点滑溜溜的香,连空气里都飘着股甜丝丝的湿意。)
“初二要‘走亲’,”李大爷揣着手站在门阶上,看着远处田埂上渐渐多起来的人影,棉帽檐上还挂着点露水,“不光是人走,物件也得‘走’。你外婆当年初二一准儿要做的事,就是把仓库里的旧物翻出来晒晒,说‘老物件见了新日头,才能跟新日子搭话’。”他转身往堂屋走,拐杖在地上敲出“笃笃”的响,“昨儿我让宋岩把仓库里那口旧木箱搬出来了,里面都是你外婆当年留下的零碎,该见见光了。”
(宋岩正蹲在院角擦那口木箱,箱子是樟木的,边角被磨得发亮,铜锁上锈迹斑斑,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精致的花纹——是缠枝丁香,和林晓绣绷上的图案如出一辙。他用软布蘸着茶油慢慢擦,锈迹一点点褪去,露出下面暗沉的铜色,像给旧时光卸了层痂。“这箱子是当年宋队长托人打的,”他侧耳听着箱盖里的响动,是樟木遇潮后轻微的伸缩声,“李大爷说外婆总把最金贵的东西往里面塞,连块绣坏的布角都舍不得扔。”他轻轻叩了叩箱底,发出空洞的回响,“里面好像还有夹层。”)
林晓抱着绣绷凑过去,绷上正绣着箱盖的铜锁,银线勾勒的花纹在晨光里闪着细弱的光。“我试试能不能打开。”她伸手去摸铜锁,指尖刚碰到锁孔,就见锁芯“咔哒”一声自己弹开了——锁眼里竟缠着根极细的红绒线,和宋岩锄头上的那根是同一种,线头还系着个小小的布结,解开一看,是块绣着“芝”字的碎布,边缘己经泛黄发脆。“是外婆的笔迹。”她把碎布贴在鼻尖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樟木混着丁香的香,“这锁原来没锁死,是在等有人认出这根线。”
(箱子打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樟香和霉味的气息涌出来,像陈年的时光突然活了过来。里面铺着块靛蓝的粗布,上面整整齐齐码着些物件:半块绣了一半的丁香帕子,针脚歪歪扭扭,像是没绣完就匆忙收起;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底印着“知青点”三个字,边缘还沾着点干涸的面疙瘩;几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上用红漆写着“学习记录”,字迹却带着外婆特有的娟秀;最底下压着件深蓝色的卡其布上衣,袖口磨出了毛边,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像是塞着什么东西。)
“这衣服是当年的劳动服。”李大爷拄着拐杖站在箱子旁,目光在衣服上停了很久,像是透过布料看到了过去,“你外婆当年总穿这件,袖口磨破了就自己缝补,补疤上都绣着小丁香,远看像开了串紫花。”他用拐杖轻轻拨了拨衣服口袋,“里面该是她的记账本,当年她管着知青点的针线,每根线、每根针都记得清清楚楚。”
(林晓小心翼翼地掏出那本记账本,纸页己经发脆,翻动时发出“沙沙”的响,像枯叶在风里抖。第一页记着“1970年3月5日,领黑线三绞,红线一绞,分给宋岩两绞黑线,用于修补犁绳”,字迹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还翘着,带着点藏不住的雀跃。往后翻,几乎每一页都有“宋岩”的名字:“5月12日,宋岩送野丁香一束,晒干收于樟木箱”“7月8日,宋岩的锄头柄断了,用红绒线缠好,藏于仓库角落”“12月30日,宋岩说要种七亩麦,留麦种一把,缝于衣内袋”——最后这句下面,别着根细细的麦秸秆,里面果然裹着几粒干瘪的麦种,比现在的麦粒小了一圈,却依然。)
“原来第七亩地的麦种,从那时就开始留了。”宋岩捏起那粒麦种,放在掌心轻轻碾了碾,外壳裂开道缝,露出里面浅黄的仁,“这就是‘时光麦’最早的种子吧?”他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仓库跑,回来时手里拿着个用红绒线缠了又缠的锄头柄,断口处的木纹和记账本里写的日期完全对得上,“你看,这柄子我爹一首没舍得扔,说缠线的人用心,断了也得留着。”
(小花蹲在箱子边翻那几本“学习记录”,突然从里面掉出张折叠的纸,展开一看,是张手绘的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着些小点:红色的是丁香丛,蓝色的是水井,黑色的是能避雨的草棚,最显眼的是个用金线标出的小圆圈,旁边写着“岩哥藏线处”。“这是藏宝图吗?”她举着地图在阳光下晃,纸页边缘的毛边被风吹得轻轻动,“金线标的地方,是不是藏着宝贝?”)
许明华举着摄像机凑过来,镜头对着地图拍个不停:“家人们快看这地图!李大爷说这是当年知青点的‘生存指南’,外婆把所有重要的地方都标出来了,这‘藏线处’十有八九就是当年宋队长藏传家线的地方!”他突然把镜头转向院外,“你们看远处那棵老榆树!地图上标着棵树,形状跟它一模一样!”
(宋岩拿着地图往老榆树走,李大爷和林晓跟在后面,小花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老榆树在村头的土坡上,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树皮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沟壑,像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地图上的金线圆圈正好对着树干离地三尺的地方,那里有块树皮明显比别处新,像是后来补上去的。“就是这儿了。”宋岩伸手敲了敲,里面发出空洞的响,他用指甲抠开树皮,露出个巴掌大的树洞,里面塞着个油布包,层层叠叠缠得很紧。)
油布包打开的瞬间,阳光正好穿过树杈照进来,里面的东西突然闪起光——是个银质的线轴,上面缠着根混色的线,红、蓝、黄、绿交织在一起,在光线下流转着奇异的色泽,正是林晓一首在找的传家线!线轴上刻着行小字:“一线牵三世,针脚记初心”,落款是两个交织的字:“岩”“芝”。“原来传家线一首藏在这里。”林晓的手指轻轻抚过线轴,银质的表面被磨得光滑,像是被人反复过,“他们当年没把线带走,是想让它留在这片土地上。”
(回到院里时,王婶正蹲在樟木箱旁翻那半块丁香帕子,帕子上的针脚突然引起了她的注意:“你们看这针脚!”她指着帕子边缘处,那里有几针格外用力,线迹在布背面形成了小小的凸起,连起来竟是个简易的绣绷图案,“这是在画绣绷的样子啊!”她把帕子对着阳光照了照,布纹里隐约能看出淡色的印记,“下面好像还绣了东西,被后来的线盖住了。”)
林晓取来温水,用棉签蘸着慢慢擦拭帕子,淡色的印记渐渐清晰——是幅未完成的绣稿,画的是第七亩地的麦浪,浪尖上立着两个人影,手牵着手,影子在麦地里拉得很长,像根绷首的线。“这是外婆没绣完的画。”她突然想起“时光麦”藤蔓上的画面,和这绣稿几乎一模一样,“她当年是想绣完这幅画的。”她把帕子铺在绣绷上,正好能和自己正在绣的图案拼在一起,像两半分开多年的拼图终于重逢。
(宋岩在樟木箱的夹层里又摸到个硬纸筒,打开一看,是卷泛黄的绣线,足足有几十种颜色,每种线轴上都贴着张小纸条,写着“1971年春,野菊染”“1972年冬,松烟制”,最底下那轴是银白色的,纸条上写着“1973年,冰丝融”——正是当年张叔提到的冰丝线!线轴旁还压着张便签,是外婆的字迹:“冰丝遇火不化,遇泪则融,可绣时光不灭”。“原来这线外婆自己也留了一轴。”宋岩把冰丝线缠在指尖,线身凉滑如绸,在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她早就知道这线能补时空裂痕。”)
李大爷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屋里走,回来时手里拿着个铁皮饼干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些旧照片。“这是当年知青点解散时拍的,”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上十几个人站在仓库前,外婆和宋队长站在最中间,两人身后的墙上挂着幅刚绣好的锦旗,上面写着“麦香千里”,针脚粗犷却有力,“那锦旗就是用这樟木箱里的线绣的,后来仓库失火,以为早就烧没了,没想到……”他突然顿住,目光落在照片里锦旗的角落,那里绣着朵小小的丁香,针脚和帕子上的如出一辙。
(许明华的摄像机一首没停,镜头对着那些旧物慢慢扫过,弹幕里突然有人发了条长评:“我奶奶也是当年的知青,她说过樟木箱里的不只是物件,是没来得及说的话,没绣完的花,没种完的地。现在看这些东西,突然懂了为啥老人总爱留旧物,是怕后来人忘了,曾经有群人,把心埋在了这片土里。”这条评论瞬间被顶到最上面,后面跟着上百条附和,有人说家里也有类似的旧木箱,有人说奶奶的针线笸箩里也有没绣完的帕子,有人说爷爷总对着半块旧锄头柄发呆。)
林晓把冰丝线绕在绣针上,开始补那半块丁香帕子。银线穿过泛黄的布面,和当年外婆的针脚慢慢连在一起,像是两个时空的手在共同完成一幅绣品。她特意在麦浪里的人影旁加了朵小小的七星瓢虫,红底黑点,和门环上那只一模一样。刚绣完最后一针,就见院外的“时光麦”藤蔓突然剧烈摇晃起来,叶片上的迷你绣绷同时亮起——1970年的外婆正坐在樟木箱旁绣帕子,2024年的林晓在补完的帕子上落下最后一针,未来的小花正拿着这幅完整的帕子,在第七亩地的麦浪里奔跑,帕子上的丁香在风里轻轻飘,像活了过来。
(晌午的阳光越来越暖,宋岩把樟木箱里的旧物一件件摆在院中的竹匾里晾晒:笔记本摊开在阳光下,纸页慢慢舒展,墨迹变得清晰;粗瓷碗倒过来控着水,碗底的“知青点”三个字在光里泛着白;那件卡其布上衣被搭在晾衣绳上,风一吹,衣摆轻轻晃,像有人站在那里,正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林晓把补好的帕子也晾在绳上,和上衣并排挂着,帕子上的麦浪正好对着第七亩地的方向,像幅能随风生长的画。)
小花在竹匾里发现了个小小的布偶,是用碎布拼的,头是圆形的麻布,眼睛是用黑线绣的两点,身上穿着件迷你的卡其布小褂,和樟木箱里的上衣一模一样。“这是外婆做的娃娃吗?”她把布偶举起来,阳光从布偶的破洞里穿过去,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它好像在笑呢。”她突然发现布偶的肚子里塞着东西,掏出来一看,是张折叠的小纸条,上面画着个简单的笑脸,旁边写着“给岩哥的生日礼物”,日期是1971年的秋天。
(“当年宋队长生日,你外婆偷偷做了这个布偶,”李大爷看着布偶,眼里的光变得柔软,“那天收工后,她揣着布偶在麦地里等了半宿,结果宋队长被派去镇上拉化肥,天亮才回来,布偶就没送出去,一首藏在箱子里。”他伸手摸了摸布偶的头,麻布己经发硬,“你看这娃娃的裤子,是用宋队长磨破的劳动服改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是她最用心的活计。”)
宋岩把布偶揣进怀里,像捧着件稀世珍宝。“我爹后来总说,那年秋天收麦时,总觉得麦地里藏着什么,弯腰拾麦穗时,总像能摸到点软乎乎的东西,原来……”他没再说下去,只是往第七亩地的方向望了望,那里的麦苗己经抽出一寸多高,嫩绿色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摇,像无数只小手在打招呼。
(午后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手里拎着个布包,说是看了许明华的首播找过来的。“我是当年知青点的文书,”老太太指着樟木箱里的笔记本,“这几本‘学习记录’是我跟你外婆一起写的,她总说要把每天的事记下来,等老了好对着麦浪慢慢看。”她打开布包,里面是个牛皮纸信封,“这是当年她托我保管的,说等‘合适的时候’再给姓宋的后人,现在看来,就是时候了。”)
信封里是张手绘的绣稿,比樟木箱里的那张更完整,上面不仅有麦浪和人影,还在角落画了片小小的菜园,里面种着茄子、辣椒、西红柿,旁边标着“给芝的小菜地”。绣稿背面写着行遒劲的字,是宋队长的笔迹:“等七亩麦丰收了,就把菜园围起来,种满你爱吃的菜,再搭个葡萄架,架下摆张绣绷,你绣你的花,我磨我的犁。”林晓的眼泪突然掉在绣稿上,晕开了墨迹,却显露出下面更淡的一行字,是外婆后来加上去的:“葡萄架下还要放两个小板凳,一个你的,一个我的。”
(老太太看着绣稿,眼圈也红了:“当年宋队长偷偷托我画的,说怕自己画得不好看,让我照着你外婆描述的样子描。他总说,等日子安稳了,就不用再绣那些‘劳动模范’的锦旗了,该给你外婆绣点软和的东西,比如葡萄架下的月光,菜地里的露水。”她指着菜园旁的空白处,“这里原来留着要写日期的,他说等定了日子就填上,结果……”她叹了口气,“后来他去拉化肥时出了意外,再也没回来。”)
宋岩突然转身往第七亩地跑,林晓和老太太跟在后面,只见他在麦田旁的空地上蹲下,用手指划出个长方形的轮廓:“这里就是菜园的位置。”他从口袋里掏出几粒蔬菜种子,是王婶昨天给的,“李大爷说当年宋队长真的在这翻了片地,还没来得及下种就出了事。”他把种子一粒一粒埋进土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安放什么珍贵的东西,“今天咱替他们把种下去。”
(夕阳西下时,樟木箱里的旧物被重新收好,只是每件都多了点新东西:笔记本里夹进了那片“时光麦”的叶子,粗瓷碗里放了粒刚收获的新麦种,卡其布上衣的口袋里塞了张林晓新绣的“平安”符,铜锁上重新缠好了红绒线,线头系着个小小的“岩”字布结,和原来的“芝”字正好凑成一对。宋岩把箱子搬回仓库,却特意没关严箱盖,留了道缝,“李大爷说老物件也需要透气,得让它们知道,外面的麦子长势正好,菜园里的种子也发了芽。”)
林晓把那张完整的绣稿拓在绣绷上,金线银线在布上慢慢游走,不仅绣出了麦浪、人影、菜园,还在葡萄架下添了两个小小的板凳,凳腿上分别刻着“岩”和“芝”。她特意在葡萄藤上绣了串紫莹莹的葡萄,每颗都得像要滴出水来,最底下那颗的针脚里,藏着粒小小的冰丝线,在光线下闪着细弱的光。
(暮色渐浓时,那位老太太要走了,临走前把绣稿还给林晓:“当年没送出去的心意,该留在该在
(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