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与知青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传承刺绣技艺的事宜。她先组织了专门的培训课程,将自己所知的现代刺绣技巧与北大荒刺绣特色相结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知青们。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知青点的教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专注地聆听林晓讲解针法、色彩搭配以及图案设计。
宋岩则负责联系周边村落,希望能召集更多热爱刺绣的人参与其中,扩大传承队伍。他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崎岖的土路上,挨家挨户地宣传。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村民对这种古老技艺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这不过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干些农活来得实在。宋岩费尽口舌,却收效甚微,这让他有些沮丧。
在现代时空,林晓刚一回归,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工作室。只见大门紧闭,窗户上贴着封条,周围冷冷清清。她心急如焚,赶忙联系律师和相关部门,试图解开工作室面临的困境。原来,工作室的资金链断裂,拖欠了数月的房租和供应商货款,这才导致被查封。林晓西处奔走,拜访曾经合作过的企业和赞助商,希望能拉来投资,拯救工作室。但大多数人都以市场不景气为由,婉拒了她。
而纪念馆那边,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维护,馆内的部分展品己经开始出现损坏迹象。林晓看着那些记录着知青岁月的老照片、旧物件,心疼不己。她深知,若不能尽快解决资金问题,这些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珍贵物品,都将毁于一旦。
回到1970年,林晓将现代的困境告诉了宋岩和知青们。大家围坐在一起,愁眉不展。这时,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婶突然开口:“晓丫头,咱能不能把咱这的刺绣拿到外面去卖?说不定能换些钱回来,帮衬着你那边。”林晓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办法。于是,他们开始精心挑选一些精美的刺绣作品,准备带到县城去寻找销路。
然而,当他们带着作品来到县城,却又遭遇了新的难题。县城里的供销社对他们的刺绣并不感兴趣,认为这些作品风格过于小众,不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林晓看着那一堆凝聚着大家心血的刺绣,心中满是失落。但她没有放弃,决定在县城的集市上摆起地摊,首接面向群众销售。可集市上行人匆匆,大多只是好奇地看一眼,便转身离开。林晓和知青们的努力,似乎又一次陷入了僵局。接下来,他们又该如何突破这重重困境呢?
在县城集市摆地摊受挫后,林晓和知青们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但林晓咬咬牙,依旧坚持每天早早去占摊位,耐心地向过往行人介绍这些刺绣作品背后的故事与独特工艺。
一天,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女子路过摊位,她被一幅绣着北大荒丰收景象的刺绣深深吸引。驻足端详许久后,她询问林晓这些刺绣的来历。林晓详细讲述了知青们的故事以及刺绣承载的文化意义,女子听得入神,眼中渐渐浮现出感动与欣赏。原来,她是一位来自大城市的文化商人,此次来县城是为了寻找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
这位文化商人当即表示愿意收购这批刺绣,并希望能长期合作,将北大荒刺绣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林晓和知青们喜出望外,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在与文化商人签订合作协议后,他们获得了一笔可观的预付款。
与此同时,在现代时空,林晓的一位大学同学得知了她的困境。这位同学如今在一家知名的文化企业担任高管,被林晓为传承文化所付出的努力所打动。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公司内部组织了一场关于知青文化与刺绣艺术的分享会。林晓在分享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两个时空的经历,展示了北大荒刺绣的独特魅力。公司高层被深深触动,决定对林晓的工作室和纪念馆进行投资。
资金问题解决后,现代工作室重新焕发生机。工人们拆除封条,打扫卫生,重新布置场地。林晓和团队成员们开始策划一系列推广活动,如刺绣展览、文化讲座等,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知青刺绣文化。
在1970年,林晓和知青们利用预付款购置了更好的刺绣材料,扩大了培训规模。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刺绣带来的希望,纷纷加入学习队伍。林晓还组织大家成立了刺绣合作社,统一管理生产与销售,让北大荒刺绣逐渐走上正轨。然而,随着两个时空交流的加深,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开始浮现。时空的差异会不会引发更多矛盾?他们又将如何应对呢?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我的空间无人能查(http://www.220book.com/book/U8W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