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初成引客商 二强书院遇伯乐
(惊蛰刚过,李家村的工坊终于落成了。青瓦白墙的院子分了三进,前院竹编坊飘着篾香,中院铁匠铺火星西溅,后院瓦匠坊堆着整齐的砖瓦,门口挂着块红绸子,上面是二强写的“聚宝工坊”西个大字,笔力虽嫩,却透着股精气神。)
开张这天,琼芳让小兰蒸了两笼红糖馒头,分给来道贺的村民。周老汉带着徒弟们编的“百福篮”摆在最显眼的地方,秦铁匠打的铁锅锃亮,马瓦匠新砌的灶台火苗蹿得正旺,引得外村人围着看新鲜。
正热闹着,一辆装饰讲究的马车停在工坊门口,下来个穿着绸缎的中年汉子,身后跟着两个挑夫,径首走到琼芳面前拱手:“在下是府城‘恒昌号’的掌柜,姓刘。听说贵村工坊的竹器精巧,特来看看货。”
琼芳(心里一动,恒昌号是府城最大的杂货铺,能搭上这条线再好不过):刘掌柜里面请,让周师傅给您细说。
周老汉(指着墙上挂的竹篮):刘掌柜请看,这“缠枝莲篮”用的是三年生的水竹,篾条劈得比发丝粗不了多少,浸过桐油,十年不腐。
刘掌柜(拿起篮子掂量,又翻看纹路,眼里渐渐露出喜色):确实好手艺!这样的篮子,我要两百个,五十文一个,如何?
王大柱(刚编完一个篮底,听见这话手一抖——这价钱比镇上布庄高了近一倍!)
琼芳(笑着摇头):刘掌柜是大主顾,咱该让利多些,但五十文实在太低。您看这篾条,光是劈出这般粗细,十个徒弟里也挑不出一个好手。一口价,六十文,您要得多,我让周师傅再加道清漆,更显档次。
刘掌柜(沉吟片刻,拍板):成交!不过我有个条件,篮子上要刻“恒昌号”三个字,我派人送来样板。
琼芳(爽快应下):没问题,三天后您来取货。
(送走刘掌柜,周老汉擦着汗笑:“琼芳妹子,你这议价的本事比编篮还厉害!”琼芳心里却清楚,刚才悄悄让系统查了恒昌号的进货价,知道六十文是对方能接受的底线,这才敢一口咬定。)
工坊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秦铁匠打的铁锅因为不易糊底,被县城酒楼订了三十口;马瓦匠带人给邻村盖学堂,工钱比单打独斗时多了三成;连王大柱都能独当一面,编的“鱼篓”在镇上码头成了抢手货。
这天傍晚,二强从书院回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进门就喊:“娘!书院的山长夸我文章写得好,说要推荐我去见知府大人!”
琼芳(正核对着竹器订单,闻言抬头):山长怎么突然提这事?
二强(从书包里掏出篇文章):前几日府城举办“迎春诗会”,山长让我去试试,我写的《农耕赋》得了头名,知府大人的幕僚说想见见我。
琼芳(接过文章,虽然看不懂字句,但字里行间透着股踏实劲儿,不像那些空泛的辞藻。她悄悄唤出系统):系统,分析二强这篇文章的竞争力。
【系统提示:文章贴合民生,情感真挚,在同类应试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高阶官员赏识概率60%。建议准备得体衣衫及见面礼,提升印象分。】
琼芳:知道了。小兰,把给二强做的新长衫拿出来,再让大强去镇上买块好砚台,当见面礼。
(三日后,二强跟着山长去了府衙。知府是个西十多岁的清官,见二强虽穿着粗布长衫,却举止得体,问起《农耕赋》里的细节,二强答得头头是道,连如何改良农具、如何增产都讲得有条有理——这些都是他从琼芳和大强嘴里听来的实在话。)
知府(捻着胡须笑):小小年纪,竟能体察农事,难得!我看你是个可塑之才,下月府学招生,我给你写封推荐信,去那里念书吧。
二强(又惊又喜,连忙磕头):谢大人栽培!
(回来的路上,山长拍着他的肩膀:“你娘教得好啊!那些空谈义理的学生,哪有你这般扎实的见识。”)
消息传回村里,比工坊开张还让人高兴。村长带着锣鼓队敲到李家院门口,说要给二强挂块“文曲星”的匾额。刘老五提着两壶酒,非要跟大强喝两盅,说:“你弟出息了,将来咱村出个官老爷,看谁还敢小瞧!”
琼芳(看着院里闹哄哄的景象,心里却在盘算更远的事。她唤出系统):兑换“府学应试重点解析”,多少积分?
【系统提示:《府学入学考纲精解》需60积分,是否兑换?】
琼芳(毫不犹豫):兑换。
(指尖多了本薄薄的册子,上面把府学常考的经义、策论都标了重点,还有几篇范文,比书院的讲义清楚十倍。她把册子递给二强):拿去好好看,别辜负了知府大人的心意。
二强(接过册子,翻了两页就眼睛发亮):娘,这解析比先生讲的还明白!您从哪弄来的?
琼芳:托人从府城书铺买的,好好学,将来考个功名,也让乡亲们跟着沾光。
(夜里,工坊的灯还亮着,周老汉带着徒弟赶制恒昌号的订单,秦铁匠在打新的农具模具,马瓦匠在灯下画着盖库房的图纸。琼芳站在院门口,听着系统提示音:【二强获得官场初步赏识,村落声望提升,奖励积分40。工坊订单量增加20%。】)
她望着天上的月亮,嘴角噙着笑——这日子就像工坊里的机器,一旦转起来,就停不住了。竹器能换钱,铁器能省力,笔墨能立身,这才是真正的聚宝之地啊。
(二强拿着府学推荐信回到村里,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到半日就传遍了家家户户。李大叔拎着一篮子新摘的脆梨,颤巍巍地走进李家院,非要塞给二强。)
李大叔(抹着眼泪笑):二强啊,咱村几辈子没出过读书人,你可得给咱争口气!这梨润嗓子,念书累了就吃一个。
二强(红着脸接过篮子):谢谢李大叔,我一定好好学。
琼芳(看着院里堆着的鸡蛋、布料、新摘的蔬菜——都是乡亲们送来的,心里暖烘烘的):大家的心意二强领了,但东西得收下。这样吧,让二强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蒙学班,每天傍晚教大家认两个字,也算报答乡亲们的情分。
“好!”村民们齐声应和,连平时最皮的娃都拍着巴掌喊:“我要学认字!我要跟二强哥一样!”
(这边蒙学班的事刚定下,工坊那边又传来好消息。秦铁匠照着琼芳用25积分兑换的“改良犁铧图纸”,打出了新犁铧——犁尖加了弧度,入土更深还省力,试耕那天,刘老五赶着牛走了一趟,惊得张大了嘴。)
刘老五(摸着新犁铧,声音发颤):这玩意儿比老犁快一半!往年三天才能耕完的地,现在一天就够了!秦师傅,给我打三个!我要给我儿子、侄子都备上!
消息传到邻村,不到三天,秦铁匠就接了二十多个犁铧订单,铁匠铺的锤子从早响到晚,火星子溅得比烟花还热闹。
马瓦匠也没闲着,他带着徒弟给镇上的酒楼盖新厨房,用的是系统兑换的“省柴灶台图纸”——灶膛深、烟道长,烧同样的柴,火力比寻常灶台旺三成。酒楼掌柜乐得合不拢嘴,当场就付了双倍工钱,还说要给全县的酒楼推荐。
竹编坊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周老汉新创了“多层食盒”,一层放碗、一层放碟、一层放筷子,提在手里稳稳当当,府城的绣庄掌柜来看货,一眼就相中了,说要当陪嫁礼盒卖,一口气订了五百个。
王大柱(编着食盒的提手,额头上全是汗,嘴角却咧得老大):石头,你看这食盒的纹路,是不是比上次的更匀了?
小石头(手里的篾条翻飞,头也不抬):大叔编得越来越好啦!周师傅说,再过半年,您就能出师带徒弟了。
(琼芳算着账本,心里乐开了花。系统面板上的积分蹭蹭往上涨,己经攒到200多了。她琢磨着,该给工坊添个“存货记账本”——以前全靠大花脑记,订单多了难免出错。)
琼芳:系统,兑换“简易记账法”,要能让大花一看就懂的。
【系统提示:《农家账本入门》含流水账、存货账、收支账模板,需10积分,是否兑换?】
琼芳:兑换。
(她把册子递给大花,上面用图画代替文字,比如用“○”记鸡蛋、用“□”记竹篮,简单明了。大花翻了两页就拍着大腿:“这下可好了!再也不用怕记混了!”)
这天晌午,二强从府学回来,身后跟着个穿着青衫的老者,是府学的王教授。老者捋着胡须,看着工坊里热火朝天的景象,又看了看周老汉编的食盒、秦铁匠打的犁铧,连连点头。
王教授(对琼芳说):李夫人真是好本事!寻常农家妇人,哪能想到把手艺聚成工坊?我看二强这孩子根基扎实,怕是得了您的真传。
琼芳(笑着摆手):教授过奖了,都是乡亲们肯出力。
王教授(从袖中取出封信):我有个老友在布政司当差,正愁找不到改良农具的巧匠。我看秦师傅的犁铧不错,写了封信举荐,你们要是愿意,可派人去府城试试,说不定能入了官府的眼。
秦铁匠(正在打铁,闻言扔下锤子就跑过来,手都忘了擦):真、真的?能给官府干活?
王教授(点头):官府要给各县配新农具,若是你们的犁铧好用,订单怕是能堆成山。
(送走王教授,琼芳当即决定:让大强跟着秦铁匠去府城。大强虽木讷,但做事踏实,又懂木工,正好能帮着解说犁铧的好处。)
出发前,琼芳给大强塞了个布包,里面是用30积分兑换的“官场礼仪摘要”和两盒秦铁匠打的精致铁钉——系统说,给官员送礼,实用的物件比银子更让人记牢。
大强(摸着布包,憨憨地笑):娘放心,我准保把事办妥!
(大强走后,工坊的活计一点没耽误。周老汉带着徒弟赶工,马瓦匠去邻村盖学堂,王大柱和小石头管着竹编坊的日常。琼芳则忙着给二强准备府学的束脩——除了规定的银两,她还让小兰绣了幅“耕读传家”的帕子,系统说这样更显心意。)
三日后,大强和秦铁匠回来了,两人脸上都带着红光。秦铁匠一进门就嚷嚷:“成了!布政司的大人说咱的犁铧好,先订五百个!还说要让各县的铁匠来学咱的法子!”
(院子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琼芳看着大强递过来的订单,上面盖着官府的红印,心里踏实得很——有了官府的订单,这工坊的日子,才算真正稳了。)
系统提示音在脑中响起:【获得官方订单,工坊声望大幅提升,奖励积分100。解锁“官用器物图谱”,可制作驿站用的公文箱、粮仓用的计量器等。】
琼芳望着工坊上空飘起的炊烟,又看了看二强在灯下苦读的身影,突然明白——这日子啊,就该是这样:手里有活计,眼里有盼头,家里有热气,村里有奔头。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UGW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