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2日的杭州,冬夜的冷意被书房的暖气挡在窗外。沈诗涵坐在紫檀木书桌前,指尖划过一份烫金的公司执照——“星辰影视有限公司”,注册地址落在杭州湾区最显眼的写字楼顶层,注册资本栏里的数字后面跟着一长串零。
桌角的座机响了,来电显示是“韩三平”。沈诗涵接起时,听筒里传来表叔标志性的爽朗笑声:“诗涵,执照收到了,这办公室视野不错,能看见钱塘江的夜景。”
“韩叔喜欢就好。”沈诗涵翻开星辰影视的组织架构图,笔尖停在“董事长”一栏的“韩三平”三个字上,“横店的徐表叔刚才打电话,说华东区的影视基地己经预留出一万平米的摄影棚,专供星辰影视使用。”
韩三平在那头低笑:“你徐表叔可是把压箱底的资源都拿出来了。他说当年拍《鸦片战争》,要是有这条件,也不用在广州的烂泥地里打滚。”
沈诗涵想起那位横店影视城的创始人表叔,印象里总是穿着布鞋,裤脚沾着泥,却凭着一股韧劲把荒郊野岭变成了亚洲最大的影视基地。让他来当星辰影视的副董事长,正好用他的实战经验镇住场面——那些靠挖煤发家的影视投资人,在这位从泥土里建起王国的前辈面前,总得收敛几分。
“对了,韩叔,”沈诗涵翻开另一份名单,“我提名了几个副总人选,您看看合适不?”
她报出名字时,刻意放慢了语速:“陈思成,27岁,演员出身,还没大火,但我看过他写的剧本,叙事节奏抓得特别准,想让他试试青年导演事业部的副总;张艺谋导演负责华北子公司,主抓主旋律和国际合拍项目;陈凯歌导演坐镇华东子公司,专攻艺术电影和文学改编。”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韩三平的赞叹:“你这是把新老力量全盘活了。思成那孩子我见过,在《士兵突击》里演得不错,没想到还会写剧本;艺谋和凯歌……他们俩要是能来,那些煤老板想塞人都得掂量掂量。”
沈诗涵笑了。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大导演坐镇,既能保证作品质量,又能形成无形的壁垒——那些习惯了用资本裹挟创作的煤老板,面对这两位拿过国际大奖的导演,总不好意思再提“带资进组”的荒唐要求。而把陈思成这样的80后推上去,是为了给影视圈注入新鲜血液,毕竟未来的观众,要看属于他们时代的故事。
“大舅刚才来电话,”沈诗涵换了个话题,语气不自觉地放轻,“说京城那边的文化审批绿色通道己经打通了,穿越神探夏洛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只要是星辰影视的项目,审核周期能缩短一半。”
她的大舅,那位在京城担任市委书记的长辈,向来低调沉稳,极少为私事开口。这次却主动打来电话,只说“好好做内容,别丢沈家的脸”,话虽简单,分量却重如千钧。有这位在政界深耕多年的长辈把关,星辰影视在政策层面便无后顾之忧,那些想靠钻政策空子牟利的资本,自然也不敢轻易造次。
韩三平在那头叹了口气:“你奶奶的亲哥哥,那位老元帅要是还在,怕是要为你这布局喝三碗酒。”他说的是沈诗涵的舅老爷,那位退役后隐居在京城西合院的老元帅,当年在延安时就爱拉着文艺兵排话剧,常说“好故事能顶三千毛瑟枪”。
沈诗涵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去西合院拜年,老元帅总把她拉到膝头,讲当年在战壕里靠《白毛女》鼓舞士气的故事。“做影视,不能只想着赚钱,”老人粗糙的手掌抚过她的头顶,“得让人看完了,心里有点亮堂的东西。”现在想来,星辰影视的初心,或许就是从那时埋下的种子。
挂了电话,沈诗涵点开电脑里的项目库。《三体》的剧本己经改到第三稿,汪滔的无人机团队发来新的航拍测试视频,张艺谋导演的助理传了份关于长城保护的纪录片企划,陈思成的名字后面,附着一份都市悬疑剧的大纲……这些文件像一块块拼图,正慢慢拼出星辰影视的未来。
窗外的杭州湾亮起了灯火,湾区写字楼的顶层星光闪烁——那是星辰影视的标志灯牌。沈诗涵知道,明天一早,那些收到任命通知的导演、编剧会陆续赶来,那些跃跃欲试的资本会发来合作意向,而她要做的,就是站在这片新开辟的战场上,守住“内容为王”的底线。
手机在桌上震动,是母亲沈芳发来的消息:“你爷爷新酿的‘影视红’酒好了,说等星辰影视的第一部戏开机,就拿来当庆功酒。”
沈诗涵笑着回复:“告诉爷爷,好酒得配好故事,我一定给他留着。”
放下手机,她在组织架构图的最后一行,郑重地写下“宗旨”二字,后面跟着一行小字:“拒绝潜规则,尊重创作者,让每个故事都有尊严。”台灯的光晕落在字迹上,像给这份承诺镀上了层温暖的金边。
夜渐深,书房的灯亮到很晚。沈诗涵知道,星辰影视的路才刚刚开始,但她不怕。因为站在她身后的,有懂艺术的表叔,有镇场子的前辈,有撑腰的长辈,更有那些藏在血脉里的信念——好故事,永远值得被认真对待。而她要做的,就是给这些故事,搭一个最结实的舞台。
(http://www.220book.com/book/UA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