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乡试传捷报 中举喜报送家门
(金秋九月,李家庄被裹在一片金澄澄的暖意里。村外的稻田翻着浪,风一吹,稻穗“沙沙”响,连空气里都飘着新米的甜香。琼芳带着小兰、丫蛋在后院的青石板上翻晒桂花,竹筛里的桂花金灿灿的,被日头晒得暖烘烘的,香味顺着风飘出半条街,引得路过的乡亲都忍不住探头看。)
“娘,你看这朵桂花好大!”丫蛋捏着朵的金桂,献宝似的递到琼芳面前,小辫子上还沾着两片花瓣,“先生说,桂花能做糕、能酿酒,咱们做了肥皂,还能做桂花酒吗?”
琼芳(笑着把花瓣从她辫子上摘下来,放进竹筛):“等忙完这阵,就给你做。不过现在得先把桂花晒透,不然做出来的肥皂会发霉。”
小兰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小竹耙,轻轻拨弄着桂花:“婶子,昨儿县城铺子又卖了二十块肥皂,陈郎说大花姐新织的荷包也卖光了,让咱再送些过去。”
“知道了。”琼芳刚应了一声,忽然听见村口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是平日里乡亲们赶车的慢步,是快马疾驰,蹄子踏在青石板上“哒哒”响,混着高亢的吆喝,像阵惊雷似的滚进村里。
“报——李家庄李二强公子,乡试高中第七名举人啦!捷报送到——!”
这一嗓子喊得又响又脆,瞬间压过了稻田的“沙沙”声。晒粮的乡亲们手里的活计猛地停了,先是静了半秒,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的欢呼:“中举了!二强中举了!”
李大叔扛着木耙站在谷堆旁,惊得嘴巴都合不拢,木耙“啪”地砸在谷堆上,麦粒溅了一地。他拽着身边晒谷的后生就往李家跑,嗓门大得震耳朵:“快去看!快去看!咱村出举人老爷了!这辈子头一遭啊!”
琼芳手里的竹筛“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桂花撒了一地,金灿灿的花瓣滚得满院都是。她盯着村口的方向,脑子“嗡嗡”响,腿肚子一软,身子晃了晃,小兰眼疾手快,一把扶住她的胳膊:“娘!您稳住!是好事!二强哥真中举了!您不是一首盼着这一天吗?”
丫蛋也忘了捡桂花,蹦得老高,小辫子甩来甩去:“二强哥中举啦!娘,快接喜报去!先生说,中举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比过年还热闹!”
说话间,报子己经骑着高头大马冲到了李家院门口。那马是匹枣红色的骏马,马脖子上挂着铜铃,“叮铃哐啷”响得震天。报子穿着一身青色报服,腰系红带,手里高举着一张明黄镶红边的喜报,猛地勒住马,马前蹄扬起,他又扯着嗓子喊了一遍:“李二强公子府第在此?乡试第七名举人喜报,快快接旨——!”
大强刚从县城农具铺赶回来,手里还攥着账本,上面记着今日的收支。听见喊声,他“啪”地把账本扔在门槛上,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一把抓住马缰绳,指节都捏白了,声音都在打颤:“在这儿!这儿就是!我是他哥!李二强是我弟!快,喜报给我!给我看看!”
报子(从怀里掏出烫金的喜报,递到大强手里,脸上堆着巴结的笑):“这位小哥,恭喜恭喜啊!您弟弟可是咱青溪县今年最年轻的举人,才十九岁!主考官都夸他文章写得好,说他是块好料子!快准备些赏钱,沾沾您家的喜气,小的也好给别家报喜时讨个彩头!”
大强这才回过神,转身就往屋里冲,嗓门大得能掀了房盖:“赏钱有!多着呢!小兰,快拿银子!五十文不够,给一百文!不,二百文!给双倍!”他跑得太急,脚底下绊了一下,差点撞在门框上,引得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哄笑,可没人觉得滑稽,眼里全是跟着高兴的笑意。
琼芳缓过神,走上前从大强手里接过喜报。那喜报用的是上好的宣纸,边角烫着金,上面“捷报”两个大字是用朱砂写的,下面密密麻麻写着乡试的名次、主考官的名字,还有鲜红的官印。她指尖轻轻摸着上面的字,眼泪“唰”地就掉了下来,砸在喜报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这纸上的每个字,都浸着二强的血汗啊。
多少个寒夜,二强在油灯下苦读,手冻得生疮,握不住笔,就把双手放在嘴边哈气,搓热了继续写;多少个酷暑,屋里闷热得像蒸笼,蚊子嗡嗡叫,他就点上艾草,裹着薄衣坐在桌前,汗珠子掉在书页上,晕开了字迹也不在意;多少回,他为了省灯油,就着月光看书,眼睛熬得通红,第二天依旧早早起来背书。
“娘,您咋哭了?该笑才对!”小兰递过一块干净的帕子,自己的眼圈也红了,声音带着哽咽,“二强哥终于熬出头了!”
正乱着,就见二强背着书箱从村外走来。他刚去县城书铺还书,身上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袖口都磨出了毛边,领口也有些变形。远远看见家门口围满了人,还有报子的高头大马,他脚步顿了顿,眼里满是疑惑——这是出了什么事?怎么这么多人?
他加快脚步往回走,乡亲们看见他,立马让出一条道,嘴里不停喊着:“二强回来啦!举人老爷回来啦!”
二强走进院子,看见琼芳手里的喜报,又看了看众人脸上的笑,还有大强手里攥着的铜钱,嘴唇动了动,半天没说出话来。他觉得像在做梦,首到琼芳把喜报递到他面前,他才颤抖着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李二强高中第七名举人”那行字,眼泪“吧嗒吧嗒”掉在喜报上,砸出一个又一个小湿点。
二强(对着琼芳“扑通”一声跪下,膝盖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咚”的一声响。他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红了,声音哽咽得不成样子):“娘!儿子做到了!儿子中举了!再也不让您起早贪黑做肥皂、跑铺子了!再也不让人说咱李家是外来户、没出息了!”
琼芳连忙把他扶起来,用帕子擦了擦他脸上的泪,又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傻孩子,娘不苦。你这些年的苦,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总算熬出头了,以后不用再遭那份罪了。”
大强拿着一吊沉甸甸的铜钱跑出来,塞给报子:“拿着!都拿着!辛苦了!再去打壶酒,在这儿喝两杯再走!今天咱李家高兴,管够!”他又转身抱住二强,用力拍着他的背,嗓门震得人耳朵疼:“好小子!给咱李家长脸了!今晚咱不醉不归!把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喊来,摆个十几桌!”
李大叔领着一群乡亲涌进院子,手里提着东西——王婶端着一篮刚下的鸡蛋,张嫂抱着一包红糖,刘大爷扛着一袋新碾的白米,还有人提着自家腌的腊肉、晒的干货,往堂屋的桌上堆得满满当当。
李大叔攥着二强的手,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眼眶通红:“二强啊!你可是咱李家庄开天辟地第一个举人!光宗耀祖啊!你娘这辈子,带着你们几个孩子,不容易啊!如今你中了举,看谁还敢小瞧你们!”
李大叔(对着琼芳拱了拱手,语气诚恳):“李家娘子,你教子有方!当年你带着孩子们落户咱村,谁不说你难?又要做肥皂,又要供二强读书,还要顾着大强的农具铺。如今二强中了举,这都是你应得的福气!”
“是啊是啊!”乡亲们七嘴八舌地应和,声音里满是真心的高兴。
“以后二强就是官老爷了,咱村也能跟着沾光!”
“晚上摆酒啊!咱都来帮忙!烧火的烧火,洗菜的洗菜,不用你们动手!”
“我家有新酿的米酒,我这就回去拿!让大家都尝尝!”
“我家有白面,刚磨的,拿来蒸馒头!”
琼芳笑着一一应承,眼眶里的泪还没干,心里却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她让小兰把乡亲们送的东西分类收好,鸡蛋放筐里,红糖归在一起,白米倒进米缸;又让大强去镇上买肉打酒,顺带买些糖果点心给村里的孩子们;丫蛋则拉着二强的手,仰着小脸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二强哥,中举是不是就能穿红衣服戴官帽?就像戏文里的状元郎一样?”
“是不是以后能当大官,管着好多人?”
“去京城赶考的时候,能不能带我们一起去?我想去看皇宫!”
二强(摸了摸丫蛋的头,笑得眼睛都弯了,眼角还带着泪痕):“还要考会试、殿试才能当大官。不过以后,哥能让娘、大哥、小兰姐,还有你,都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吃窝窝头,再也不用穿打补丁的衣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丫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怀里揣的桃木牌掏出来,递给二强:“这个给你,先生说这是‘勤学’牌,能保佑人读书厉害。以后你去京城赶考,带着它,准能中状元!”
二强接过木牌,紧紧攥在手里,心里暖得发烫。
正忙着,大花和陈郎也赶来了。大花手里提着块崭新的红绸布,布料是上好的云锦,红得发亮,上面还绣着暗纹的祥云。她一进门就喊:“二强,快把这红布披上!中举要披红戴花,这是老规矩,可不能少!”
她手脚麻利地把红布系在二强肩上,红绸垂在身后,随风飘着,瞬间就有了“举人老爷”的气派。又从怀里掏出朵用金线绣的大红花,花芯是用珍珠串的,别在二强胸前:“这花是我连夜绣的,熬了半宿呢!沾沾喜气,祝你以后连中三元!”
陈郎(抱着个布包,里面是几双新做的布鞋,鞋底纳得密密麻麻的):“二强哥,这是我娘给你做的鞋子,软底的,用的是新棉花,以后去京城赶考,走路不磨脚。我娘说,你是咱村的骄傲,一定要好好考,给咱村争光!”
二强接过布鞋,指尖摸着细密的针脚,鼻子一酸,又差点掉眼泪:“谢谢大花姐,谢谢陈郎。你们放心,我一定好好考。”
大花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跟我们客气啥?以后你当了官,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乡亲。”
日头偏西时,大强从镇上回来了。他雇了两个伙计,扛着半扇猪肉、两坛上好的白酒、一筐白面馒头,还有些水果糖和蜜饯。村里的妇人们也都主动来帮忙,王婶系着围裙在灶房烧火,张嫂揉着面团准备蒸馒头,刘大娘带着几个姑娘去河边洗菜,连平日里不爱出门的老奶奶,都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帮着摘菜叶子。
王婶(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跟琼芳聊天,脸上笑开了花):“二强这孩子,打小就文静,坐得住。以前他在村口老槐树下看书,村里的孩子吵吵闹闹,他都不受影响。我就说他以后有出息,果然没看错!”
张嫂(揉着面团,手上沾着面粉):“可不是嘛!去年冬天,我起夜还看见他家灯亮着,窗户纸上映着他看书的影子。那时候天多冷啊,他屋里连个炭盆都没有,就靠着一件旧棉袄熬着。这都是苦出来的福气!”
丫蛋拿着水果糖,分给村里的小孩,每个孩子手里都攥着两块糖,嘴里还骄傲地说:“这是我二强哥中举买的糖!我二强哥是举人老爷!以后要当大官!”
孩子们跟着起哄,围着二强转圈圈,喊着“举人老爷”,声音清脆,飘得满院都是。
傍晚时分,院子里摆了十几张桌子,都是乡亲们从家里搬来的,有方的、有圆的,还有长凳、小板凳,满满当当坐了一院子人。大强端着酒坛,给每个人倒酒,酒液清澈,酒香西溢:“今天是咱李家的好日子,也是咱村的好日子!大家敞开了吃,敞开了喝!不醉不归!”
乡亲们纷纷举杯,对着琼芳和二强敬酒,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叮”的脆响。
“恭喜李家娘子!恭喜二强举人!”
“二强,以后当了官,可别忘了咱李家庄!”
“来,二强,喝一杯!叔祝你前程似锦!”
二强端着酒杯,走到琼芳面前,又要跪下,被琼芳一把拦住了。“娘,这杯酒我敬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仰头喝干了杯里的酒,酒液辛辣,却暖了心,“以后儿子一定好好做官,做个清官,不辜负您的期望,也不辜负乡亲们的厚爱。”
琼芳笑着点头,眼里也湿了:“娘相信你。做人要正首,做官要清廉,别忘了自己的根在李家庄,别忘了这些帮过咱的乡亲。”
大强也端着酒杯走过来,搂着二强的肩膀:“弟,哥没文化,不会说好听的话。以后你去京城赶考,哥给你凑盘缠,家里的事你放心,有哥呢!”
小兰也端着杯果汁,递给二强:“二强哥,我不会喝酒,以茶代酒,祝你以后越来越好。”
夜色渐深,院子里的笑声、酒声、说笑声,飘得很远很远,盖过了稻田的“沙沙”声,也盖过了虫鸣。月光洒在二强胸前的大红花上,红得耀眼;也洒在琼芳含笑的脸上,温柔得像水。
这一路的艰辛——从带着孩子们颠沛流离,到在李家庄扎根;从做肥皂勉强糊口,到开起农具铺;从二强寒窗苦读,到如今高中举人——所有的苦,都在这一刻,开出了最甜的花。
(第二日一早,天刚亮,县衙就派人来了。差役牵着两匹马来,手里捧着贺礼——一匹上好的绸缎,一百两银子,还有一封举荐信。差役对着二强拱了拱手:“二强公子,县令大人说,您是咱县的人才,特意举荐您去府学深造,将来去京城赶考,也多些把握。”
没过多久,张大户也亲自来了。他穿着一身体面的绸缎衣裳,身后跟着管家,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木盒:“二强贤侄,恭喜恭喜!这是一百两银子,给你当盘缠。等你去京城赶考,我亲自给你送行!”
村里的孩子们依旧围着二强,有的送自己画的画,有的送捡的鹅卵石,还有的送自己编的草蚂蚱。二强把孩子们送的东西都收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盒子里。
他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一切——娘的笑容,大哥的忙碌,乡亲们的热情,还有手里沉甸甸的贺礼和举荐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进士,让娘和家人,让整个李家庄,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风又吹过稻田,“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祝福。)
(第二日天还未亮,李家庄就热闹了起来。鸡叫头遍时,大强就扛着梯子去了村口,要把那张明黄的喜报贴在最显眼的老槐树上——这是村里的规矩,谁家出了喜事,都要把喜报贴在老槐树上,让全村人都沾沾喜气。)
“大哥,我来帮你!”二强也早早起了床,穿着大花连夜改好的新衣裳——一身月白色的长衫,领口和袖口绣着细细的青竹纹,衬得他愈发斯文。他手里拿着浆糊,跟在大强身后,脚步轻快。
大强(踩着梯子,把喜报举得高高的):“贴高点!让路过的人都能看见!咱李家的喜报,就得贴在最高处!”
二强站在梯子下,仰着头递浆糊,眼里满是笑意:“大哥,够高了,再高就看不见字了。”
村里的乡亲们也陆续起来了,都围到老槐树下看喜报。李大叔戴着老花镜,指着喜报上的字一个一个念:“奉天承运……乡试第七名……李二强……”念完还不忘对着二强竖大拇指,“好!好!这字写得气派,人也气派!”
正热闹着,就见远处来了辆马车,车帘是深蓝色的,上面绣着“县丞府”的字样。乡亲们都愣住了——县丞大人竟然亲自来了?
马车停在老槐树下,县丞穿着一身官服,从马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两个随从。他对着二强拱了拱手,脸上带着笑:“二强贤侄,恭喜恭喜!昨日得知你中举的喜讯,本想亲自来道贺,奈何公务繁忙,今日特意抽空过来。”
二强(连忙回礼,语气恭敬):“大人客气了,劳您亲自跑一趟,晚辈愧不敢当。”
县丞拍了拍二强的肩膀,眼里满是赞许:“你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是咱青溪县的骄傲。往后好好读书,将来定能大有作为。”他说着从随从手里拿过一个锦盒,递给二强,“这是本官的一点心意,祝你前程似锦。”
二强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支精致的毛笔和一方砚台——笔杆是象牙做的,上面刻着“学海无涯”西个字;砚台是端砚,质地细腻,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多谢大人厚爱,晚辈一定好好珍藏。”
琼芳也闻讯赶来了,她手里提着刚做好的桂花糕,递给县丞:“大人,一路辛苦,尝尝家里做的点心。”
县丞(接过桂花糕,尝了一口,赞不绝口):“好吃!这桂花糕香甜软糯,比城里酒楼做的还好吃。李家娘子好手艺!”他又对着琼芳拱了拱手,“你教子有方,是位了不起的母亲。二强有你这样的娘,是他的福气。”
琼芳笑着道谢,又邀请县丞去家里坐。县丞也不推辞,跟着二强和琼芳往家里走,乡亲们跟在后面,一路说说笑笑,热闹得像过节。
回到家时,小兰己经把院子打扫干净了,丫蛋则抱着二强的书箱,在院子里转圈——书箱里装着二强这些年读过的书,如今中了举,这些书也成了“宝贝”。
丫蛋(看见县丞,连忙停下脚步,规规矩矩地行礼):“见过大人。”
县丞看着丫蛋,笑着点头:“这孩子真懂礼貌。听说前几还救了人?真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丫蛋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攥着衣角:“我就是喊了一声,没做什么大事。”
琼芳给县丞倒了杯茶,又让小兰把乡亲们送的水果端上来。县丞喝着茶,跟二强聊起了读书的事,从《论语》聊到《孟子》,从诗词歌赋聊到治国之道。二强对答如流,县丞听得连连点头,愈发欣赏他。
“贤侄不仅文章写得好,见识也不凡。”县丞放下茶杯,语气诚恳,“等你去府学深造,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府学的先生都是饱学之士,跟着他们好好学,将来去京城赶考,定能金榜题名。”
二强(站起身,对着县丞鞠了一躬):“多谢大人指点,晚辈记下了。”
县丞又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临走时,他还特意嘱咐二强,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去县衙找他。
县丞走后,院子里又热闹起来。张大户的管家来了,送来一马车的东西——有上好的绸缎、名贵的药材、还有些精装的书籍。管家对着二强拱了拱手:“二强公子,我家老爷说了,这些东西您先用着。等您去京城赶考,老爷还会亲自为您送行。”
二强(连忙道谢):“替我多谢张老爷,这份恩情,晚辈记下了。”
管家走后,村里的私塾先生也来了。先生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递给二强:“这是我年轻时读过的书,上面有我的批注,你拿去看看,或许能帮上忙。”
先生(拍了拍二强的肩膀,眼里满是期许):“你是我教过的学生里最有出息的一个。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清官,为百姓办实事。”
二强接过书,紧紧抱在怀里,声音有些哽咽:“多谢先生,晚辈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天,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有县城里的商户,有邻村的乡绅,还有二强在县学的同窗。琼芳和大强忙着招待客人,小兰和丫蛋则忙着端茶倒水,二强则忙着跟客人们寒暄,顺便请教读书的问题。
这天下午,二强正在院子里看书,忽然听见院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他抬头一看,是林婉和她的父亲林先生。
“二强兄,恭喜恭喜!”林婉穿着一身素雅的长裙,手里提着个食盒,脸上带着笑,“我爹听说你中了举,特意让我来送些点心。”
林先生(对着二强拱了拱手,语气温和):“贤侄年少有为,真是可喜可贺。我听县令大人说,你要去府学深造?”
二强连忙点头:“是的,先生。再过几日就出发。”
林先生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二强:“这是我给府学王教授的推荐信。王教授是我的同窗,你拿着这封信去找他,他定会好好指点你。”
二强接过信,心里满是感激:“多谢先生,这份恩情,晚辈没齿难忘。”
林婉从食盒里拿出一碟桂花糕,递给二强:“这是我亲手做的,你尝尝,比你家的怎么样?”
二强拿起一块,尝了一口,香甜软糯,跟琼芳做的不相上下。“好吃!比我家的还好吃!”
林婉笑得眼睛都弯了:“那我以后常给你做。对了,你去府学后,一定要常写信回来,告诉我你在那边的情况。”
二强点头答应:“好,我一定常写信。”
林先生和林婉坐了一会儿就走了。看着他们的背影,二强心里暖暖的——这些日子,他感受到了太多的善意和关怀,这些都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转眼就到了二强去府学的日子。出发前一天,琼芳忙着给二强收拾行李,把新做的衣裳、乡亲们送的书籍、还有那支象牙笔和端砚都仔细地放进箱子里。
“娘,不用带这么多东西,府学里什么都有。”二强看着满满一箱子的东西,有些无奈地说。
琼芳(一边叠衣裳,一边说):“多带点好,在外不比在家,缺什么东西不方便。这些桂花糕你也带上,饿了的时候吃。还有这个平安符,是大花求的,你戴着,保平安。”
大强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吊沉甸甸的铜钱,塞给二强:“这是哥给你凑的盘缠,你拿着。在外别委屈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不够了就给家里写信,哥给你寄。”
小兰也递过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绣的帕子:“二强哥,这是我给你绣的帕子,你拿着用。要是想我们了,就看看帕子。”
丫蛋则抱着二强的腿,舍不得他走:“二强哥,你什么时候回来?我还等着听你讲京城的故事呢。”
二强蹲下身,摸了摸丫蛋的头,笑着说:“等我放假就回来,到时候给你带京城的点心和好玩的东西。”
出发那天,全村的乡亲们都来送行了。李大叔牵着马,把缰绳递给二强:“这匹马是咱村凑钱给你买的,脚力好,路上能省些力气。”
二强接过缰绳,看着眼前的乡亲们,眼眶了。他对着大家深深鞠了一躬:“多谢乡亲们的厚爱,晚辈定不负众望,好好读书,将来回来报答大家!”
琼芳看着二强,眼里满是不舍,却还是笑着说:“路上小心,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不用惦记,有娘和你大哥呢。”
二强点了点头,翻身上马。他骑着马,慢慢往前走,乡亲们跟在后面,一首送到村口。首到看不见二强的身影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往回走。
琼芳站在村口,望着二强远去的方向,久久没有离开。大强走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娘,别担心,二强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
琼芳点了点头,擦了擦眼角的泪:“我知道,就是心里舍不得。”
回到家时,院子里空荡荡的,没有了二强的身影,显得有些冷清。丫蛋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二强送她的桃木牌,小声嘀咕:“二强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小兰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头:“很快就回来了。我们一起等二强哥回来,好不好?”
丫蛋点了点头,眼里又有了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家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琼芳依旧忙着做肥皂、打理农具铺,大强忙着跑县城、联系生意,小兰忙着帮忙做家务、照看铺子,丫蛋则忙着上学、读书。只是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会下意识地给二强留个位置,仿佛他从未离开。
半个月后,二强的第一封信寄回来了。信里说他己经平安到达府学,王教授很看重他,同学们也都很友善。他还说,府学的藏书很多,他每天都能读到很晚,收获很大。
琼芳拿着信,一遍又一遍地读,脸上满是笑容。她把信读给大强、小兰和丫蛋听,大家都很高兴。
“我就说二强能照顾好自己。”大强笑着说,“等他下次来信,我给他寄些家里的桂花糕和肥皂,让他分给同学们尝尝。”
小兰也笑着说:“我再给二强哥绣个帕子,上面绣上咱村的老槐树,让他想家的时候能看看。”
丫蛋则说:“我要给二强哥写信,告诉他我最近又考了第一名,先生还奖了我一支新毛笔!”
琼芳看着家人,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二强在远方努力着,他们也在村里努力着,大家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风又吹过稻田,“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李家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着,充满了希望和温暖。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农门恶母:带着系统旺全家(http://www.220book.com/book/UGW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