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魔鬼训练”和火锅的“味蕾洗礼”让科比苦不堪言,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然而,即便语言不通,习俗迥异,但在重庆一中这片篮球热土上,有一种通用的语言,它无需翻译,无需解释,那就是——篮球。
在日常的训练场上,那块保养尚可的室内篮球馆,成了科比与队友们建立初步友谊的最佳场所。刚开始,科比依然会因为队友们的基础薄弱而感到沮丧,但他很快意识到,抱怨毫无意义。林风的告诫和自己对“领袖”职责的理解,让他开始主动去适应和带动。
当队友们在运球时出现失误,篮球滚到科比脚下时,他不再是仅仅皱眉。他会弯下腰,耐心地示范正确的运球姿势,手腕的弧度,指尖的拨动。虽然他的英文讲解,队友们听得似懂非懂,但他清晰而精准的肢体动作,却能让李小明和王大锤们豁然开朗。他会放慢自己的速度,让队友尝试跟着他的节奏传球,即使球再次砸到脚上,他也只是无奈地摇摇头,然后再次把球传过去。
当李小明一次漂亮的突破,或者王大锤在内线完成一次强硬的篮板拼抢时,科比会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大声用他那蹩脚的中文喊道:“好!”这个简单的音节,虽然有时发音怪异,却充满了认可和鼓励,让被赞扬的队友们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他还会拍拍队友的背,用最首接的肢体语言表达他的肯定。
队友们也对这个“美国来的兄弟”充满好奇和善意。他们发现,尽管科比的篮球技术高不可攀,但私下里他并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架子。他会坐在场边,安静地看他们训练,偶尔也会被他们的笨拙逗笑。他们对科比充满敬佩,也渐渐生出一种想靠近他的欲望。
“嘿,科比!”一天训练结束后,李小明走上前,他用手指了指天空,又指了指科比,然后用中文说:“下雨!”他想告诉科比,外面下雨了。
科比听得一头雾水,疑惑地看着李小明,又看向林风,寻求帮助。
林风在一旁解释道:“小明是说外面下雨了。”
科比恍然大悟,他尝试着重复:“下雨?”发音依然不标准,但李小明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对!科比,你学会了!”
类似的“教学”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队友们会主动教科比一些简单的中文俚语,这些俚语往往充满了地方特色,也带着一丝幽默。
比如,他们教他“巴适”(方言,意为“很舒服,很好”)。
“科比,今天的训练,巴适不?”王大锤大汗淋漓地问,希望科比能夸赞训练强度。
科比尝试着重复,结果说成了“巴……十?”他疑惑地看着王大锤,挠了挠头。
林风在一旁哭笑不得地纠正:“是‘巴适’,不是数字‘十’!是说很舒服!”
科比努力了几次,终于勉强发出了那个音。当他第一次在食堂吃到一道特别好吃的菜时,他学着队友的样子,冲厨师竖起大拇指,大声说:“巴适!”引得周围的同学一阵哄笑。
当科比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队友们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他曾在宿舍里遇到停电,手足无措时,隔壁宿舍的李小明和王大锤听到动静,立刻拿着手电筒跑过来帮忙,熟练地找到了保险闸,迅速恢复了供电。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默契地打着手势,让科比感受到了来自团队的温暖和善意。
在篮球场上,这种默契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尽管科比依然是球队的核心,但他在比赛中开始更多地信任队友。当他突破被包夹时,他会选择把球传给李小明,即使李小明的投篮并不稳定,科比也会给他鼓励的眼神。当王大锤在内线被对方中锋压制时,科比会主动过去帮他协防,然后拍拍他的肩膀,用简单的英文鼓励:“Fight!”(战斗!)
他发现,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队友们的言语,但篮球场上的每一次眼神交流,每一次默契的传跑,每一次共同庆祝的得分,都比任何语言更有力量。那种共同为胜利而奋斗的热爱,让他们彼此的心走得更近。
林风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科比正在经历真正的成长。他不仅是球技的精进,更是心智上的成熟。他开始学会如何去适应,去包容,去用篮球这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一点点地构建起属于他的团队和友谊。那颗在异乡感到孤独的“曼巴之心”,也渐渐感受到了来自中国队友的温暖和接纳。
(http://www.220book.com/book/UHA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