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窜灾民入村讨 琼芳设粥棚施善
(深秋的风卷着枯叶掠过村口老槐树,突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几个背着破包袱的人影出现在路尽头,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手里还牵着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
“有人吗?给口饭吃吧……”
“我们是从南边逃荒来的,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喊声越来越近,很快就聚集了二十多个灾民,一个个跪在村口,对着村子的方向磕头,尘土混着泪水糊在脸上,看着格外可怜。)
村口的刘老五第一个发现,举着锄头就冲了出来,嗓门粗得像打雷:“你们干啥的?别往村里闯!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谁知道是不是混进来的贼!”
李大叔(拄着拐杖跟出来,看着灾民里还有抱着婴儿的妇人,叹了口气):老五,别这么凶,看他们也不像坏人……
“就是怕有传染病啊!”
“咱家存的粮食也不多,哪有闲粮给外人?”
“快把他们赶走吧,别招祸事!”
(村民们越聚越多,七嘴八舌地议论,大多是反对开门的。村长蹲在石头上抽着旱烟,眉头皱成个疙瘩——放进来怕出事,赶出去又实在不忍心。)
琼芳(牵着小花站在人群后,看着那个怀里的婴儿哭得嘴唇发紫,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她悄悄唤出系统):系统,检测这些灾民是否携带疫病?
【系统提示:扫描完毕,无烈性传染病,主要为营养不良及外伤。建议提供基础食物及药品,可提升村落声望,奖励积分。】
琼芳(心里有了底,往前站了一步):村长,各位叔伯婶子,都是苦命人,不能见死不救。
刘老五(急了):琼芳妹子,你咋还帮着外人说话?咱家粮仓里的陈粮也就够吃到开春,分出去了咱吃啥?
琼芳:不用分好粮,就用仓底的陈米、红薯干,煮成稀粥就行。我家先出两斗陈米,再烧两锅热水,让他们洗洗干净,省得大家担心。
小兰(拉了拉琼芳的袖子,小声说):娘,咱家那两斗陈米是留着做种子的……
琼芳(拍拍她的手):种子够,先救人。你去烧热水,再把咱家那口最大的铁锅抬出来。
大强(没多话,转身就回家扛铁锅,路过王大柱身边时喊了一声):舅舅,搭把手!
王大柱(愣了一下,跟着大强往家走——他这辈子见惯了人走茶凉,还是头回见主动给灾民粮的,心里对琼芳又多了层敬佩)。
村长(把烟锅子一磕):琼芳都带头了,咱也不能含糊!李大叔,你去打开村仓,领五斗陈米出来;张婶,带着妇女们烧火;大花,清点人数,别乱了秩序!
(村民们见村长发了话,又看琼芳真把铁锅扛到了村口,也都动了恻隐之心。李大叔打开落锁的村仓,陈米的气息混着尘土味飘出来;张婶指挥着妇女们在槐树下搭灶台,枯枝噼里啪啦地烧起来;连平时最抠门的赵老栓,都抱来一捆干柴。)
琼芳(看着灾民们一个个排队洗手,又让大强在旁边支了个简易灶台,突然想起什么,唤出系统):系统,有没有预防肠胃病的草药方子?这些人饿久了,猛吃粮食容易出事。
【系统提示:提供“健脾养胃汤”配方(含山楂、麦芽、陈皮,本地可寻),需5积分,是否兑换?】
琼芳:兑换。
(她转身回家抓了草药,又让小花去河边采些蒲公英,混在粥里一起煮——系统说这样能消炎,免得吃坏肚子。)
第一锅粥煮好时,香气飘了老远。稀粥里飘着红薯干的甜味,还有淡淡的药香。大花拿着粗瓷碗,挨个儿分发,嘴里念叨着:“都排队,别抢,人人有份!”
抱着婴儿的妇人(接过粥碗,手抖得厉害,眼泪掉在粥里也顾不上擦,“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谢谢菩萨心肠的大好人啊!我娃有救了!
一个瘸腿老汉(喝着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这粥里放了啥?喝着胃里暖暖的,不烧心了……
琼芳(站在灶台边添柴,听见这话笑了笑——系统的方子果然管用):放了点开胃的草药,慢点儿喝,锅里还有。
(正忙着,二强从县学回来了,看到村口的粥棚,愣了一下,随即放下书包就去帮大花洗碗。)
二强(小声问):娘,这些人要在村里待多久?
琼芳:等他们缓过来,就打发他们去府城,听说那里设了官办的粥棚。咱村小,留不住这么多人。
(傍晚时分,最后一锅粥分完了,灾民们蜷缩在槐树下,喝了热粥的脸上总算有了点血色。琼芳让大强在旁边支了个火堆,又找出家里的旧衣裳,让小兰分下去。)
王大柱(抱着一摞破棉袄过来,都是他这阵子修补好的):这些能穿,总比光着强。
一个少年(接过棉袄,突然“扑通”跪在王大柱面前):大叔,我会编筐,我给您干活换口吃的行吗?我啥都能干!
王大柱(慌了,连忙扶他起来):别跪!要干活明天再说,先暖和暖和。
(夜里,琼芳躺在炕上,听着窗外的风声,系统提示音轻轻响起:【成功救助灾民32人,村落声望提升,奖励积分20。检测到潜在技能人才1名(编织),可留意。】)
她翻了个身——看来这善事做得值,不光积德,还可能给村里添个劳力。
第二天一早,琼芳刚打开门,就看见灾民们在打扫村口,那个瘸腿老汉正帮着李大叔修补栅栏,少年则跟着王大柱在编筐,动作竟比王大柱还熟练。
刘老五(扛着锄头路过,看了首咋舌):嘿,这些人还真不懒!
琼芳(笑着说):都是本分人,谁不想好好过日子?大强,去把昨天剩下的红薯干煮了,再蒸些窝窝头,让他们垫垫肚子。
(早饭时,那个少年捧着窝窝头,走到琼芳面前):大娘,我叫小石头,我爹娘都没了,就我一个人。我能留在村里吗?我啥都会,编筐、种地、砍柴……不要工钱,给口饭吃就行!
王大柱(在一旁帮腔):这娃编筐是把好手,比我强多了!
琼芳(看着他冻得通红却亮晶晶的眼睛,心里动了恻隐):你要是愿意,就跟着你王大叔学编筐,我跟村长说,给你在村边找间空屋住。
小石头(眼泪“唰”地下来了,对着琼芳重重磕了三个头):谢谢大娘!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接下来的几天,灾民们帮着村里干活,有的去地里拾麦穗,有的帮着修补房屋,谁都没闲着。村里的气氛也变了,没人再喊“赶出去”,张婶还常给那个婴儿喂奶,像对亲孙子似的。)
第七天,府城来的官差路过,说官办粥棚己经搭好,让灾民们去那里登记。琼芳让大强备了些干粮,又给每个人分了两文钱当路费。
抱着婴儿的妇人(临走时把怀里的银锁塞给小花):这是我娃的长命锁,不值钱,留着当个念想……
瘸腿老汉(抹着眼泪):等来年收成好了,我一定回来还粮!
(看着灾民们渐渐走远,刘老五挠挠头):琼芳妹子,还是你说得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琼芳(望着远处的炊烟,心里暖融融的):都是该做的。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灾民安置完成,村民互助意识提升,奖励积分15。检测到长期技能人才(小石头)己留村,后续可创造收益。】
她低头看着手里的银锁,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平安”二字——这乱世里,平安二字,比啥都金贵。而这小小的村庄,正因为这点滴的善意,变得越来越像个家了。
(送走大部分灾民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石头就扛着斧头去了后山。等琼芳带着小花去村口倒垃圾时,他己经挑着满满一担劈好的柴火回来,码在李家院墙外,整整齐齐像小山。)
小石头(擦着额头的汗,腼腆地笑):大娘,我看您家柴火快用完了,劈点送来。
琼芳(看着他冻裂的手,心里一软):傻孩子,不用这么拼命,先把编筐的手艺学好是正经。小兰,去拿两双新做的布鞋给他。
小兰(从屋里拿出布鞋,还有双厚厚的棉袜):这是我连夜纳的,你试试合脚不。
小石头(捧着鞋,眼圈红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谢谢大娘,谢谢兰姐。
(王大柱提着竹篾从屋里出来,看见这光景,笑道:“石头,过来学艺了!今儿教你编鱼篓,这玩意儿在镇上好卖。”)
小石头(立刻应声,拿起竹篾就跟着学,手指翻飞间,鱼篓的雏形很快就出来了,比王大柱教的还精巧些):大叔,这样是不是更省料?
王大柱(凑近一看,拍着大腿笑):嘿!你这脑子灵光!这么编确实省半根篾条,还更结实!
(琼芳站在门口看着,系统提示音悄然响起:【检测到技能人才潜力提升,奖励积分10。可兑换“竹编花样图谱”,助力技能升级。】她勾了勾唇角,这积分来得倒顺理成章。)
晌午时分,张婶端着碗鸡蛋羹过来,径首往槐树下走——那里住着个病弱的老婆婆,是昨天没赶上官差队伍留下的,说是要等儿子从府城捎信。
张婶(把鸡蛋羹递给老婆婆):趁热吃,我家那口子今早去河里摸的鱼,给你炖了汤,一会儿让娃给你送来。
老婆婆(浑浊的眼睛里滚下泪来):让你费心了……我这把老骨头,真是拖累人。
琼芳(正好路过,手里拿着系统兑换的“风寒散”——昨天见老婆婆咳嗽,特意兑的):张婶心善,您就安心住着,等您儿子的信。这药您拿着,早晚各吃一勺,治咳嗽的。
老婆婆(接过药包,抖着嗓子道谢):好人啊……你们都是好人……
(村里的气氛越来越暖。刘老五去镇上赶集,特意给小石头捎了把新篾刀;李大叔教老婆婆的孙子认草药,说将来能混口饭吃;连最不爱说话的赵老栓,都把自家晒的干辣椒分了些给搭伙做饭的灾民。)
这天傍晚,大强从镇上回来,带来个消息:“镇上的布庄掌柜说,要是咱村能编出带花样的竹篮,他愿意长期收,价钱比素面的高两成!”
王大柱(眼睛一亮):带花样的?石头,你会不?
小石头(挠挠头):我娘以前教过编牡丹纹,就是耗时长……
琼芳(从屋里拿出系统兑换的“竹编花样图谱”,上面画着缠枝莲、如意纹,还有简单的福字图案):照着这个编,试试?
小石头(捧着图谱,眼睛瞪得溜圆):这、这花样真好看!我能学会!
(接下来的几天,小石头和王大柱埋头编花篮。琼芳让大强做了个竹制的固定架,按图谱比例标好刻度,编起来省了不少劲——这法子也是系统悄悄提示的,说是“标准化工具能提升效率三成”。)
五天后,第一个缠枝莲纹竹篮编好了,青黄相间的篾条绕出层层叠叠的花瓣,提手处还编了圈回纹,摆在院里就像件工艺品。
小兰(捧着篮子爱不释手):太好看了!这要是拿到镇上,肯定被抢疯了!
二强(从县学回来,正好撞见,笑着说):娘,我同学的娘就爱这些新鲜玩意儿,我带两个去试试?
琼芳(点头):去吧,卖了钱给你当笔墨费。
(不出三天,二强就捎回好消息:布庄掌柜一口气订了二十个,还预付了五百文定金,说要赶在年前当伴手礼卖。)
王大柱(拿着定金,手都在抖):我、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小石头(红着脸笑):大叔,这都是您教得好。
琼芳(看着两人高兴的样子,心里盘算着):系统,能兑换“竹篾软化剂”的方子不?冬天的篾条太脆,容易断。
【系统提示:简易软化剂(含草木灰、石灰,成本低廉)配方需8积分,是否兑换?】
琼芳:兑。
(她把方子写给王大柱,让他按比例煮篾条。泡过的篾条果然柔韧许多,编起花样来更顺手,断条的损耗比以前少了一半。)
转眼到了腊月,村里的灾民渐渐都走了,只剩老婆婆和她孙子,还有小石头。布庄的订单越来越多,王大柱和小石头忙不过来,琼芳让大花在村里找了两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帮忙,按件计工,倒也解决了不少人家的嚼用。
这天,老婆婆的儿子终于从府城回来,骑着驴,穿着体面的绸缎衣裳,一看就是发了家。他刚到村口就翻身下马,对着琼芳“噗通”一声跪下。
妇人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多谢李夫人收留我娘!大恩大德,没齿难忘!这是一百两银子,不成敬意……
琼芳(连忙扶起他):举手之劳,银子万万不能收。你娘在村里受了不少乡亲的照拂,要谢就谢大家吧。
妇人儿子(眼眶通红):那我请全村人吃顿饭!就在村口搭戏台,连唱三天!
(腊月初八那天,村口真搭起了戏台,请来的戏班唱着《状元及第》,村民们围着桌子吃着肉包子、喝着米酒,比过年还热闹。王大柱和小石头编的花篮摆在戏台边当装饰,引来不少外村人打听。)
刘老五(喝得满脸通红,举着酒碗跟琼芳碰杯):琼芳妹子,要我说啊,你就是咱村的福星!要不是你当初坚持留灾民,哪有现在这光景?
琼芳(笑着抿了口酒):是大家心齐。你看,小石头编篮能挣钱,王大哥也有了营生,这才是正经事。
系统提示音在脑中轻轻响起:【村落经济多元化起步,村民满意度95%,奖励积分30。当前可解锁“乡村工坊”建设方案。】
琼芳望着戏台上火红的幔布,心里暖烘烘的——这寒冬腊月里,因为当初那锅稀粥,竟熬出了这么多热乎的日子。她隐隐觉得,村里的好日子,才刚开头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UGW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