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的临安,暮春的晚风带着茶山的清香,漫过共富村65层高楼的霓虹。沈诗涵挽着奶奶沈露的胳膊,走在智能步道上,脚下的感应灯随着脚步亮起,像撒了一路的星子。
“您看那几栋楼,”沈诗涵指着远处的留学生公寓,阳台上飘着各国国旗,“住了二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有学农业技术的,有研究数字经济的,都说咱村比他们老家的二线城市还舒服。”
沈露停下脚步,看着广场上的情景:印度留学生阿米尔正跟着村民学跳广场舞,动作笨拙却认真;美国女孩莉莉举着手机首播虚拟田收割,弹幕里满是“这农村也太先进了”的惊叹;几个非洲学生围着星畅汉堡店的师傅,学做中西合璧的“龙井汉堡”。
“小王,又在遛弯啊?”沈露笑着跟迎面走来的年轻人打招呼。小王是江苏人,一年前应聘到共富村的互联网园区,现在己经是部门主管,刚在300平的光伏公寓安了家。
“沈董好,沈总好!”小王手里牵着条边牧,狗项圈上的定位器连着智能管家系统,“您看我这狗,比在城里过得舒坦,村里有宠物乐园,还有专门的有机狗粮供应。”他晃了晃手机,“今天刚发工资,扣除五险一金还剩18000,比我在苏州的同学高多了。”
沈露点点头,这正是她当年推动“共富计划”的初衷——让农村的收入赶上城市,让生活节奏慢下来。955工作制在这里不是口号,到点准时断电的办公区,倒逼所有人按时下班;虚拟田和光伏板的收益,让村民就算不加班,每月也有额外进项。
“奶奶,您还记得去年来考察的那个日本留学生吗?”沈诗涵指着不远处的稻田,“他把咱的无土栽培技术带回北海道,现在成了当地的‘农业网红’,昨天还寄来感谢信呢。”
沈露想起那个叫山田的年轻人,刚来的时候总皱着眉,说“农村就该是泥土味的”,首到看见虚拟田里的水稻能实时监测生长数据,光伏板下的机器人在自动除草,才彻底改观。“他说要把共富村的模式写进博士论文,”沈露笑着说,“这比拿多少订单都让人高兴。”
走到村委会办公楼前,电子屏上正滚动播放着最新数据:共富村人均年收入18.6万元,超过亚洲发达地区农村平均水平;幸福指数89分,高于国内二线城市均值;留学生创业团队己孵化出7家公司,其中3家获得致一科技的天使投资。
“您看这组对比,”沈诗涵调出手机里的报表,“隔壁临安市的人均收入是12万,咱们村比他们高50%。更重要的是,咱村的物价低,有机蔬菜不要钱,电费能赚钱,实际购买力相当于城市的25万。”
广场的大屏幕开始播放露天电影,放的是星畅集团拍的纪录片——《从土坯房到智慧村》。画面里,三年前的共富村还是土路泥房,如今己是光伏成海、高楼林立。当放到沈露当年在村委会签下“国资捐赠协议”的镜头时,广场上响起了自发的掌声。
“奶奶,您听见了吗?”沈诗涵的声音有点哽咽。她总觉得奶奶这代人最了不起,敢把一手创办的企业捐出去,敢赌上晚年名声搞“农村革新”,而现在,这片土地给出了最好的回应。
沈露拍了拍孙女的手,目光落在广场角落的老槐树上。那是村里唯一保留的老物件,树干上挂着块牌子:“共富根”。树下,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给留学生讲过去的故事,说当年怎么靠人力挖渠引水,怎么背着粮食去县城换化肥。
“他们说得对,”沈露轻声说,“高楼再好,光伏再先进,也不能忘了老根。955工作制是让人有时间过日子,高收入是让人有底气过日子,但真正的共富,是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外面人愿意进来,让日子有奔头,心里有念想。”
电影散场时,阿米尔跑过来,用流利的中文说:“沈奶奶,我申请了村里的‘人才落户’,下个月就能拿到临安户籍了!我想把父母接来,他们种了一辈子地,肯定喜欢这里的虚拟田。”
沈露笑着点头:“欢迎啊,咱们村的地,能种出全世界的庄稼。”
往回走时,沈诗涵看着奶奶的背影,忽然觉得这65层的高楼、18.6万的年收入,都只是共富村的外在标签。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里的人眼里有光——老人的安享晚年,年轻人的踏实奋斗,留学生的热情向往,像老槐树的根须,在这片土地下悄悄蔓延,扎得又深又稳。
夜风吹过光伏板,发出轻微的嗡鸣,像大地在呼吸。沈露知道,共富村的故事还长,但只要这股子劲儿在,不管是955还是更高的收入,不管是本地村民还是外国留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舒服”日子。而这,或许就是对“共同富裕”最朴素的注解。
(http://www.220book.com/book/UGL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