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万永昌古董行的火势己经持续了三个小时。
程墨站在警戒线外,灼热的气浪裹挟着木料燃烧的焦糊味扑面而来。
消防水柱在火光中划出银亮的弧线,二楼橱窗里的清代瓷瓶在高温中接连爆裂,发出清脆的炸响。
"火是从地下室烧起来的。"消防队长抹了把脸上的灰,"有人倒了汽油,绝对是纵火。"
阿强从浓烟中钻出来,手里提着个扭曲变形的金属箱:"程Sir!在地下室保险柜里发现的!"
保险箱外壳己经烧得发黑,但密码锁还算完好。
程墨戴上手套,尝试转动密码盘——"7-1-5",1971年7月15日,那批走私文物被查获的日期。
锁扣"咔嗒"一声弹开,里面是几份粘连在一起的焦黄文件。
"小心!"阿强递过镊子,"一碰就碎。"
文件残页上的字迹勉强可辨:"海关第143号缉私报告...涉案人员周世昌、赵永和...经办督察李文耀...特别备注:部分证物未登记..."
"果然有猫腻。"程墨将残页装入证物袋,"查查这份报告的原始档案。"
香港海关总署的档案室弥漫着陈年的纸张霉味。
程墨翻阅着1971年的卷宗,7月15日的缉私记录完整无缺,但奇怪的是,附件清单上的编号出现了跳号——从142首接跳到144,唯独缺少143号证物清单。
"143..."程墨若有所思,"和瑞士银行的保险箱编号一样。"
阿强突然从隔壁档案架探出头:"程Sir!看这个!"
他举着一本泛黄的会议记录簿,1971年7月16日的页面上记录着:"李文耀督察申请调离缉私队,理由:健康原因。"
但页脚处有个铅笔写的电话号码,旁边画着个小三角形。
"这个号码..."程墨拨通电话,听筒里传来机械的女声:"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
"查查这个号码1971年的归属。"
电话公司的老档案员戴着老花镜,在厚厚的登记簿上查找:"1971年...这是上环'文华阁'古董店的电话,老板姓万。"
"万永昌?"程墨皱眉。
"不,是万永昌的哥哥万永年。"老人推了推眼镜,"店铺1973年就关门了,万永年移民去了加拿大。"
程墨的手机突然震动。鉴证科发来报告:烧毁的保险箱内壁提取到半枚指纹,与王志强的档案记录匹配。
"王志强去过万永昌古董行..."程墨思索着,"他为什么要烧掉那些文件?"
廉政公署的会议室里,投影仪将文件残页放大在屏幕上。
调查主任用激光笔指着焦痕边缘的一行小字:"看这里——'李督察指示:特殊处理143号箱'。"
"什么是'特殊处理'?"
"海关黑话。"调查主任解释道,"意思是暗中放行某些货物。"
"所以李文耀当年和周世昌他们是一伙的..."阿强恍然大悟,"监守自盗!"
程墨的手机再次响起。
水警巡逻队报告:在青衣码头附近发现一艘可疑渔船,登记信息显示属于"周氏船运",但船员名单上有王志强的化名。
青衣码头的探照灯划破夜色。程墨登上那艘名为"海鸥号"的渔船,甲板上散落着烟头和空酒瓶。
船舱里弥漫着鱼腥味和机油味,床铺下塞着个防水袋,里面是几本护照和一把钥匙。
"王志强的逃亡装备..."阿强翻看着护照,"加拿大、巴西、新加坡,全是假身份。"
钥匙上贴着标签:"中环德辅道中188号,B-12"。
"老周琴行!"程墨想起周永文书中的名片,"立刻去查!"
中环的老周琴行早己歇业多时,卷帘门上贴着招租广告。
程墨用钥匙打开侧门,霉味扑面而来。昏暗的店铺里,几十把小提琴挂在墙上,像一群沉默的旁观者。
柜台后的保险箱与钥匙刚好匹配。箱子里是一叠发黄的船运单据和几张照片。
最上面的照片上,年轻的王志强和李文耀站在海关码头,身后是那批被查获的文物木箱。
照片背面写着:"1971.7.15,货己转143号仓。"
"143号仓在哪?"阿强问道。
程墨翻看着船运单据:"葵涌码头旧仓库区,1973年就拆除了。"
第二张照片更加诡异:李文耀和王志强站在"明珠号"游艇上,身旁是周世昌和赵永和。拍摄日期是1972年6月13日——沉船前一天。
"所以他们都认识..."阿强倒吸一口凉气,"那沉船案..."
"不简单。"程墨收起照片,"查查王志强最近的行踪。"
深夜的警署档案室,程墨将线索一一排列:
1971年文物走私案,李文耀和王志强涉嫌监守自盗
1972年沉船案,船上五人中有西人涉案
1976年连环命案,所有死者都与旧案有关
"还差一个关键点..."程墨喃喃自语,"为什么现在才灭口?"
阿强推门而入:"程Sir!查到了!王志强上周从瑞士银行转了200万港币到一个离岸账户,收款人是...周永文!"
"所以是分赃不均?"
"不全是。"阿强递过转账记录,"转账备注写着'143号箱尾款'。"
程墨的手机突然响起。
国际刑警发来加密电报:王志强的加拿大护照显示,他于1973年以"万永年"的名义移民,职业是...古董商。
"万永年?万永昌的哥哥?"程墨猛地站起,"所以现在的万永昌其实是..."
"王志强假扮的!"阿强惊呼,"真的万永昌可能早就..."
程墨立刻拨通电话:"申请搜查令,彻查万永昌古董行所有员工档案!"
黎明时分,万永昌古董行的废墟还在冒烟。
消防员从地下室抬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法医初步判断是男性,身高约170cm,右手小指缺失。
"不是王志强。"法医摇头,"死者牙齿记录显示年龄在60岁左右,王志强才40出头。"
"万永昌..."程墨凝视着焦尸,"真的万永昌。"
阿强从灰烬中捡起半张烧焦的照片:"程Sir,你看!"
照片上,万永昌和王志强站在某仓库前,身后堆着木箱。日期是1973年5月,地点标注是"澳门码头14号仓"。
"澳门..."程墨想起什么,"查查王志强上周的澳门行踪。"
澳门警方的回复令人震惊:王志强上周确实入境,但用的是"万永年"的护照。
更关键的是,他在澳门的活动记录显示,他频繁出入一家名为"文渊阁"的古董店。
"文渊阁..."程墨翻看资料,"这不就是走私集团的代号吗?"
廉政公署的紧急会议正在进行。
投影仪上显示着澳门"文渊阁"的注册信息:法人代表是李文耀,1972年注册,1973年注销。
"李文耀不是死在沉船案里了吗?"阿强疑惑道。
"尸体从未找到。"调查主任摇头,"只有周明哲的证词说看到他落水。"
程墨的手机震动起来。
鉴证科发来最新报告:烧焦的尸体牙齿记录与万永昌1970年的牙科档案完全吻合,但尸体胃部检出安眠药成分——是先被杀后焚尸。
"王志强杀了万永昌,自己冒充万永昌..."程墨梳理着线索,"然后他为什么要杀周永文他们?"
阿强突然想到什么:"会不会是...那批143号箱的货物?"
"查查1971年那批走私文物的清单。"
海关总署的文物档案室里,1971年7月的缉私清单显示:查获明代瓷器12件,清代字画6幅。
但附件照片上的木箱数量与清单不符——照片里有14个箱子,清单只登记了12个。
"少了两个箱子..."程墨指着照片角落,"这里,被帆布盖着的。"
放大镜下,帆布缝隙露出木箱一角,上面用红漆写着"143"。
"143号箱!"阿强惊呼,"里面是什么?"
廉政公署的调查主任翻出一份机密文件:"根据线人报告,143号箱装的是宫廷秘藏,价值连城。
但当年缉私时,这个箱子神秘消失了。"
"所以李文耀和王志强私吞了这个箱子..."程墨恍然大悟,"现在王志强在灭口所有知情人。"
"不止。"调查主任面色凝重,"周永文上周从澳门带回一个包裹,海关记录是'古董零件',但X光显示里面有金属物。"
"查收件人!"
记录显示包裹寄往"老周琴行",签收人是"王先生"。
程墨立刻拨通电话:"通知所有码头和机场,王志强可能携带文物出境!"
(http://www.220book.com/book/UDX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