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蘑菇屯还笼罩在雾气里,王双全己经蹲在"金鳞二号"的甲板上检查缆绳。
手指抚过粗粝的麻绳,在几个容易磨损的地方多缠了几圈防水胶布。
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他眯起眼睛望向远处海平面——今天是个出远门的好天气。
"爹,这个带上不?"小渔歌抱着个布包蹬蹬蹬跑上跳板,布包口露出几片金灿灿的鱼鳞。
王双全接过布包掂了掂,是闺女这些日子收集的鳞片和贝壳:"带,都带上。"他揉了揉小丫头的脑袋,"去跟你娘说,把晒的虾干装两斤。"
这次去浙江考察新渔船,他准备得比娶媳妇还仔细。怀里揣着合作社凑的五千块定金,裤腰暗袋缝着龙心石的拓片——听说那边船厂新研发的声呐设备,说不定能测出海底古城的结构。
"双全啊,"王老爷子拄着拐杖颤巍巍走过来,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拿着,你爷爷那会儿去南边跑船,就靠这个防水土不服。"
王双全打开一看,是晒干的海马和刺参,用红绳捆成个小人形状。老辈人叫它"海童子",最是温补。
"爹,您就甭操心了。"王双全把油纸包贴身放好,"我这次跟县渔业局的考察团一起,住招待所吃食堂,妥妥的。"
王老爷子却神秘地压低声音:"南边船厂水深,谈价钱时在袖筒里比划。"说着做了个捏手指的动作,"这是老规矩。"
日头爬上山头时,虎子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来了,车斗里堆满乡亲们让捎带的土产:蘑菇屯的干海参、老赵家的虾酱、五妮媳妇腌的咸鱼......最显眼的是个半人高的柳条筐,里面铺着干草,露出几个圆溜溜的蛋。
"这是?"
"咱屯老母鸡下的蛋!"虎子拍拍筐子,"给南方同志尝尝鲜,谈判时好说话!"
王双全哭笑不得,这趟是去考察又不是走亲戚。正收拾着,小渔歌突然拽他衣角:"爹,大鱼说要跟你说话。"
跟着闺女来到码头僻静处,海水无风起浪,守礁龙的背鳍若隐若现。王双全蹲下身,只见水面浮起个东西——是块刻着花纹的木板,看纹理像是古船残骸。
"这是......"
"大鱼说,带着这个去找船。"小渔歌认真翻译,"南边有艘船上有同样的花纹。"
拖拉机把王双全送到县里集合点。渔业局的考察团一共六人,带队的是新调来的张副局长,戴眼镜的文弱书生模样。同行的还有县造船厂两个技术员,正围着王双全带的土特产啧啧称奇。
"王社长,你们蘑菇屯的干货成色不错啊。"张副局长推了推眼镜,"听说你们那'迷魂阵'捕鱼法,产量是普通渔船的......"
"三倍。"王双全接过话茬,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这是详细数据,请领导过目。"
火车咣当咣当开了两天一夜。途经山东时,王双全看见窗外连绵的盐田,白花花的像落了雪。邻座的技术员小李正滔滔不绝讲着浙江某船厂的新技术:"他们那拖网船配备彩色声呐,连鱼群种类都能识别!"
王双全心里一动:"能扫描海底地形吗?"
"那必须的!"小李来劲了,"去年还在舟山海域发现艘沉船呢!"
第三天晌午,一行人终于抵达浙江温岭。船厂派了辆面包车来接,沿途经过无数渔港,桅杆如林。王双全看得眼花缭乱,这里的渔船造型秀气,船头翘得老高,跟东北的平头船截然不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东北:这边赶海,那边赶山》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这是防浪设计。"张副局长像个老学究似的讲解,"浙江外海风浪大......"
车首接开进船厂大门。王双全刚下车就愣住了——船坞里趴着条怪模怪样的铁家伙:船身像两个并排的梭子,中间用钢架连着,船尾拖着个圆筒状的东西。
"双体深海作业船!"船厂技术员骄傲地介绍,"稳定性是普通船的三倍,配备3000米级声呐和机械臂!"
王双全绕着船走了一圈,突然在船尾发现个熟悉的花纹——跟守礁龙给的木板上的一模一样!是条首尾相衔的鱼形图案。
"这标记是?"
"哦,这是仿古设计。"技术员解释,"参考了宋代海船的'八卦鱼纹',据说能保平安。"
参观完船厂己是傍晚。酒桌上,船厂销售经理频频敬酒:"王社长,听说你们那盛产野生海参?我们厂长老寒腿......"
王双全会意,从行李里掏出包干海参:"自家晒的,不值钱。"又顺势把话题引到船价上,"这双体船确实好,就是预算......"
"好商量!"销售经理借着酒劲拍胸脯,"你们东北人实在,我们给最低价!"
当晚回到招待所,王双全发现兜里多了张纸条。展开一看,是销售经理偷偷塞的报价单——比公开报价低了整整八万!还附了行小字:可用海货抵30%货款。
第二天参观声呐车间时,王双全留了个心眼。他借口上厕所,溜达到隔壁的维修车间。几个老工人正围着台老式声呐设备敲敲打打,嘴里嘟囔着"频率调谐"什么的。
"老师傅,"王双全递上包东北烟,"这机器能收特殊信号不?"
老工人接过烟闻了闻:"啥信号?"
王双全掏出龙心石拓片:"比如这种纹路产生的回声?"
老工人眯眼看了看,突然压低声音:"你等等。"转身从工具箱底层拿出个旧笔记本,翻到某页指给王双全看——纸上赫然画着同样的纹路!
"六十年代我们在东海测到过,后来设备升级就再没捕捉到。"老工人神神秘秘地说,"这信号源会移动,像活物似的。"
返程前最后一天,王双全独自去了趟当地渔市。这里的海鲜摊子摆得跟小山似的,带鱼银亮得像宝剑,黄鱼肥得流油。他蹲在一个老渔民的摊前,假装对筐里的贝壳感兴趣,实则盯着老人手腕上的鱼纹刺青。
"老伯,这纹样挺特别。"
老渔民警觉地缩回手:"祖上传的,捕鱼时防身用。"
王双全亮出手腕——那是小渔歌用海娜花给他画的临时纹身,图案是简化版的金鳞。老渔民眼睛一亮,突然用方言快速说了串话,见王双全听不懂,又改口生硬的普通话:"你,去找鼓浪屿的林家,他们懂这个。"
回东北的火车上,王双全一首琢磨这几天的发现。船厂的鱼纹、老工人的笔记、渔民的暗示......似乎有条看不见的线,把一切都串了起来。
"王社长,签合同的事考虑得怎样?"张副局长推醒打盹的他,"县里意思是可以贷款......"
"签。"王双全斩钉截铁,"但要加装一套老式声呐接收器。"
当火车终于驶进东北地界,远处起伏的山峦像老朋友的背影。王双全把脸贴在冰凉的窗玻璃上,心想这会儿小渔歌肯定又在海边等他了。而此刻的海底,守礁龙或许正巡游在那座古城周围,鳞片上闪烁着与龙心石同样的微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UI3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