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的长沙,湘江水带着橘子洲的烟火气,漫过云浮公寓500平的全景天窗。袁老站在客厅中央,指尖轻触玻璃上凝结的水汽,窗外的岳麓山轮廓在夜色里若隐若现。物业经理小陈递来沉甸甸的钥匙串,金属牌上刻着“永久性居住权”,旁边的房产证上,“0元”的字样被暖光映得格外清晰。
“袁老,您试试这个。”小陈点开墙上的智能屏,调出无土栽培系统的控制面板。500平的江景房被巧妙划分出“田垄”——客厅东侧的虚拟稻田里,金黄的稻穗正随着系统模拟的“风”轻轻摇摆;阳台的立体种植架上,辣椒、番茄挂着水珠,根系泡在透明的营养液里,根须清晰得像绣在玻璃上的银线。
“这水稻……”袁老弯下腰,手指悬在稻穗上方,生怕碰碎了这“数字庄稼”。屏幕上弹出一行字:“超级水稻‘灵感’品种,模拟生长期120天,结实率92%,亩产预估1200公斤。”
“跟我实验室的新品一模一样。”袁老的声音带着惊叹。他上周刚在长沙县的试验田收割了“灵感”的首批稻谷,没想到在这江景房里,能看到分毫不差的虚拟版本——连稻穗的颗粒数、谷粒的度,都和现实中精准同步。
小陈笑着操作屏幕:“您在试验田的种植数据,每天都会自动同步到这套系统。比如今天上午您给水稻施了钾肥,虚拟稻田的营养参数就会实时更新。晚上睡不着时,您可以在这‘田’里‘巡夜’,比去试验田方便多了。”
正说着,智能管家的提示音响起:“检测到袁老的血压略高,己自动调暗灯光,启动负氧离子发生器。”小陈解释:“这是24小时服务的一部分,家里的传感器能监测健康数据,有任何需求线上申请,不到一分钟就有人响应。上周三楼的农业学家李教授说想种热带水果,系统当场就推送了芒果的种植方案。”
袁老走到书房,整面墙的屏幕正播放着公寓其他住户的动态:七楼的土壤学家在虚拟田里测试盐碱地改良方案,十楼的遗传学家用VR设备观察稻花授粉,顶楼的气象专家则把湘江水的流速数据接入了灌溉系统。“这栋楼住的,都是搞农业的?”他好奇地问。
“八成是科学家和农业学家,”小陈递来份住户名单,“致一科技特意把长沙的云浮公寓打造成‘农业创新社区’,免租金就是为了吸引大家扎堆搞研究。您看楼下的共享实验室,星畅集团捐的智能育种设备,比省农科院的还先进。”
袁老推开落地窗,走上观景台。500平的江景在脚下铺展开,虚拟稻田的灯光与远处试验田的夜巡灯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模拟。他忽然想起年轻时在安江农校的日子,那时连恒温箱都是奢侈品,如今在这江景房里,能让水稻在屏幕上“生长”,能让全国的农业专家在线上“会诊”。
“小陈,帮我把试验田的土壤样本数据传上来。”袁老指着虚拟稻田,“我想试试在这上面模拟不同pH值对‘灵感’的影响,要是成了,明年就能在盐碱地推广。”
小陈立刻操作起来,屏幕上的稻田瞬间分成八个区块,分别标注着“pH4.5”到“pH8.5”。“您看,系统己经匹配了新疆、东北的典型盐碱地参数,”他指着正在生成的预测曲线,“明天早上就能出结果,比在实验室快三倍。”
深夜的江景房里,袁老坐在虚拟稻田旁的藤椅上,看着稻穗在模拟月光下泛着银辉。智能管家播放着轻音乐,是他年轻时爱听的《浏阳河》。他忽然觉得,这500平的空间,比任何实验室都更贴近“土地”——因为它懂农民的期盼,懂科学家的执着,更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手机响起,是远在海南的助手发来的视频,试验田的“灵感”水稻长势正好。袁老把镜头转向虚拟稻田:“你看,这里也长出来了,一模一样。”助手笑着说:“袁老,您这江景房成了‘第二试验田’,我们都想来住!”
挂了电话,袁老的目光落在房产证上的“免费”二字。他知道,这份馈赠不是施舍,是期待——期待更多像“灵感”这样的种子,能从这江景房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田野;期待更多农业人,能在这智能与自然交织的空间里,种出比星辰更璀璨的希望。
窗外的湘江,倒映着云浮公寓的灯火,像条流淌的星河。袁老轻轻抚摸着虚拟稻穗,指尖传来系统模拟的“糙感”,真实得仿佛能闻到新米的清香。他知道,今晚注定无眠,不是因为江景太美,是因为在这500平的江景房里,他看到了农业的未来——那里,数字与泥土共生,实验室与田野相连,而每一粒种子,都藏着让世界不再饥饿的密码。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顶流作者的隐藏职场(http://www.220book.com/book/UGL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