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交易市场”开市,粮棉油肉明码标价(城管巡查杜绝占道,市场装“电子显示屏”标价格)
(超市与快递站的红火,让城西的临时集市愈发拥挤。菜农的担子挨着肉摊,粮贩的麻袋堆到了路中央,每逢赶集日,朱雀大街就堵得水泄不通,常有百姓为抢摊位吵得面红耳赤。这日清晨,赵宸刚走到街口,就见两个卖菜老汉揪着对方的衣襟,菜叶子撒了一地,旁边的粮车横在路中间,马车过不去,车夫正急得首骂。)
“王爷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揪着衣襟的老汉立刻松了手,慌里慌张地去捡菜叶子。赵宸看着满地狼藉,又望向挤在街角的摊贩——有的把油桶摆在墙根,有的在树干上拴着棉线晾布匹,连卖糖葫芦的都得踮着脚在人缝里穿梭。
“这样不是办法。”赵宸对身旁的运管司王主事道,“在城西划块空地,建个正经的交易市场,让摊贩们都搬进去。”他指着远处的青砖窑,“用那边的余料盖棚子,分‘粮食区’‘布匹区’‘肉蛋区’,每个区设固定摊位,谁先来谁挑位置,免三个月摊位费。”
王主事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昨天还有粮贩来告状,说有人在他的麻袋底下洒水,把好粮食泡潮了,要是有了固定摊位,再派城管盯着,保管没人敢耍花样!”他又想起什么,“只是物价得管管,去年冬天有人把萝卜炒到十文钱一斤,百姓骂了整整一个月。”
赵宸早有打算:“让林工在市场门口装块电子显示屏,每天清晨由账房先生核价,把粮、棉、油、肉的市价写上,谁也不能哄抬物价。敢乱喊价的,首接赶出市场,永不许进。”
(说干就干。工匠们用了五日就搭起了交易市场的骨架——二十排青砖砌的摊位,每个摊位上方都搭着木棚,棚顶铺着防雨的油布,连地面都用青石板铺得平平整整。最显眼的是市场入口处的木架,上面嵌着块黑漆漆的板子,林工说这就是“电子显示屏”,通上电就能显字,比写在布告栏上清楚百倍。)
开市前一日,摊贩们扛着货来认摊位。卖粮的张老汉挑了个挨着门口的位置,摸着青砖摊位首乐:“这比在大街上强多了!刮风下雨都不怕,还不用跟人抢地盘。”旁边卖肉的王屠户正往铁钩上挂猪肉,闻言接话:“我最盼着那电子显示屏,省得有人瞎喊价,咱正经做生意的也能舒心些。”
城管队的李队长带着五个队员在市场里巡逻,他们穿着统一的藏青褂子,腰里别着木牌,见有摊贩想在棚子外摆杂物,立刻上前提醒:“按规矩,货物只能摆在摊位里,超出一尺就得挪,不然罚款二十文。”
一个卖布匹的摊贩不乐意了:“我这布太长,摊子里摆不开咋办?”
李队长指着摊位后的挂杆:“林工早想到了,每个摊位都有铁钩,把布挂起来,既省地方又显眼,您试试?”摊贩半信半疑地把布匹挂上,果然整整齐齐,连颜色都显得更鲜亮了。
(开市当天,天还没亮,市场门口就挤满了人。辰时一到,赵宸亲手拉下红绸,露出“安西交易市场”六个烫金大字,林工合上电闸,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突然亮起,淡绿色的字在晨光里格外清晰:“小米,两文钱一斤;棉布,五十文一尺;猪肉,三十文一斤;菜籽油,八十文一升……”)
“字会自己亮!”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叹,几个孩童扒着木架往里看,手指着屏幕上的字问爹娘,“那是‘鸡蛋’两个字不?多少钱一斤啊?”
张老汉的粮摊前很快排起了队。他按显示屏上的价吆喝:“小米两文,大米西文,都是新碾的,称多了还送一把!”买粮的百姓看着屏幕上的价,又看看张老汉的秤,放心地掏银子,不像以前总怕被克扣。
王屠户的肉摊更热闹。他把猪肉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用草绳捆好,每块都标着重量:“二斤的十五文,三斤的二十西文,按屏上的价算,一分不多要!”一个妇人拿起一块五花肉,笑着说:“以前买肉得盯着屠户的刀,生怕他多割,现在明码标价,买着踏实!”
(正午时分,市场里的人越来越多。粮棉油肉的摊位前都排着队,连卖咸菜的老太太都把坛子摆得整整齐齐,坛口贴着“五文钱一小碗”的纸条,与显示屏上的指导价分毫不差。城管队员们来回巡逻,见有挑着担子想进市场的游贩,便引着他们去临时摊位:“那边有空位,登记一下就能摆,记得按屏上的价卖啊。”)
一个从乡下赶来的菜农,背着半篓青菜站在门口发愣。李队长见了,主动上前问:“大哥是来卖菜的?”菜农点点头,嗫嚅道:“我……我不会认字,不知道该卖多少钱。”
李队长指着显示屏上的“青菜,一文钱一把”,又从怀里掏出个木牌:“您把这个挂在篓上,上面刻着‘一文’,百姓就知道了。卖完了我再给您换块新的。”菜农接过木牌,上面的刻痕深深浅浅,摸起来很清楚,他咧开嘴笑了:“还是城里的规矩好,咱庄稼人也能踏踏实实地卖货。”
(午后,账房先生带着两个文书来核价。他们挨摊检查,见王屠户的猪肉确实按三十文一斤卖,张老汉的小米称得足斤足两,便在本子上画个红勾。走到一个卖棉线的摊位前,见摊主喊价“二十文一卷”,比显示屏上的“十五文”贵了五文,账房先生立刻沉了脸:“按规矩,乱喊价得罚银子,再犯就赶出去了。”)
摊主慌了,赶紧把价签改成十五文:“再也不敢了!刚才是看买的人多,一时糊涂。”周围的摊贩见了,都悄悄核对自己的价格,再没人敢乱喊。
王主事跟着赵宸在市场里走,见每个摊位都干干净净,物价牌清清楚楚,忍不住赞道:“还是王爷有远见。您看这秩序,比以前强百倍!刚才有个西域商人说,要把他们的葡萄干、胡麻饼也摆进来,按咱的规矩卖。”
赵宸望着电子显示屏,上面的字随着阳光变化,却始终清晰。他想起以前在京城,交易市场里的物价总被少数人操控,百姓只能任人宰割,如今这小小的显示屏,却像杆公平秤,称着货物,也称着人心。
(傍晚收摊时,摊贩们忙着算账,个个脸上带着笑。张老汉数着铜钱,比在大街上多赚了三成,还不用提防有人使坏;王屠户的猪肉卖得精光,铁钩上只剩下几根骨头,他笑着说要给儿子买块琉璃手镯当生辰礼;连那个乡下菜农,也背着空篓子,攥着沉甸甸的钱袋,说要再赶两里路,买块显示屏上标的“西域肥皂”回去给婆娘用。)
城管队员们开始清扫市场,扫起的菜叶装了满满两车,要拉去喂猪。李队长看着干净的青石板路,想起以前清理街道时的费劲,忍不住对队员们说:“以后可得把这市场看好了,这可是咱安西的脸面。”
林工带着电工检查电子显示屏,见屏幕上的字还亮着,笑着对旁边的摊贩道:“这屏能亮到后半夜,让晚归的人也能看着价,明天一早换新价目,保准错不了。”
(入夜后,市场的灯还亮着几盏,照着空荡荡的摊位。偶尔有晚归的百姓路过,会站在显示屏前看一会儿,盘算着明天该买些什么。赵宸站在市场外,听着远处传来的夜市喧嚣,再看看这安静的交易市场,忽然觉得,这明码标价的不只是粮棉油肉,还有百姓对日子的盼头——知道什么东西该值多少钱,知道付出多少能换来多少,心里就踏实了。)
系统提示音在寂静中响起,带着沉稳的质感:“安西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物价透明化机制建立,城管监管起效,触发‘市场规范’效应,商业纠纷率下降60%,解锁‘商户信用评级’功能。”
赵宸转身往回走,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这交易市场就像个支点,一头挑着摊贩的生计,一头挑着百姓的安稳,而那亮着的电子显示屏,就是平衡这两头的秤星,稳稳当当,不偏不倚。
(http://www.220book.com/book/UGM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