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的荷包在集上渐渐有了名气。有回她刚把摊子摆开,就被几个熟客围住,手里攥着零碎的布角:“晚秋妹子,能不能按我们的样子绣?我家娃想要个孙悟空的。”“我想绣对鸳鸯,给我家老头子做寿礼。”
她愣了愣,手里的针线在阳光下闪了闪。定制?这倒是个新鲜主意。她低头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布角,突然觉得眼前亮堂起来——光卖现成的荷包挣不了几个钱,要是能按客人的心意绣,不仅能多要些手工费,还能攒下更多回头客。
“成啊。”林晚秋爽快应下,从布包里掏出半截铅笔和张糙纸,“你们说样子,我先画下来,满意了再绣。手工费多加两分钱,成不?”
“两分钱算啥!”要绣鸳鸯的王婶拍着大腿,“只要绣得好,多给五分都乐意!”
那天收摊时,林晚秋手里攥着三张画满花样的糙纸,还有预付的一毛定金,心里比揣了蜜还甜。回家的路上,她踩着田埂上的青草,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风卷着油菜花的香扑在脸上,她突然想起沈廷舟说的“日子得往前奔”,原来这奔头,就藏在一针一线里。
晚饭桌上,林晚秋把定制的事跟沈家人说了。沈母凑过来看那些画,指着孙悟空的金箍棒念叨:“这猴头的棒子得绣得亮些,用金线才好看。”念军扒着桌子看鸳鸯,小手指着鸟嘴:“这里得绣个红点点,像隔壁李婶抹的胭脂。”
沈廷舟没说话,只是看着林晚秋低头画图的侧脸,她的睫毛在油灯下投出淡淡的影,鼻尖沾着点铅笔灰,像只勤恳的小蜜蜂。他伸手替她擦掉灰,指尖擦过皮肤时,林晚秋的笔顿了顿,纸面上洇出个小小的墨点。
“明天我去县城买些好丝线。”沈廷舟的声音很轻,像怕惊飞了灯下的蛾子,“你要啥颜色?我记着。”
林晚秋报了七八种颜色,说到“金线”时声音低了些——那东西金贵,一尺能抵两斤玉米面。沈廷舟却没犹豫:“都买。”他看着她眼里的光亮,补充道,“挣钱就是为了花在该花的地方。”
第二天沈廷舟从县城回来,肩上的布包沉甸甸的。倒出来一看,不仅有十几种颜色的丝线,还有两卷细棉布,甚至还有把磨得锃亮的小剪刀,红漆的把柄上刻着朵小梅花。
“供销社的张师傅说,这剪刀裁布不抽丝。”沈廷舟把剪刀递给她,手指不经意碰到她的掌心,两人都像被烫了似的缩了缩。林晚秋捏着剪刀柄,红漆的温度透过指尖漫上来,烧得脸颊发烫。
夜里,她坐在灯下赶工。王婶的鸳鸯要得急,她打算先绣这个。金线在布上游走,勾勒出翅膀上的花纹,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像把星星揉碎了缝进去。沈廷舟坐在对面擦枪,偶尔抬头看她一眼,目光落在她绾起的发辫上,那里别着根他捡的木簪,磨得光滑发亮。
“你说……要是以后开个铺子,专门绣这些东西,能成不?”林晚秋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叹息。话一出口就后悔了——在村里开铺子?这想法是不是太张狂了?
沈廷舟却没觉得荒唐,他放下枪,认真想了想:“咋不成?你绣得好,有人买,就成。要是缺钱,我这几年攒的工分能兑些钱出来。”
林晚秋的心猛地一跳,手里的金线差点打结。他不仅没笑话她,还认真盘算着帮她?她低头看着布上的鸳鸯,突然觉得这对鸟儿的眼睛,像极了沈廷舟此刻的眼神,亮得能照见人心里去。
“我就是随便说说。”她掩饰着心慌,把线收紧些,“先把眼前的活干好再说。”
沈廷舟没再追问,只是重新拿起枪,擦拭的动作却慢了些。窗外的虫鸣唧唧喳喳,灶膛里的余火偶尔“噼啪”一声,屋里的空气像浸了蜜,甜得让人发困。
王婶的鸳鸯绣好那天,林晚秋特意用细麻绳串了穗子,挂在竹篮里送去。王婶的老头子蹲在院里编筐,见了那对鸳鸯眼睛都首了,接过来看了又看,粗糙的手指抚过金线绣的羽毛:“这手艺,比城里铺子的还好!”
王婶得意地给了她一捧新摘的香椿:“下回我侄女结婚,让她也来找你绣床幔,给你多算些工钱!”
这话像颗种子,落在林晚秋心里。床幔?那可比荷包费功夫多了,要是真能接到这样的活,说不定……真能攒够开铺子的钱。
她开始更用心地琢磨花样。去学堂接孩子时,路过赵先生的书房,总忍不住往里瞟两眼,看那些旧书上的花鸟图案;去供销社扯布,就跟张婶打听城里时兴的样子;甚至沈廷舟从工地回来,她都要问问那些城里来的技术员,喜欢什么样的绣品。
有回沈廷舟带回来块蓝色的府绸,说是工地上一个技术员给的,人家家里是开布庄的,看他媳妇会绣花,特意送了块好料。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八零年代当后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他说这种布绣出来的东西挺括,不容易皱。”沈廷舟把布递给她,眼里带着点期待,“你试试?”
林晚秋摸着那滑溜溜的府绸,心里像揣了团火。她连夜在布上描了幅松鹤图,打算绣个屏风挂件,要是能让那技术员帮忙带到城里看看,说不定能打开销路。
绣松鹤图费了她半个月功夫。仙鹤的翅膀用了渐变的丝线,从浅灰到雪白,像真的覆着层羽毛;松树的针用了深绿的线,一针针攒出层次,远看真有苍劲的模样。沈廷舟每次从工地回来,都要站在旁边看半晌,末了总说句“越来越像样了”,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
送图那天,林晚秋特意用红绸子把挂件包好。技术员接过时愣了愣,打开一看,当即拍了大腿:“林同志这手艺!我回去给我娘看看,她准喜欢!要是她老人家满意,我让我家布庄跟你长期订!”
林晚秋的心“怦怦”首跳,捏着衣角说:“要是真能成,我给你算便宜些。”
“价钱好说!”技术员小心地把挂件收起来,“你等着,不出半个月,我给你回信!”
那半个月,林晚秋绣活时总走神。针脚偶尔歪了,线也总缠在一起。沈廷舟看在眼里,没多问,只是每天回来都给她带些安神的酸枣仁,晚上烧炕时多添把柴,让屋里暖和些。
半个月后,技术员果然捎来口信,说他娘见了松鹤图喜欢得紧,让林晚秋再绣两幅牡丹图,一幅挂在客厅,一幅送给他妹妹当嫁妆,手工费按城里的价钱算,一尺布给五毛钱。
五毛钱一尺!林晚秋拿着那封信的手都在抖。要知道,她绣个荷包才五分钱,这一幅牡丹图少说也有三尺,顶得上她卖三十个荷包了!
“我就说你能行。”沈廷舟从背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声音里带着笑,“以后不用去集上风吹日晒了,坐在家里就能挣钱。”
林晚秋转过身,撞进他含笑的眼里,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这一路从被人戳脊梁骨,到如今能靠手艺挣体面钱,要是没有他在身边撑着,她怕是早就撑不下去了。
“廷舟,”她鼓起勇气,从柜子里拿出那个绣好并蒂莲的帕子,塞到他手里,“给你的。”
帕子上的莲花还带着淡淡的皂角香,针脚比最初的荷包细密了不知多少。沈廷舟捏着帕子,指腹抚过花瓣的纹路,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他抬头看她,她的脸在灯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眼睛却亮得像星子。
“好看。”他憋了半天,就说出这两个字。
林晚秋“噗嗤”笑了,眼角的泪却跟着掉下来,落在手背上,烫得像火。她知道,这帕子递出去,有些东西就不一样了——不再是搭伙过日子的客气,而是实打实的情意,像她绣的并蒂莲,根缠在一起,风风雨雨都拆不散。
沈廷舟把帕子叠好,放进贴身的衣兜,那里还揣着她给他的狼牙。他想再说些什么,却见念战揉着眼睛从炕上爬起来:“妈妈,我要喝水。”
林晚秋赶紧抹掉泪,转身去倒水。沈廷舟看着她的背影,手在衣兜里攥紧了帕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烘烘的。
夜里,林晚秋躺在床上,听着身边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心里盘算着开铺子的事。她想把铺子开在公社旁边,那里人来人往,离村子也近。铺子不用太大,隔出个小间做活,外面摆个柜台展示绣品就行。要是生意好,就请村里手脚麻利的媳妇来帮忙,大家一起挣钱,总比在家靠工分强。
她甚至想好了铺子的名字——“晚秋绣坊”。就用她的名字,踏踏实实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做活的地方。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窗台上的薄荷上,叶片上的露珠闪着光。林晚秋摸了摸枕头下的钱盒子,里面的钱越来越多,叮当作响,像在为她的计划伴奏。她知道,这条路或许不容易,会有新的难处,新的磕碰,但只要身边有沈廷舟,有这双能绣出花来的手,她就敢往前闯。
沈廷舟在东厢房翻了个身,手摸进衣兜,指尖触到帕子上的莲花纹路,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他不懂什么绣活,却懂她眼里的光——那是对日子有盼头的光,比任何绣品都亮。他想,等她的绣坊开起来,他就多挣些钱,把铺子旁边的空房也租下来,给她打个像样的柜台,再做个能晒丝线的架子,让她舒舒服服地做活。
渠里的水还在哗哗地流,淌过春耕的田野,淌过初夏的麦浪,也淌过这对男女心里悄悄生长的希望。林晚秋的针线在布上穿梭,不仅绣出了花鸟鱼虫,更绣出了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蓝图——那里有窗明几净的铺子,有来来往往的客人,有孩子们在柜台前嬉闹的身影,还有她和沈廷舟并肩站着的模样,像极了帕子上那对并蒂莲,在寻常日子里,开出最踏实的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UEQ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