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考上大学那年夏天,老槐树开得格外盛。细碎的白花缀满枝头,风一吹,就像下了场香雪,落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晾衣绳上,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味道。
林晚秋坐在槐树下择菜,竹篮里的青菜沾着晨露,鲜嫩得能掐出水。沈廷舟拄着枣木拐杖,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本旧相册,一页页翻着。相册的封皮己经磨破了,里面夹着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有在戈壁滩拍的全家福,有念军念战小时候的百日照,还有那张在槐树下拍的合影,两人的头发都白了,却笑得比阳光还暖。
“你看这张,”沈廷舟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年你跟我去西北,在军帐门口拍的,你还穿着我那件军大衣,裹得像个粽子。”
林晚秋凑过去看,照片上的自己扎着两个麻花辫,脸上带着点怯生生的笑,依偎在沈廷舟身边。沈廷舟穿着军装,眼神明亮,嘴角带着少年气。她忍不住笑了:“那时候多冷啊,风刮得脸都疼,你还非要拉着我拍照。”
“不拍下来,咋留着给孩子们看?”沈廷舟合上相册,放在腿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宝都要上大学了。”
“可不是嘛,”林晚秋把择好的青菜放进竹篮,“当年抱他的时候,才这么点大,现在都比你高了。”她用手比划着,眼里满是感慨。
正说着,小宝背着书包从屋里出来,身上穿着新买的衬衫,是念军从城里寄回来的。“爷,奶,我去学校领录取通知书了!”他的声音里满是雀跃,像只即将展翅的小鸟。
“慢点走,路上小心。”林晚秋叮嘱道,看着孙子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心里既骄傲又不舍。这是家里第三个大学生,念军、念战,现在又是小宝,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可她和沈廷舟,也越来越老了。
沈廷舟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握住她的手:“别瞎想,孩子们有出息,咱们该高兴。等小宝走了,咱们就好好歇着,每天种种花,晒晒太阳,多好。”
“嗯,”林晚秋点点头,靠在他肩上,“就是有点想他们,念军在城里忙,念战也有自己的家,以后家里就剩咱们俩了。”
“还有老槐树呢,”沈廷舟拍了拍她的手背,“它陪着咱们这么多年,比啥都亲。”
老槐树确实陪着他们走过了太多岁月。春天开花,夏天遮阳,秋天落叶,冬天挂雪,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这个家的变迁。林晚秋想起刚成亲时,沈母在槐树下教她纳鞋底;想起念军念战小时候,在槐树下追蝴蝶、捉迷藏;想起沈廷舟从部队回来,在槐树下给她递过一碗热水……那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中午,小宝拿着录取通知书回来了,红色的封皮格外喜庆。他举着通知书,冲进院子:“爷,奶,我考上了!考上北京的大学了!”
林晚秋和沈廷舟赶紧迎上去,看着通知书上“北京大学”西个字,两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沈廷舟的手在发抖,接过通知书,翻来覆去地看,眼眶都红了:“好,好,咱们小宝有出息!”
林晚秋擦了擦眼泪,拉着小宝的手:“快,跟你爸你姑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电话里,念军和念战都很激动,念军说要回来办升学宴,念战说要给小宝买新行李箱。林晚秋笑着应着,心里却暖暖的——不管孩子们走多远,心里永远记着这个家。
升学宴办得很热闹,请了村里的亲戚朋友,还有二丫娘、王奶奶这些老邻居。沈廷舟穿着新做的中山装,拄着拐杖,挨个给客人敬酒,虽然喝得不多,却笑得合不拢嘴。林晚秋忙着给客人添菜,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席间,二丫娘拉着林晚秋的手,感慨道:“晚秋啊,你这辈子值了,孩子们都有出息,老伴也疼你,不像我,孤孤单单的。”
“你也别这么说,”林晚秋拍了拍她的手,“孩子们都孝顺,你要是闷得慌,就常来咱家坐,咱们一起说话。”
二丫娘点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林晚秋知道,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单。她和沈廷舟能相互陪伴,是多大的福气啊。
晚上,客人都走了,院子里静悄悄的。沈廷舟坐在槐树下,看着满地的花瓣,突然说:“晚秋,等小宝开学,咱们去北京看看吧。”
林晚秋愣了一下:“去北京?咱们这身子骨,能行吗?”
“咋不行,”沈廷舟看着她,眼里带着期待,“咱们还没去过北京呢,去看看天安门,看看长城,也去小宝的学校逛逛,看看咱们的孙子在啥地方读书。”
林晚秋的心动了。她这辈子,除了去西北,就没去过别的大城市。去北京看看,是她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好啊,”她笑着说,“等咱们去了,就拍张照片,跟天安门合个影。”
“嗯,”沈廷舟握住她的手,“咱们还得在长城上走一走,看看毛主席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底是啥样。”
月光透过槐树叶,洒在两人身上,重生八零年代当后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重生八零年代当后妈最新章节随便看!像披了层银纱。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们的约定祝福。林晚秋靠在沈廷舟肩上,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不管去哪里,只要身边有他,就是最好的旅程。
小宝开学前一周,念军开车回来接他们去北京。车子停在村口老槐树下,引来不少村民围观。沈廷舟穿着林晚秋给他做的新棉袄,拄着枣木拐杖,慢慢往车上走。林晚秋背着个蓝布包,里面装着给小宝带的土特产,还有两件她亲手缝的棉衣——北京比家里冷,她怕孙子冻着。
“爷,奶,快上车,里面有暖气。”小宝打开车门,扶着他们坐进去。
车子缓缓驶离村子,林晚秋回头看着老槐树越来越远,心里有点舍不得。沈廷舟握住她的手:“别舍不得,等咱们回来,老槐树还在。”
“嗯,”林晚秋点点头,靠在他肩上,“就是觉得这院子空了。”
“等咱们从北京回来,就把院子收拾收拾,种点你喜欢的月季,再养几只鸡,热闹。”沈廷舟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车子开了一天,傍晚时分终于到了北京。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跟村里的宁静截然不同。林晚秋看着窗外的景象,眼睛都看首了:“这北京,可真大啊。”
“是啊,”沈廷舟也感慨道,“比咱们想象的还热闹。”
小宝的学校很大,绿树成荫,教学楼气派得很。他们跟着小宝逛校园,沈廷舟拄着拐杖,走得很慢,却看得很认真。路过图书馆时,他停下脚步:“小宝,你要多来这里看书,好好学本事,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知道了爷,我会的。”小宝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
第二天,念军带着他们去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沈廷舟的眼眶一下子红了。他这辈子,为国家守过边疆,现在终于亲眼看到了天安门,看到了五星红旗,心里的激动难以言表。
“晚秋,你看,”沈廷舟指着天安门城楼,“这就是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地方,咱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老一辈革命家打下来的。”
林晚秋也很激动,拿出相机,让念军给他们拍照。她和沈廷舟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身后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两人都笑得格外灿烂。照片洗出来后,林晚秋把它放在相册的最前面,像宝贝一样珍藏着。
他们还去了长城,沈廷舟拄着拐杖,一步步往上爬。林晚秋怕他累着,想扶着他,他却摆摆手:“我能行,这点路不算啥,当年在戈壁滩,比这难走的路我都走过。”
站在长城上,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沈廷舟感慨道:“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啊,这辈子能来一次,值了。”
在北京待了半个月,他们该回家了。小宝送他们到车站,眼里满是不舍:“爷,奶,你们回去路上小心,我放假就回家看你们。”
“嗯,”林晚秋摸了摸他的头,“在学校好好照顾自己,别惦记家里。”
火车开动时,沈廷舟看着窗外的小宝越来越远,突然说:“晚秋,咱们这辈子,没白活。”
林晚秋点点头,靠在他肩上,眼泪掉了下来。是啊,他们这辈子,经历过战争,也享受过和平;吃过苦,也尝过甜;有过分离,也有过团聚。现在孩子们都有出息了,他们也能安享晚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回到村里,老槐树依旧矗立在院子里,只是花瓣己经落了不少,地上铺了层厚厚的花毯。林晚秋和沈廷舟坐在槐树下,看着熟悉的院子,心里踏实得很。
“咱们把这花扫起来,晒成干,泡茶喝。”林晚秋拿起扫帚,开始打扫院子。
“我帮你。”沈廷舟拄着拐杖,拿起簸箕,跟她一起打扫。
夕阳的光洒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跟他们说:“欢迎回家。”
日子又回到了从前的平静。沈廷舟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转一圈,看看他种的花,喂喂他养的鸡。林晚秋则坐在窗边做针线活,给小宝缝棉衣,给念战的孩子做虎头鞋。
有时候,二丫娘会来跟他们聊天,三人坐在槐树下,晒着太阳,说着家长里短,日子过得悠闲又惬意。
这天傍晚,沈廷舟坐在槐树下,看着林晚秋在灶房忙碌,突然说:“晚秋,等咱们走不动了,就把这老槐树留给孩子们吧。让他们记得,这里是咱们的家,是他们的根。”
林晚秋从灶房出来,笑着说:“好啊,让他们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回家的路。”
夕阳的光洒在老槐树上,也洒在他们身上。林晚秋知道,他们的故事,会像老槐树的年轮一样,永远刻在岁月里;他们的爱,会像老槐树的根一样,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槐树下的约定,岁月里的回响,都将成为这个家最珍贵的记忆,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UEQ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