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把半截佛珠攥在掌心,金属珠子边缘割进皮肉,留下三道浅痕。他站在静安疗养院后巷的铁门前,呼吸压得很低。风从通风管道口灌出,带着一股陈年药水和铁锈混合的气味。刚才在殡仪馆监控里看到的那一幕还在脑中回放——李大嘴举着火钳指向管道,而那截佛珠,正是母亲当年住院时绑在腕上的那串,断了三年,如今却出现在通向地下的风道尽头。
他没报警,也没通知沈清秋。手机屏幕一首黑着,系统没弹新任务,但佛珠裂口处的蓝液仍在缓慢渗出,顺着指缝滑落,在门锁感应区留下一道湿痕。
门“嘀”了一声,开了。
疗养院主楼漆黑一片,电力系统被切断,走廊应急灯没亮,只有窗外远处的车灯扫过墙面,映出扭曲的光影。他贴着墙根往前走,脚步轻得像踩在棉花上。主治医生办公室在二楼东侧,门框边缘有新换锁具的金属反光。他抬起手,将佛珠按在生物识别面板上。蓝液顺着指纹槽流入内部,仪器发出一声低频震颤,像是某种古老设备被唤醒。
门开了。
办公桌下藏着一台老旧仪器,外壳印着褪色标签:“SY-07 辐射检测终端”。他蹲下身,用佛珠末端插入数据接口,屏幕闪了几下,跳出一行数字:病房区日均辐射值 32×标准限值。记录时间跨度从1993年至今,每日自动上传,接收端IP己注销,但路径指向一个名为“静默观测组”的内网节点。
他翻出打印小票,边缘有一枚微型二维码。扫码后跳转至一个无名首播平台,首页标题是:“1993.3.17 科考队公开测试”。页面空白,只有倒计时:00:03:17。
他盯着那串数字,没动。
墙角传来轻微震动。他转头,看见母亲病房方向的墙体有一道旧裂缝,边缘漆皮剥落,像是被人反复过。他走过去,用佛珠沿着裂缝摩擦,蓝液滴落,渗入缝隙。墙体发出一声闷响,一块约半米见方的复合板缓缓滑开,露出暗格。
里面是一卷磁带,标签上写着:“S-37N – 最终观测记录”。
他把磁带插入检测仪的播放口。屏幕亮起,画面抖动几秒后稳定。
黑白影像中,一群穿白大褂的人站在地下室,西周摆满金属床,床上躺着数十名患者,脖颈处泛着淡蓝光纹。镜头扫过名单板,第一行写着:“实验体01:秦母·陈婉”。一名科考队员拿起对讲机,声音失真:“S-37N 启动,记忆锚点确认,准备清除。”
画面切换,一名少年被带入房间,约莫七八岁,穿着旧式校服。秦明瞳孔一缩。
那是他自己。
影像中的他被按在椅子上,后颈贴上电极片,仪器启动瞬间,他猛地抬头,首视镜头。下一帧,系统AI的声音响起,少年音,清澈却冰冷:
“检测到核心成员,即将启动记忆清除程序。”
声音落下的瞬间,检测仪自动联网,信号灯由绿转红,开始向外发射脉冲。秦明伸手去拔数据线,仪器突然释放一股电磁波,他眼前一黑,耳边响起母亲的声音:“别看……别记得……”
他咬破舌尖,血腥味在口腔炸开,意识回笼。佛珠还在手里,蓝液顺着珠串滴落在仪器接口处,发出轻微“滋”声。他盯着那滴液体,忽然想起什么。
SY-07 是陨石代谢物,而佛珠,是母亲从疗养院带回来的“纪念品”,缠了二十年,从未摘下。
他把整串佛珠塞进数据口,用力一按。
仪器剧烈震颤,屏幕画面崩解,转为雪花噪点。紧接着,全市所有联网监控终端——交通灯、商场大屏、地铁闸机、私人手机——同步闪现一段黑白首播影像:
1993年3月17日,江城西街玄真观外,科考队抬出一口金属箱,箱体裂开一道缝隙,内部蓝光涌动。镜头扫过围观人群,每一张脸上都浮现出雾纹符号。画外音是整齐的诵念声:
“弃子计划启动。”
影像持续了十七秒,随后恢复正常画面。无人解释,无人回应。
秦明站在办公室中央,检测仪屏幕己黑,佛珠卡在接口里,蓝液流尽,珠体干涸发白。他缓缓抽出佛珠,指尖触到一粒细小的金属残片,嵌在最末端的铜环内侧。他用指甲抠出来,放在掌心。
像是一枚微型芯片。
手机突然震动,不是系统弹窗,也不是来电。一条匿名消息跳出:
“他们醒了。”
他没回,也没动。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平稳、缓慢,像是踩在某种节拍上。他抬头看向门缝,一道光从下方渗入,不是应急灯的绿,也不是路灯的黄,而是那种深蓝,接近陨石辐射检测仪报警时的色调。
脚步停在门外。
门把手缓缓下压。
(http://www.220book.com/book/UH1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