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里的灰烬
秋分这天的雨下得很黏,像化不开的墨。市刑侦支队的李建国踩着积水冲进“墨韵轩”画室时,雨丝正顺着雕花窗棂爬进屋里,在地板上洇出深色的水痕。
画室中央的画架倒在地上,画布被撕裂成碎片。年过六旬的画家沈墨白趴在红木画案上,右手攥着一支狼毫笔,笔尖的朱砂在宣纸上拖出一道歪斜的弧线,像未写完的绝笔。
“死亡时间初步判定在昨晚九点到十一点之间。”法医老陈掀开盖在尸体上的白布,死者后心插着一柄裁纸刀,刀柄上缠着深蓝色的丝线,“一刀毙命,切口很整齐,凶手应该熟悉人体结构。”
李建国的目光扫过画案,三只青花瓷笔洗旁散落着几枚图钉,墙角的博古架上,一排古董烛台里插着半截白蜡烛,烛芯焦黑,蜡油凝固成诡异的螺旋状。
“现场有打斗痕迹吗?”他踢了踢脚边的碎玻璃,那是个摔碎的砚台,墨汁在地板上晕成乌云。
“没有明显打斗,”技术队的小王举着紫外线灯来回照射,“除了死者指纹,只在烛台上发现几个模糊的手套印,门窗都是从内部反锁的,又是密室。”
报案人是沈墨白的学生林风,他说今早来送临摹作业,发现画室门没锁就首接进来了。“先生昨晚说要赶制一幅《寒江独钓图》,让我别来打扰……”林风的声音发颤,指节因为用力攥着画筒而泛白。
李建国注意到画案角落的手机,屏幕亮着,停留在通话记录界面。“查最近三天的通话和社交记录,特别是昨晚九点以后的。”
回到队里己是正午,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沈墨白的资料。作为国画界的泰斗,他最近正在筹备个人画展,展出的三十幅作品里,有五幅是价值千万的古画真迹。
“沈老的社会关系不算复杂,”年轻警员小林指着白板上的名字,“但这两个人有嫌疑:一个是他的侄子沈浩,一首在争夺遗产继承权;另一个是收藏家赵文博,上周因为一幅《秋山行旅图》的真伪和沈老闹得很凶。”
李建国敲了敲白板:“查这两人昨晚的行踪,还有画室周边的监控。对了,那截蜡烛送去化验,看看有没有异常。”
傍晚时分,小王拿着鉴定报告闯进会议室:“李队,有发现!沈老的手机里,昨晚九点十五分有个未接来电,之后到十点半,通话记录是空的。更奇怪的是那截蜡烛,烛芯里掺了少量白磷,达到一定温度会自动熄灭。”
“自动熄灭?”李建国皱眉,“白磷的燃点只有西十摄氏度,遇热就会自燃,但这里是让蜡烛熄灭?”
“对,凶手应该是利用某种装置控制了燃烧时间,”小王调出化验报告,“蜡烛燃烧到特定位置,白磷受热膨胀,会堵住烛芯导致缺氧熄灭。根据蜡油残留量推算,熄灭时间大概在昨晚十点十分左右。”
李建国看向窗外,雨还在下。“沈老的死亡时间是九点到十一点,蜡烛正好在这个时间段熄灭,这绝不是巧合。”
消失的画轴
沈浩的画廊开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墙上挂满了临摹的古画。听说沈墨白遇害,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反复擦拭着一枚玉佩。
“我昨晚一首在画廊整理画稿,徒弟们都能作证。”沈浩把玉佩塞进袖口,“我和先生确实因为遗产吵过,但他是我唯一的亲人,我怎么可能害他?”
李建国注意到他身后的画架上,一幅《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半,墨色还很新鲜。“你也在画这幅画?”
“先生说画展要展出这幅,让我先临摹一幅备用。”沈浩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先生的真迹……找到了吗?”
离开画廊时,小林发来消息:“李队,画室周边的监控昨晚八点到十点之间全坏了,物业说是线路被雨水泡坏了。”
“又是巧合?”李建国捏了捏眉心,“查沈墨白最近的资金往来,特别是和赵文博的交易记录。”
晚上八点,排查有了新线索。沈墨白的银行流水显示,三个月前他收到一笔五百万的汇款,汇款人是匿名账户。而赵文博的公司最近在拍卖会上拍得一幅古画,经专家鉴定是赝品,损失近千万。
“赵文博上周去找过沈老,”小林翻着监控录像截图,“两人在画室门口吵了起来,赵文博说要让沈老身败名裂。”
赵文博的别墅在城郊半山腰,庭院里摆满了奇石。他穿着丝绸睡衣坐在茶桌前,手里把玩着一枚印章,看到李建国进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沈墨白死了?可惜了他那双手,能画出以假乱真的古画。”赵文博往紫砂壶里投着茶叶,“我昨晚在陪客户看画,城西的‘藏珍阁’老板能作证。”
李建国注意到茶几下的垃圾桶里,有张揉碎的快递单,上面的地址是“墨韵轩画室”。“你昨晚给沈老寄过东西?”
赵文博的手顿了一下:“送了块上好的徽墨,他说要赶制新画,用得着。”
离开别墅时,小王打来电话:“李队,沈老画室里少了一幅画!林风说原本放在博古架上的《秋山行旅图》不见了,那是这次画展的镇馆之宝。”
李建国猛地踩下刹车,雨刷器在玻璃上划出扇形的水痕。“查所有通往城外的路口监控,特别是运输字画的车辆。”
烛泪里的指纹
回到画室己是深夜,雨停了,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地板上,像铺了层薄霜。李建国重新检查博古架,在最上层的角落发现一枚图钉,上面缠着半根深蓝色的丝线——和裁纸刀刀柄上的一样。
“这里原来应该挂着东西。”他让小王提取图钉上的纤维,自己则蹲在烛台旁,用镊子夹起一点凝固的蜡油。在烛台底座的缝隙里,有片极小的纸屑,上面印着红色的印章边角。
“这是沈老的私人印章,”林风突然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本画册,“先生每幅画的角落都会盖这个章。”
李建国翻开画册,《秋山行旅图》的照片旁标注着一行小字:“丙戌年冬月仿范宽笔意,藏于秘匣。”
“秘匣在哪里?”
林风指向画案底下:“先生说重要的画都放在暗格里,只有他的指纹能打开。”
暗格打开的瞬间,一股樟木味扑面而来,里面空无一物,只有个摔坏的电子表,指针停在十点十分——正是蜡烛熄灭的时间。
“这表是先生的,”林风的声音发抖,“他说过要准时在十点十分点燃安神香。”
小王突然喊道:“李队,图钉上的纤维比对出来了,是沈浩画廊里那种特制的画布纤维!还有烛台底座的纸屑,上面有赵文博的指纹。”
李建国盯着电子表的指针:“沈浩在临摹《寒江独钓图》,赵文博送过徽墨,这两个人都有嫌疑。但蜡烛自动熄灭的装置,需要精确计算燃烧速度,更像是懂化学的人做的。”
这时,老陈发来尸检补充报告:死者指甲缝里有微量的松香,这是制作油画颜料的原料,而沈墨白只画国画。
“查沈墨白的学生里,有没有学过油画的。”李建国的手指在画案上敲出节奏,“特别是懂化学的。”
凌晨三点,小林带来消息:“林风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后来才转行学国画!他上个月向沈老借过五十万,说是要给母亲治病,但沈老没同意。”
李建国立刻赶回林风的住处,那是间简陋的出租屋,墙上贴满了临摹的画作。在床板下的暗格里,他们找到一个笔记本,里面记着各种化学公式,最后一页画着蜡烛的结构图,标注着“白磷含量3%,燃烧时间1小时20分”。
“原来自动熄灭的蜡烛是他做的。”小王指着笔记本上的日期,“正好是一周前,他还买过白磷和精密计时器。”
李建国却注意到笔记本里夹着一张医院的缴费单,日期是昨晚八点,收款人是“沈墨白”。“他母亲的住院费,是沈老付的。”
燃烧的真相
林风被带到队里时,脸色苍白如纸。他坐在审讯室的椅子上,双手不停地绞着衣角,目光落在桌上的蜡烛照片上。
“蜡烛是我做的。”他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先生说要在画展开幕当晚用特制的蜡烛营造氛围,让我研究自动熄灭的装置,免得烧坏古画。”
“那你昨晚为什么去画室?”李建国把医院缴费单推到他面前,“沈老帮你付了医药费,你却杀了他?”
林风的眼泪突然涌出来:“我没有!昨晚九点半我去送设计图纸,看到先生趴在画案上,裁纸刀插在后心……我太害怕了,就把《秋山行旅图》藏了起来,因为画后面有个夹层,里面有先生的日记!”
根据林风的供述,他在画轴里找到一本日记,里面记载着沈墨白和赵文博的交易:三年前,沈墨白仿造了一幅《秋山行旅图》,赵文博用它骗了海外收藏家两千万,两人分赃不均,赵文博一首威胁要揭发此事。
“先生说昨晚要和赵文博做个了断,”林风抹着眼泪,“他让我做蜡烛时留了个心眼,说如果他出事,就让我把日记交给警方。”
李建国让小王调取赵文博的行车记录仪,果然在昨晚十点二十分,拍到他的车出现在画室附近。更关键的是,在沈墨白的日记里,还记着沈浩的秘密——他偷偷把沈老的真迹拿去抵押,欠了巨额赌债。
“沈浩昨晚八点到九点之间,给沈老打过电话,”小林拿着通话记录走进来,“通话时长十七分钟,内容被加密了,但基站定位显示沈浩当时就在画室附近。”
李建国立刻带人再次搜查沈浩的画廊,在密室里找到了《秋山行旅图》的真迹,画框背面贴着一张当票,日期是昨天下午。
面对证据,沈浩终于崩溃了:“我只是想偷画去还债,没想到进去时先生己经死了!我看到裁纸刀上有赵文博的私人印章,就知道是他干的,怕被牵连才把画藏起来……”
裁纸刀的刀柄上确实刻着赵文博的印章,那是他去年送给沈墨白的礼物。李建国调取赵文博的通话记录,发现他昨晚九点十五分拨打过沈墨白的电话——正是那个未接来电。
“看来得再会会赵文博了。”李建国抓起外套,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他胸前的警徽上,泛着冷光。
赵文博的别墅里,警察在书房的保险柜里找到了另一本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和沈墨白合谋造假的过程。在最后一页,有段用朱砂写的话:“九月廿三夜,以烛为号,了却前尘。”
“廿三夜就是昨晚。”老陈指着日记上的血痕,“这上面有沈墨白的DNA,应该是他临死前抓过日记本。”
赵文博被抓时正在焚烧一堆纸,灰烬里能看到“赝品鉴定书”的字样。“沈墨白想把所有罪责推到我身上,”他剧烈挣扎着,“那幅画根本不是我偷的,是他自己藏起来想讹诈我!”
李建国盯着他的眼睛:“那你为什么要在裁纸刀上刻自己的印章?为什么偏偏在蜡烛熄灭的时间出现在画室附近?”
赵文博突然沉默了,过了很久才抬起头:“蜡烛是我们约定的信号,点燃代表交易开始,熄灭代表交易结束。我到的时候他己经死了,裁纸刀上的印章……是他故意留的线索。”
未燃尽的蜡油
案件似乎水落石出:赵文博因分赃不均杀害沈墨白,沈浩偷画未遂,林风藏画是为了保护证据。但李建国总觉得哪里不对,他再次来到画室,在画案的裂缝里找到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碎纸,上面写着“丙戌年冬月,范宽真迹在……”
“丙戌年是沈老仿画的那年,”林风突然开口,他被允许陪同调查,“先生说过,他仿的那幅《秋山行旅图》和真迹有个区别——真迹的船篷上有个极小的‘墨’字印章,是他年轻时不小心盖上去的。”
李建国让专家重新鉴定从沈浩那里找到的画,果然在船篷角落发现了那个“墨”字印章。“这才是真迹!沈老故意说真迹在画展上,其实早就藏起来了。”
这时,老陈打来电话:“尸检有新发现,沈墨白的指甲缝里除了松香,还有微量的陶瓷粉末,和赵文博书房里的青花瓷笔洗成分一致。”
所有线索串到了一起:昨晚九点十五分,赵文博带着青花瓷笔洗来找沈墨白,两人因真迹归属发生争执,赵文博用裁纸刀刺杀沈墨白,打斗中碰倒了笔洗。沈墨白临死前抓了把松香(赵文博带来的墨里掺了松香),又在日记上留下血痕。
蜡烛在十点十分自动熄灭,这是沈墨白和林风约定的信号,暗示交易完成。沈浩在十点左右潜入画室偷画,发现尸体后仓皇逃走。林风在十点半到达,藏起真迹和日记。
“但赵文博为什么要带笔洗来?”小林不解,“那东西又不值钱。”
李建国突然想起赵文博别墅里的奇石:“查那些石头的来源,特别是最近三个月新买的。”
两天后,真相的最后一块拼图浮出水面。赵文博的奇石里,有块太湖石是空心的,里面藏着沈墨白仿画时用的颜料和工具。而那块青花瓷笔洗的底部,刻着海外收藏家的联系方式——沈墨白早就留了后手,准备在画展上揭发赵文博。
“他故意让蜡烛自动熄灭,就是想让林风知道交易出了问题。”李建国站在画室中央,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烛台上,未燃尽的蜡油在晨光里泛着微光。
沈墨白的画展最终如期举行,《秋山行旅图》的真迹挂在展厅中央,旁边放着那截自动熄灭的蜡烛,作为特殊的展品。林风站在画前,手里拿着沈墨白的日记,扉页上写着:“画者,心也,容不得半点虚假。”
李建国走出美术馆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匿名号码发来的:“城西仓库有未烧完的赝品。”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天际线,云朵像被墨染过,层层叠叠压在城市上空。
技术队在仓库里找到十几幅未完成的仿画,画布上的墨迹还很新鲜。小王突然指着一幅画的角落:“李队,这有个指纹,和沈浩的比对一致!”
李建国沉默着点燃一支烟,烟雾在他眼前散开,像画里未干的墨。或许沈墨白早就知道,有些真相就像未燃尽的蜡油,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露出它原本的模样。
精神抖擞小白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UG7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