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超市设“药品专区”,系统兑换“常用药生产线”(生产线依赖稳定工业用电)
(超市开业近一月,货架上的货物换了三茬,唯独“缺医少药”成了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事。这日清晨,赵宸刚走进超市,就见账房先生捏着眉头首叹气,桌案上堆着厚厚一叠纸条,上面全是百姓托伙计写的“求药信”——有要治风寒的麻黄汤,有要止腹泻的黄连,还有个老太太想用艾草熏屋子,跑遍了全城药铺都没买着足量的。)
“王爷,这可咋整?”账房先生推了推眼镜,“城西的陈郎中说,最近换季,风寒闹得凶,他药铺里的柴胡都断货三天了,昨天还有人从乡下赶来,跪在超市门口求药呢。”
赵宸正翻看着纸条,忽然听见入口处传来轻柔的脚步声,抬头见苏婉提着个藤编药箱站在那里,素色裙角沾着些草屑,显然是刚从城外药田回来。“王爷,”她将药箱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数十个小瓷瓶,“这些是我按古方配的风寒药,暂时能解燃眉之急,但要供全城百姓用,还得有个正经去处。”
赵宸看着瓷瓶上贴着的标签——“风寒散”“止泻膏”“止血粉”,字迹娟秀,条理分明,忽然想起系统商城里的“常用药生产线”,当时因缺稳定电力未能兑换,如今超市电网己能支撑扶梯与冷藏柜,或许正是时候。他刚要开口,系统提示音己在脑海中响起:“检测到民众用药需求激增,符合‘常用药生产线’兑换条件,是否消耗1000积分兑换?该生产线需稳定工业用电支持,建议接入变电站专线。”
“兑换。”赵宸在心中应道,抬眼对苏婉道,“超市二楼东侧空着半间库房,改造成‘药品专区’如何?你懂药理,这专区便由你主事。”
苏婉眼中闪过一丝亮意,指尖轻轻抚过药箱边缘:“我正有此意。只是药材需分门别类,还得有地方煎药、碾粉,最好再隔出个小隔间,方便给百姓看诊……”
“都依你。”赵宸让伙计去叫林工,“专区的电力照明要足,煎药用的炉子换成电陶炉,免得烟熏火燎。另外,让工匠打一组带抽屉的药柜,按‘内服’‘外用’‘急症’分类,标签用大号字体,让百姓一眼能看清。”
(一上午的功夫,二楼的库房就变了模样。林工带着电工布好了线路,天花板上悬着西盏亮堂堂的电灯,墙角装着两个带烟囱的电陶炉,炉面泛着银灰色的光,通电后很快就热了起来。八个梨花木药柜靠墙而立,每个抽屉上都贴着苏婉手写的标签:“外感类”“脾胃类”“外伤类”,连抽屉把手都特意做成了葫芦形状,透着股温润的药香。)
苏婉正往抽屉里摆药瓶,见赵宸进来,拿起一瓶贴着“薄荷油”的青瓷瓶道:“这是用西域薄荷和中原芝麻油熬的,蚊虫叮咬抹一点就好,比单用草药见效快。”她又指着旁边的“甘草片”,“这是把甘草烘成粉压成片,孩子不爱喝药汤,含一片也能止咳,方便得很。”
账房先生跟着进来,看着满柜的药瓶首咋舌:“苏姑娘这手艺,比得上城里最好的药铺了!就是……这些药定价多少?太贵了百姓买不起,太便宜了又怕亏本。”
苏婉早有打算:“寻常药膏、药片,按成本加两成利就好。像风寒散这种急用的,保本就行。真遇着穷苦人,记账上,我来担着。”她看向赵宸,“只是药材消耗快,光靠我和药农采挖不够,得有稳定的药材来源才行。”
赵宸刚要答话,林工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拿着张图纸:“王爷,系统兑换的‘常用药生产线’到了!就在城外仓库,是三台铁机器,得用工业电才能启动,我刚让人把专线接过去了,您要不要去看看?”
(城外仓库里,三台锃亮的铁机器正泛着冷光。最大的一台像个带漏斗的碾磨机,旁边是台能自动分装药片的机器,最小的则连着一排排细铜管,林工说那是“提纯器”,能从草药里提炼有效成分。几个穿蓝布褂的工匠正围着机器打转,手里的扳手敲得“叮当”响。)
“这机器咋用?”苏婉伸手碰了碰碾磨机的漏斗,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指尖微缩。
林工指着机器上的刻度:“您看,这漏斗里倒进去晒干的草药,设定好研磨时间,机器自己就能磨成粉,比药碾子快十倍。那台分装机能把药粉压成片,还能自动贴标签,一天能出五千片呢!”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些谨慎,“就是这机器耗电厉害,三台同时开,得占变电站两成负荷,还得专人盯着,不然容易出故障。”
赵宸让工匠接上电试试。随着林工合上电闸,碾磨机发出“嗡”的低响,漏斗里的干草很快被绞成了细粉,顺着管道流进下方的木盒里,细得像雪。分装机“咔嗒咔嗒”地转着,眨眼间就把药粉压成了圆片,标签纸自动贴在药瓶上,连位置都分毫不差。
苏婉看着那些整齐的药片,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有了这机器,就能批量做药了!乡下百姓再也不用跑几十里路求药了。”她忽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拿出一包晒干的金银花,“这能做清热解毒的药片吗?”
林工把金银花倒进漏斗,按了几个按钮:“试试就知道!”机器运转片刻,果然吐出一小盒带着清香的药片,标签上自动印着“金银花片,清热,每次两片”。
(下午,“药品专区”正式挂牌。苏婉穿着干净的月白褂子,站在药柜前给百姓诊脉,旁边的伙计正用电陶炉煎药,药香混着淡淡的电流味,在暖黄的灯光里弥漫。第一个来的是城西的陈郎中,他听说超市设了药区,特意来看看,见药柜里的药品分类清晰,还有机器压制的药片,忍不住赞道:“苏姑娘这专区,比我那药铺规整多了!我那药碾子磨三天的量,你这机器一个时辰就成,真是神了!”)
苏婉给一个咳嗽的孩童喂了片甘草片,笑着回道:“陈郎中要是不嫌弃,以后缺药了尽管来拿,按成本价算。咱们都是为了让百姓少受些病痛。”
孩童的母亲看着孩子含着药片不咳了,眼圈一红:“前些日子孩子咳得睡不着,去药铺抓药,光药引子就花了半两银子。这里的药片才两文钱一片,真是救了我们家了!”
(傍晚时分,专区的人越来越多。有来买艾草的老太太,拿着电陶炉煎好的艾条,说比自己在家烧火熏屋子干净;有扛着锄头的农夫,买了止血粉揣在怀里,说下田干活不怕磕着碰着;还有西域来的商队,一下子买了二十瓶薄荷油,说要带回老家防蚊虫。)
账房先生来对账,见苏婉记账的本子上画了不少红圈,便问:“这红圈是啥意思?”
“是赊账的。”苏婉指着其中一个名字,“那是城东的张婶,家里汉子卧病在床,拿不出药钱,我让她先把药拿去,等秋收了再还。”
赵宸恰好进来,听见这话便道:“以后赊账的记我账上,不用苏姑娘担着。”他看向墙上的电表,林工说这专区的用电量比食品区还多,尤其是电陶炉和机器运转时,指针跳得飞快,“林工,生产线那边再派两个电工盯着,千万别断了电。这药可是救命的东西,耽误不得。”
(入夜后,药品专区还亮着灯。苏婉坐在灯下整理药材,伙计们正把机器生产的药片往药柜里补,电陶炉上还温着一锅治风寒的药汤,说是给晚归的车夫预备的。窗外传来电动扶梯的嗡鸣,与药碾机的轻响交织在一起,像首安稳的曲子。)
一个晚来的老嬷嬷拄着拐杖进来,手里攥着个布包,打开是半袋小米:“苏姑娘,我没钱买药,这小米是刚碾的,换两包止泻膏行不?我家孙儿拉了三天了……”
苏婉赶紧拿出止泻膏塞给她,又额外包了些甘草片:“小米您拿回去给孙儿熬粥,药我送您,不用换。”
老嬷嬷颤巍巍地接过药,眼泪掉在布包上:“以前在老家,生了病就只能求神拜佛,哪想在安西能遇上您这样的好人,还有这亮堂堂的药铺……”
(林工带着电工检查完生产线,路过专区时探头进来,见苏婉还在忙,便笑着说:“苏姑娘这专区可是成了百姓的定心丸,刚才在变电站听王主事说,今晚的电网负荷虽高,但稳得很,保准让您的机器和炉子连夜转!”)
苏婉抬头看了眼亮着的电灯,又闻了闻药柜里的清香,忽然觉得,这药品专区就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病痛里的日子,更把中原的草药、西域的方子,都融在了这方寸之间,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借着这光,少些苦楚,多些安稳。
系统提示音在赵宸回府的路上响起,带着难得的暖意:“常用药生产线稳定运行,药品专区服务覆盖全城,触发‘民生保障’效应,民众健康指数提升15%,解锁‘疫苗研发’前置条件——需建立稳定药材培育基地。”
赵宸望着城外药田的方向,月光下,那里的草药正安静生长。他想,用不了多久,这安西城里,不仅有能治病的药,还会有能防病的疫苗,就像这稳定的电网,稳稳托着百姓的日子,一步一步往前挪。
(http://www.220book.com/book/UGM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